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实践——拉动应用型本科高校前进的三驾马车
2012-08-15徐志文
徐志文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以及体制的不断变革,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逐渐认识到了差别化定位、特色化发展的潜在契机。一般说来,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两者着力点的不同造就了研究性高校、教学研究型高校以及教学型高校的不同定位。然而许多高校虽然确立了教学和科研的相应地位,采取了要么专一突破、要么混合发展的策略,但仍然没能更好地履行服务社会的最终使命。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其根源就在于许多高校的发展没有与社会的实践有效结合,从而使得学校与社会之间形成了一堵无形的墙。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的一种创新发展模式,应用型本科高校则在大学“生态位”差异化(大学“生态位”是指某类或某所大学在整个社会环境和整个高等教育群落中,以自有的资源禀赋为条件,通过办学过程能动地与社会环境以及与其它高等教育群落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相对有利的生存发展空间以及相对竞争优势[1])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成功地弥补了这一缺陷,从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内涵及其特征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介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的一种高等教育的类别或类型[2]。它是一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和目标的办学层次,区别于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和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因此许多的学者又称之为中间类型高校以及一般本科院校。从上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功能定位我们不难看出,其最鲜明的办学理念就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所谓应用型人才主要是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人才。
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一种中间办学层次,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实现了教学科研与实践的有效融合。首先在实践的基础上,它有效的履行了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因此在素质教育领域对高职高专是一种有效的提升,避免了高职高专学生技能过硬,但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创新和职业上升空间的问题。其次,在教学科研的基础上,它同时兼顾了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在职业技能培养领域又是对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一种成功拓展,进而避免了很多研究型高校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实践技能不能很快融入工作、融入社会的问题。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科研、实践的功能定位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是基础
同教学研究型、教学型高校类似,应用型本科高校也不能脱离基本的教学工作。这是所有大学教书育人、服务社会基本功能的内在要求。教学作为传授知识、授业解惑的重要方式,它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脱离了一般的教学工作,只有教师队伍的“潜心”科研,则科研只能停留在教师层面,而不能有效的向学生进而向社会进行扩散。科研成果,无论是专业学术的创新,还是教学方法的改进,如果没有教学工作作为其推广应用的土壤,则科研就失去了进一步延伸和发展的空间。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是辅助
不同于高职高专的技能教学,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某种程度上要求教学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老师能在课堂上传授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素质培养方面给学生更大的空间。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必须有赖于科研作为底蕴,只有老师将自身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好奇、质疑、探索精神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转移给学生,学生才能在学习基本技能的同时不断拓宽视野、探索创新,求得自身能力的更好发展。科研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它能使教学充满活力和后劲,能够不断的激发教学改革、不断的更新教学知识。它能够帮助教师在追踪学科前沿、获取经验和成果的同时,及时地将自己的学科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与学生共同分享。相反,如果没有科研作为支撑,教学就会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就只会在已有的水平上止步不前。只有教学与科研内容相结合,相互渗透,才有可能使最基础、最抽象的课程也充满活力,而决不会是东拼西凑、照本宣科[3]。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是关键
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检验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否具备应用型的重要标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往往是实践动手能力强、整体素质高、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人才。从这一定位我们不难看出实践作为拆除学校和社会之间高墙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对于学生尽快融入工作、走向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实践作为沟通学校和社会,学生和岗位的重要手段,它能提前实现信息共享,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和冲突。通过学生或者老师的社会实践可以有效地收集社会科技信息以及企业人才素养的需求信息,从而帮助高校更好的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从培养方案、课程大纲、课堂教学等各个层面来改革创新,真正实现围绕应用型办学的理念。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科研、实践发展的具体措施
教学、科研、实践作为拉动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断发展壮大的三驾马车,它们工作质量的高低以及是否协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总体发展。为保障这三项工作能有效融合、高水平开展,我们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相容机制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过程中与其他类型的高校存在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教学与科研在管理体制以及实践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对立,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两条线,缺乏合作与沟通以及广泛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不合理评价机制。鉴于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发展,首先要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发展。高校的科研与教学是“源”与“流”的关系。科研作为“源”是高校培养教师创新能力、提高学术水平、推动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地开“源”,学校、教师和学生才能获得新鲜而且营养丰富的知识补给。教学作为“流”,可使教师的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从而使得所有的开“源”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学活动的“流”不仅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滋养,而且也能让教师从中大获裨益。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巩固和领悟的基础理论和学生活跃的思维反过来有利于教师开拓新的知识领域,防止自己停滞不前,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4]。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与科研相容机制的建立具体可以从建立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入手。以“和谐”的激励政策为例,各部门应在学校核心目标的指引下使部门目标及其激励政策相互协调与促进,形成向核心目标凝聚的共振。科研评价只有与学校的人事评价、教学评价等评价标准建立平等对接,学校的发展才不会出现短板、漏洞[5]。
(二)提高科研针对性,更好服务于应用型教学
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直接目标无外乎有两个:一是满足职称评定要求,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二是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当然二者最终都统一于自身发展、服务学生。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教学的目标主要是造就一批高素质、懂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老师在开展学术科研也就是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最好也能体现出一定的应用型特点,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比如在科研选题方面可以围绕自身的专业特长,以服务地方经济为根本,加强应用研究,主动解决地方产业升级、企业技术改造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6]。只有与地方社会以及企业实际需求联系紧密的科研项目和成果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不至于很快就被社会所遗弃。同时,从各类高水平项目获得的可能性而言,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科研设备、科研团队以及科研氛围等方面远不及一些研究型大学,因此只有贴近企业、走近现实问题,才有可能取得很好的突破。当然对于学生而言,融汇了老师应用性科研成果的课堂教学无疑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在教学研究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对策和措施,如应用能力的塑造、校企联合培养制度的建设等,同时结合自己的专业课程和课堂教学来进行授课方式的改革和探索。
(三)大力推行实践,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教学环节比重比较大,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的引入实践环节。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等方式将学生走出校门后很快就要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技能要求及早引入课堂无疑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要想做好这一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着手。第一,可以重点外聘一些有企业工作经验、职业技能和素养都比较硬的老师,即双师型、双能型的人才;鼓励现有老师到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挂职锻炼或者参加生产、管理一线的培训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一手的社会实践经验,进而丰富课堂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第二,积极改进课堂实践教学方法。具体可在课堂老师的带动下,采取项目中心或任务中心的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在活跃、互动、协商的课堂中将把许多隐性知识内化为自身的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7]。第三,加强实验、实习基地的配套建设,建立与实践基地的长效沟通机制,必要时可以在企业那边给学生配备必要的辅导员。第四,可以借鉴西方许多实用型高校所采用的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的双元教学模式,在完善的制度保障下构建一座实践与教学之间的桥梁。允许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习工作,使得学生能在校园学习中解决实习工作碰到的问题;在实习工作中温故校园学习内容、明确学习方向。
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成功产物,它的定位、发展理念都十分的科学合理。因此应该克服盲目攀比、求大求全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自身的特色和亮点。充分重视教学、科研、实践这三者在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个性化发展前提下促进三者的和谐共生。应用型本科高校只有紧紧围绕这种科学的发展理念,同时在发展路径上将培养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主攻目标,才能在愈加严酷的高教生态竞争中找到自身的发展空间。
(注:该文系“科研促进教学”征文研讨活动获奖论文)
[1]龚怡祖,谢凌凌.生态位战略: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新选择[J].高教探索,2011,(6):10-15.
[2]陈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9):30-34.
[3]王彦.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探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32-235.
[4]王涛,王红梅.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3):30-31.
[5]安宁,莫雷,邓开喜.高校科研管理立体激励机制的构建与思考——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08,(6):92-97.
[6]李文冰.行业特色院校立地服务能力研究——以浙江省5所行业特色院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75-77.
[7]周建平.大学实践教学的变革:情境学习理论的视角[J].高教探索,2009,(4):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