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助推城市文化建设——以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为例
2012-08-15刘宝珩
刘宝珩
(铜陵市人民政府,安徽 铜陵 244000)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内在气质的体现,一个城市只有经过文化的洗濯和浸润才会具有鲜明个性和诱人魅力。城市节庆活动是对当地区域的社会经济、风俗民情、历史文化等独特的资源的整合包装后的集中展示,是对城市文化的提炼和升华,它依托于当地的文化建设发展的平台,受到当地区域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其本身又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给当地文化建设以反哺;城市文化和节庆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1]。节庆活动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安徽铜陵是一座以铜为名、因铜而兴的城市,其城市标志性节庆活动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紧扣铜文化主题,大力挖掘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助推了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节庆升华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城市的文化主题就是一张展示城市文化特质的名片,要具有唯一性、特殊性和地方性,其立足于区域的自然、历史、文化、经济等特色资源[2]。铜陵是中国最早的产铜地之一,现存有商代晚期的木鱼山冶炼遗址,西汉曾在此设立全国唯一铜官,东汉又设有“铜官镇”,后世又有“梅埂冶”、“利国监”等著名大型采冶机构,唐代诗人李白曾用“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千古佳句描写当时的铜冶炼盛况,近来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文物。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第一个铜工业基地、第一支铜业股票都出自铜陵,铜经济是铜陵的强市之基,铜雕塑享誉全国,这些都定义了铜陵独特的城市文化,铜文化就是其核心元素。城市文化定位只是一个城市文化建设的前提,如何厘清城市文化发展脉络,塑造城市形象才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3],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将孤立散存的点片状结构中的城市文化要素科学的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体,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的文化特质,确立了“铜文化”为内核的城市文化主题。随着节庆的举办,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其中,使市民对中国的青铜文明史、铜陵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逐步将铜文化融于血液中,加强了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城市精神立足于城市既有的文化特点,又着眼于城市规划建设方向,引领城市持续发展和跨越。“古朴厚重、熔旧铸新、自强不息、敢为人先”是铜都精神的经典概括,青铜文化博览会的举办形象、具体、生动的展示了铜都精神的内涵,并使铜都精神真正人民日常生活结合起来。通过铜都精神的塑造和宣传,调动了市民的积极性、凝心聚力,形成了城市共同的意志和精神追求;通过铜都精神树立了一面旗帜,引导市民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统一的信念意志;通过铜都精神激发了市民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自豪感,促进奋勇进取,开拓创新;通过铜都精神提升了市民的道德水平,滋养熏陶了城市文明[4]。
二、节庆拓展城市空间
现今许多城市总体规划没有跟上城镇化高速推进的步伐,导致多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城市风貌逐渐丧失,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城市建设规划的文化主题的模糊甚至缺失。文化是城市建设规划的内核,没有明确的城市文化主题,城市的建设要么千篇一律,要么杂乱无章。城市空间能直观地反映城市的文化内涵,其构建要尊重城市文化特色,通过要寻求差异发展,提升城市空间文化艺术品质,使公众在城市空间中感受人文艺术的熏冶,增强城市文化层面的充实感和归属感[5]。
城市雕塑是空间中具有突出的视觉效应的艺术品,能够将城市空间和文化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其具有生命力,直观体现城市的文化理念[6]。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通过开展国际铜雕大赛和城市规划相结合,将高水平的铜雕作品放大后建成雕像置于青铜雕塑园,并在道路两旁或者公园广场建设具有浓郁文化色彩的铜雕小品,其中“起舞”、“青铜壁”、“丰收门”等全国优秀城市雕塑已经是铜陵的地标性建筑,“八宝柱”、“凤鸣”等雕塑荣获首届最有影响力十佳城市雕塑称号,建设部和全国城雕委给于铜陵城雕以高度评价,誉其为“铜陵现象”并向全国推广。
为与节庆会展相适应,在城市节庆的举办时,伴随着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修复和兴建。市体育馆、市体育场、铜博物馆、市科技馆等场馆的改造或兴建,改善了展馆结构,提升了城市的布展水平和档次;通过城市主干道整修、城市绿化等工程,改善了市容环境,打造生态山水铜都,使铜陵成为了全国卫生城市和国家级的旅游示范城市。
三、节庆助推群众文化生活
节庆活动的主体是群众,群众创作、群众参与、群众享受的文化娱乐节目是节庆活动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成功的节庆活动要让每个参与者都能从中找到乐趣,这样才会激发人们的兴趣,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增强节庆活动的吸引力[1]。节庆既是群众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又是促进群众文化发展的助推器。
青铜文化是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同时创造出来的,它交融于人们日常的劳动生活中,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旺盛的生命力。青铜文化博览会坚持以“市民的节日、群众的盛会”为宗旨,市民和老百姓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到节庆活动中来。节庆开展有文艺调演、民俗踩街、美术摄影展、邮票展、舞蹈大赛、青年歌手大赛和各类体育比赛等等文体活动,并将“牛歌”、“竹马灯”、“舞龙灯”、庐剧和黄梅戏等地方特色传统曲艺表演串联其中国,这些活动形式活泼,亲民近民,深受市民喜爱,既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全市形成了一种上下联动、内外互动、全民参与的节日氛围,又促进了群众文化交流和发展。博览会组织的地方特色文体演出,贴近群众生活,给群众文体活动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在演出中群众和业余演员能够和明星大腕同台演出,得到了参与和登台亮相的机会,有的还甚至可以在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文艺演出上崭露头角。
群众文化生活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青铜文化节举办的增强了群众文化队伍,吸引了大批的青年优秀文化人才加入到群众文化队伍中来;增加了群众文化基础设施上投入,在排练场地、服装、道具上得到了大力支持;提供了舞台,锻炼了队伍,提高了水平,扩大了群众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城市文化合力,促进了群众文化的发展。调研显示,我市200人以上的单位大多能够独立举办一场像样的文艺晚会。
四、节庆增加城市文化厚度
铜陵从商代开始就有了选矿、采矿、冶炼、铸造等铜的系统化采冶技术,其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代表着铜矿的采冶最高技术水平。历史给铜陵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但是因为受到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铜陵的历史文化开发不够,没能将其系统完整的发掘和整理出来,长时间仅仅被作为一个矿区存在,没有深刻发掘其历史内涵,青铜文化发展较为薄弱,青铜相关的文化作品也较为贫乏[7],没能充分发挥古老深厚的青铜文明的推动力量。
青铜文化博览会通过举办铜陵市地方文献展,青铜文物展、青铜工业与早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青铜文明与科技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青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筹备成立中国青铜文化研究会等活动,全面论证和深刻挖掘了铜陵悠久灿烂的青铜采冶历史。首届青铜文化博览会期间,100多位国内外研究青铜文化的专家学者齐聚铜陵,对铜陵的铜文化进行了全面科学的论证考察,一致认为铜陵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古铜都”;其后,这些专家学者定期聚首在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进行青铜文化学术研究探讨,考察古铜冶炼遗址遗存,指导市文物所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揭示了铜陵地区的铜采冶炼发展历史。青铜文化博览会编辑发行了七辑《青铜文化研究》和《铜都文物》等刊物,其中《青铜文化研究》是国内唯一专门研究青铜文化的学刊,这些刊物的发行促进了青铜文化研究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文化厚度,进一步明晰了中国青铜文明发展的全貌及其在国际青铜文明史上的重要位置和影响。
五、节庆激活城市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带动创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软实力和区域竞争力。铜陵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特点鲜明,但多数处于自然状态,没有能够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如何以铜文化促进相关文化产业发展还没有破题[8]。青铜文化博览会就为解决这一问题做了积极的探索,先后组织了博士后铜都行、院士专家问计求策恳谈会、铜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为铜陵经济发展和转型出谋划策。
青铜文化博览会积极推动文化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修复了的金牛洞古采矿遗址,1995年其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安徽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兴建具有明显城市文化特色的博物馆——青铜博物馆;牵线陕西青铜工艺品生产企业,引进生产技术,开发自身的青铜工艺品;铜商品市场建成开业,开展铜工艺品展销订货会等,形成了铜文化特色的旅游和工艺纪念品经济体系。
节庆期间创作了大量反映铜陵悠久青铜历史和现代发达的铜工业文明的文艺作品。比如“青铜三部曲”《青铜神圣》、《青铜之恋》、《青铜魂》等大型文体活动的创作和演出,以及创作了《铜陵—希望之城》等优秀歌曲;其中《青铜之恋》曾在北京长安大剧院公开展演多日,并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连续播出达15次。铜雕塑、青铜诗歌、青铜文学的创作,使得青铜文化博览会成为展示铜文明、提升铜文化的大舞台。
古代铜陵地区集铜矿的采、炼、铸于一地,在促进了地区物质文明的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流连忘返,是中国古代工业文明和青铜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利用铜文化这一特殊文化资源,通过科学整合、合理规划,驱动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形象,随着博览会的举办和传播,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铜陵、知悉铜文化,“中国古铜都”也成了铜陵的代名词。
[1]孔旭红,辛儒.论区域旅游节庆活动与文化产业建设[J].河北学刊,2007,27(5):243-246.
[2]杜漪,张小梅.城市节庆对城市形象的塑造[J].发展,2006,(1):52.
[3]王丽梅.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6):3-6.
[4]林映梅.城市精神的文化解读[J].教育文化论坛,2011,(6):59-61.
[5]徐争.城市空间文化艺术平直的塑造——谈铜陵市公共空间环境的特色化构建[J].科教文汇,2010,(16):199-200.
[6]任云英,田勇,武真.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文化意义的再认识[J].规划师,2000,16(5):84-87.
[7]郝梅梅,疏仁华.铜陵市青铜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11,(2):89-90.
[8]王继红.论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现实途径——以铜陵青铜文化为例[J].硅谷,2009,(5):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