APP下载

构建皖江城市带旅游目的地支撑体系研究

2012-08-15卢学英

铜陵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皖江目的地旅游业

卢学英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一、引言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旅游目的地建设与发展始终是一个明确的主题,相关媒体经常发布世界最好的旅游目的地排名情况,例如,在2011年度,日本就被评为世界旅游目的地排名第一的国家。从我国目前旅游业的现状来看,要想在未来达到世界旅游强国的水平,必须加强对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大力倡导对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和改善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以提升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的整体形象[1]。在我国,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产业已经被充分验证和认可。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城市都将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来进行培育。皖江城市带含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和安庆市,总面积约为29787平方公里,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皖江城市带旅游资源丰富,基础雄厚,并因具备联动性、国际性、友好性、服务贸易性等独特优势,旅游业完全有条件成为发展的主导产业。因而,构建皖江城市带旅游目的地支撑体系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皖江城市带旅游产业综合实力的提升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文献综述

国内对于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研究是从重要旅游城市开始的,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的界定、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等。目前,国内虽然尚无系统针对旅游目的建设支撑体系的研究,但有与其相关联的探讨,如:关于旅游目的地的实证研究,魏小安(2002)在其专著《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中围绕旅游开发、旅游城市、景区创新等问题,对我国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论述。关于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发展研究,崔凤军(2002)在其专著《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发展》中围绕几个传统的中国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的实际情况,针对新兴的旅游地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旅游空间结构创新,旅游产品质量提升和产品更新,营销途径创新、制度创新、产业政策和环境、技术、目标创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与发展研究方面,潘建民(2009)在其专著《中国创建与发展优秀旅游城市研究》中,认为优秀旅游城市发展的前提是明确城市理念,建设“生态城市”是优秀旅游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并对优秀旅游城市发展的技术领域以及旅游城市发展状况的动态进行了研究。

从90年代以来,国外有关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进展迅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研究的内容涉及旅游目的地的内涵、旅游目的地营销、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与居民等。例如:美国学者Mark Joftrson提出的“旅游目的地带状结构理论”,其核心思想就是把大的中心城市同周边地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单元——地域城邦。英国学者D·布哈利斯认为旅游目的地是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被旅游者公认为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有统一的旅游业管理和规划的政策司法框架,也就是说,由统一的目的地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的区域。Holloway在其《论旅游业》一书中专门论述了何为旅游目的地,同时他还指出旅游目的地的共同特点是吸引力、舒适性、可进入性。

三、皖江城市带具备发展旅游目的地的基本要素

(一)皖江城市带的旅游资源非常具有吸引力

现代旅游活动由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业三大要素组成,旅游资源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旅游活动的客体,同时也是旅游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当前,关于旅游资源的界定尚无统一看法,但有一点已得到学者的认同,即它对旅游者要有吸引力。本文认为,凡是能吸引、满足旅游者娱乐、享受以及其他方面的需求,从而实现其旅游目的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统称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虽然包罗万象,但是从景观属性来看,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从开发现状上来看,旅游资源又可分为现实的和潜在的两种。前者指本身具有吸引力并正在接待大批游客的资源,例如皖江城市带的九华山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天都在接待大批游客前来旅游;后者是指本身具有某些魅力,但因为种种原因,如资金短缺尚未开发,或受损严重尚未修复等,以至还未接待或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

在皖江城市带所涵盖的地域中,拥有7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众多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自然保护区。皖江城市带的各相关城市,资源特色鲜明,如池州的佛教文化、马鞍山的钢铁文化、铜陵的铜文化、安庆的黄梅戏文化、芜湖的时尚文化和汽车文化等。这些特色的主题资源,有利于应对市场需求,构建主题消费产品体系。

(二)皖江城市带气候具备舒适性

气候状况是影响人们旅游活动的重要因素,因为气候对人体有重要影响,气候过冷或过热都会使人感觉不舒服。而适宜的气候能较快地消除人的疲劳、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甚至能有效缓解和治疗一些疾病。气候除了影响人体健康以外,它还是评价旅游资源的一项重要指标,此外,它还影响着旅游季节的长短和旅游地的质量,对旅游地开发和旅游者出行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2]。

皖江城市带地处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具有适宜旅游的良好的气候条件,根据《2011年度安徽省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分析,皖江城市带气温在17℃~28℃之间的时间长达半年。这样良好的适宜旅游的气候条件,为皖江城市带增添开发富有特色旅游内容和拓展旅游活动的时空分布提供了天然有利的自然条件。

(三)皖江城市带可进入性的条件具备

旅游可进入性是指旅游目的地同外界往来交通的通畅程度,也就是说除了要方便游客的到访以外,还要方便游客结束行程后的离开。由此,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应由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状况、政策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组成。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皖江城市带处于我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以合肥为中心,覆盖上海、江苏等七省一市,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社会消费额,占全国的比重都接近1/2,皖江城市带无疑将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2011年,皖江城市带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安徽省的60%以上,属于安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从交通上看,随着宁安城际铁路、八百里皖江黄金水道治理、安庆国际机场扩容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建成,皖江城市带的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从而使得外来游客进入皖江城市带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都大为缩短。此外,长江作为国内的黄金水道,随着港口体系建设的完善,其作为运输和旅游的交通功能更加凸显。通过长江黄金水道,上游的川渝城市群、中游的鄂赣城市群和下游的皖苏沪等城市将形成广阔的合作空间,这也意味着皖江城市带周边的城市群进入皖江城市带旅游更加便捷。从促进旅游的扶持政策来看,近年来,皖江城市带的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并出台了扶持旅游发展的各项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支持了各地旅游业的发展。如池州市出台的 《池州市旅游市场营销奖励暂行办法》、芜湖市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2009)等。

四、构建皖江城市带旅游目的地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

皖江城市带旅游目的地作为综合旅游体,是指将皖江城市带作为一个旅游的整体进行运营和推广,因此,单独依靠其五个市的旅游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当构建一个系统的工程,其中涉及到其涵盖的所有城市和城市中的众多部门和领域。本文认为,构建皖江城市带旅游目的地支撑体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专门组建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的领导机构

因皖江城市带覆盖五市,如果单独由各地市独自发展旅游业的话,易形成条块分割的局面,不利于皖江城市带的整体发展。为此,应该组建由省政府牵头的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机构,并由分管旅游的副省长任负责人,省级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如:财政、旅游、交通、国土、发改、文化部门负责人和皖江城市带各市分管旅游的市长作为该机构的成员。以此为契机,打破区域划分、条块分割,共同推进皖江城市带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及一体化的管理和开发,强有力地保障皖江城市带旅游业整体、有序、和谐发展。

(二)构建“政府+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经营模式

首先,旅游目的地建设要明确“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这也是发展旅游业的必由之路[3]。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不能成为经营主体,把本应由市场经营的部分从政府部门中剥离,让企业成为旅游业经营的主体。旅游投资、经营、销售,一定要遵从市场经济的规律,从而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成效。政府及主管部门应该起的作用是制定相关旅游政策,把握旅游发展方向,为旅游发展做好服务工作。此外,政府要积极采取相关鼓励措施,引导民营经济进入旅游开发领域,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开发旅游业的局面。其次,要建设一支高效的旅游管理队伍。旅游管理水平的高低,将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起决定作用。因此,旅游相关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勤于思考,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旅游企业的服务人员要加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档次,共同为皖江城市带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使皖江城市带的旅游业步入一个新境界。

(三)提升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力度

1.旅游业与多种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

旅游业关联性强,对相关行业拉动作用明显,例如旅游业对住宿业的贡献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的贡献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超过50%等。因此,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的特征之一。我国旅游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走出传统的“小旅游”,积极发展“大旅游”,以适应未来的要求。单纯只顾经济效益已经不符合国际潮流,必须兼顾社会、环境、生态等多重效益,与农业、工业、金融、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加速旅游投资和旅游业态的创新[4]。

2.依托资源禀赋,形成横向拓展发展模式

依据《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GB/T 18972,皖江城市带主类资源的拥有率为100%,亚类资源的拥有率为80.65%,基本类旅游资源的拥有率为52.26%。总体上来说,皖江城市带拥有良好的资源禀赋。依托皖江城市带良好的河湖、山水生态环境及文化底蕴,在“文化”与“旅游”的双核驱动下,发展生态型、低碳型、循环型、环境友好型的旅游新业态。在要素整合过程中,要将传统的旅游六要素进一步升级,加进去一些其他要素,如:精神层面的要素、人文的要素等,此外,不能将观光和休闲度假相对立,而是要将两者融合发展。只有将旅游产业链向金融业、装备制造业、手工制造业、IT业等产业进行横向拓展,才能有效地整合皖江城市带的优势资源,从而全面释放产业能量。如农旅融合,因地制宜地促进农家乐、农园旅游、农庄旅游、乡村俱乐部、森林公园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互促共荣”。再如“工旅结合”,发展工业观光旅游和商务考察旅游,通过“商旅结合”,推动旅游与商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3.建立适合本地的旅游业纵向延伸发展模式

旅游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延展性,所谓旅游业的纵向延伸是指在传统旅游产业链要素的基础上衍生出一些新的要素,当然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将出现新的趋势和特点。例如动漫及其衍生品,包括与动漫形象有关的玩具、服装、电子游戏、文具、主题公园等。此外,设计是旅游产业链纵向延伸的关键环节,是连接上下游产业的纽带,是提高旅游产品附加值的重中之重。

(四)加大旅游发展相关政策的保障力度

1.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扶持力度

首先,积极争取国家、安徽省专项资金及相关资金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引导性投入。其次,设立并完善各市旅游发展基金。各市每年均应安排一定比例的财政预算作为旅游发展基金,将旅游业纳入年度发展计划。旅游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旅游规划的编制、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重点旅游景区建设、旅游宣传营销及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等。再次,国家、省和各市的基础设施专项资金、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外贸发展基金、服务业引导资金和交通、城建、园林、科技、水利、环保、文化等方面的资金,要适当向发挥旅游功能的项目倾斜,以支持旅游业发展。此外,通过出台旅游投融资优惠政策,鼓励有实力的投资集团和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产品开发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筹集更多旅游发展资金,同时积极运用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银行贷款。

2.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充分借鉴其他省份发展旅游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旅游企业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所产生的费用,不受所占比例的限制,计入管理费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发和建设旅游项目进口的先进技术、设备以及机械,免于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旅游企业的主营业务是国家规定的鼓励类产业项目的,且其当年的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企业总收入的70%的,按照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此外,旅游企业招收下岗失业人员作为员工的,可以享受下岗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等。

3.优先支持旅游项目招商用地

为了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应优先支持旅游项目招商用地。重大旅游项目在完成前期项目策划和论证后,应优先做好土地配置,并适当减免土地出让金,大力支持招商引资。此外,在用地指标方面,政府应适当给予宽松政策,例如:使用废弃的矿山、石漠化土地及滩涂、荒山、荒坡用于发展旅游业的。

4.做好规划和实行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皖江城市带的旅游规划要以统筹性、市场性、主题性和前瞻性为原则。在以省政府牵头的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机构的组织下,各市旅游局及相关部门群策群力提出旅游开发的总体思路,并付诸实施,抓好旅游项目的落实工作。同时,加快旅游景区的配套设施的建设、加强旅游景区的规划工作和打击违法破坏规划的力度。皖江城市带的旅游产品的建设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紧紧把握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以市场和游客为中心,构建具有皖江城市带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此外,加快皖江城市带的城市建设步伐,完善城市的旅游集散功能,充分发挥以城市作为吸引游客的载体作用。在具体编制各市的城市规划和相关部门的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旅游的功能,使各规划在具备实用功能的同时,还具有旅游的价值,成功转化为旅游产品,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充分发挥旅游行政部门职能的基础上,其他各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建立旅游概念,积极配合旅游部门,履行自己的职责,主动为所在市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建设旅游目的地服务,从而形成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合力。

(五)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1.大力引进旅游专业人才

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招募和吸引旅游专业人才,缓解皖江城市带旅游行业人才紧缺难题。努力营造留住人才和施展才能的发展空间。例如学习个别省份把导游纳入事业编制,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免除导游人员的后顾之忧,促使他们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2.建立健全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坚持以教育为本,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相关教育: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技能的教育和相关旅游业法律法规的教育和培训。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职业资格评定及劳动保障制度。培养和力推一批优秀的拔尖人才,例如:名导游、名厨师、名企业家、名服务员,成为所在行业的标杆。此外,要积极推动旅游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逐步建立各市的旅游人才信息库。针对各市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各相关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重点企业、重点开发区域,可以举办与旅游产业紧密相关的各类短期培训班,逐步形成旅游院校、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三结合的旅游教育培训体系,整体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5]。

[1]王中海.政府在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刘清春.中国城市旅游气候舒适性分析[J].资源科学,2007,(1):31.

[3]兀婷,张辉.山西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之选[J].生产力研究,2010,(4):43.

[4]马勇.基于全产业链的我国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世界地理,2011,(4):38.

[5]崔丰.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5.

猜你喜欢

皖江目的地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恋爱中的城市
迷宫弯弯绕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动物可笑堂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城市连绵区和皖江城市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