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策略探究

2012-08-15刘海涛

铜陵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学报栏目学术

刘海涛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地方高校学报是以反映本校教学与科研成果为主,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是一种集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学术性于一体的大众传播媒体,是传递科技信息的载体,也是进行学术交流的“窗口”,在推动全社会文化教育、科研事业的进步,开拓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新领域以及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促进年轻科研人员提升科研能力、传递科学信息、扩大学术交流、传播文化知识、保存和积累历史文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

一、地方高校学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学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诸如:办报资金缺乏[2]、编辑水平不高、关系稿件泛滥[3]集约化程度较低,力量分散,竞争力弱[4]但这些问题根源在于学报的办刊模式趋同和优质稿源不足上。

(一)办刊模式趋同

由于大多数地方高校学报创刊于20世纪80-90年代,这一时代高校仍处于精英办学模式下,扩招没有开始,办学模式单一雷同,地方高校模仿全国重点大学。同理,属于地方高校一个机构的学报,其办报模式无疑开始模仿重点高校学报。最突出的体现在学报的办报定位和栏目设置上。

由于受199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的约束,几乎所有高校学报都是“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因此,学报的本校属性无法忽略。同时,根据“谁出钱,谁获益”的永恒法则,高校学报的办刊经费、人员工资待遇等都是所属高校支付,学报自然会重点照顾本校的文章。最后会逐渐导致封闭办刊,缺乏对外交流沟通的意愿和动力,学报几乎沦为只为本校人员学术成果的发表园地。高水平大学由于所属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较高,产出研究成果相对水平也较高,能供应学报刊发,而地方高校由于本身所属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较低,能供应所属学报的优质稿源较少,而这些较少的优质稿源基于各种人所共知的理由流向重点大学学报和其他优秀专业期刊,最终导致地方高校学报优质稿源枯竭,甚至只能刊登本校教师在别的刊物不能刊发的稿件,学报办刊质量下降。

由于受制于《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及所属高校的制约,传统大学学报栏目设置一般会照顾本校大部分学科,这样会产生栏目综合化的特征。虽然,无论国内外,综合性学术期刊不一定就是质量差的代名词,但同样,由于地方高校本身的科研实力不强,综合化的栏目设置会把有限的版面平分给各个专业,学校开设什么学科,学报就设置什么栏目。这种综合的栏目设置导致学报形成最受人病垢的“全、散、小、弱”的特点[5]。由于栏目多而全,对于专业性很强的读者群很难有订阅的吸引力,更不要说长期订阅,地方高校学报每期印刷量很小,多数就几百本,主要是作为各大学图书馆订阅、作者交流和学报之间互相交流,真正订阅的很少。这样的学报很难在读者心中留下印象,从而影响学报的作者群[6]。

(二)优质稿源不足

地方高校学报在和全国性、研究性大学的学报和专业性学术期刊争夺优秀学术资源方面的劣势非常明显。

地方高校学报都是有地方高校主办的,由于地方高校的学术声誉相对不高,地方高校学报的学术声誉自然也不会很高,此种综合性期刊很难被各种核心索引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编辑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编辑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里几乎没有地方高校学报的身影,更不是“国家级期刊”,更不用说进入国际著名的索引目录。夹杂其间的高水平稿件相对较难被同行发现,降低论文学术价值,因此,高水平的研究者更想把研究成果投给被各种核心索引收录的期刊,以期获得更高的关注率。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对学者学术能力的评价不是从文章内容进行评价,而是简单的以发表的刊物进行评价,从而导致核心期刊火爆,地方高校学报进一步边缘化。比如目前的高校职称评定标准越来越高,往往都是看核心期刊、权威期刊、CSSCI等,对于在一般高校学报上发的文章其科研计分很低甚至为零,或者仅作为参考;高校对于博士研究生毕业的要求也是如此,其他如省部级及以上课题的完成要求亦是,如此因而对地方高校学报的优质稿源形成严重威胁。[7]

以上特点总结起来就是一条:地方高校学报相对不容易获得优质稿源。学报作为学术期刊,学术性是学报的根本属性,学报生存发展的根本是稿件的学术质量,没有高质量的稿件,无论怎样努力也不能办出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怎样获得高质量的稿件成为地方高校学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二、基于地方的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策略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事物的发展总是两面的,危险中总是蕴含着机遇,正所谓“当上帝关上一扇门,他必定给你留下了一扇窗”。地方高校学报发展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在另一方面也视为发展的机遇。地方高校学报之所以限于当前的困境,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 “地方”。由于处于“地方”,是“地方高校学报”,导致学报不能像专业期刊那样专业化发展,没有研究型大学学报那样的影响力。地方高校学报如果认真研究地方,主动联系地方,推动学报和地方的深度联系,全面链接,就很有可能创出一片全新的天地。

学术研究既有研究宏观的、理论性、普遍的问题,也有微观的、应用性、地方性的问题。微观的、应用性的和地方性的学术问题,特别是联系学报所在地的地方性学术问题是地方高校学报学术质量的最佳增长点。地方性问题既可以是地方历史文化问题、地方经济发展问题,也可以是地方社会发展问题;既可以是以本校优势学科为基础打造特色栏目,也可以是以本校科研人才联系本地区,搞横向联合,进行产学研研究,直接服务地方;既可以是研究地方问题,也可以宣传、介绍地方,搭建平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既可以充分反映学校的教学科研成果,又可以积极报道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其理论成果,并且努力推介并引进国内外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在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方面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积极作用在地方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有许多重要课题可供地方高校学报进行研究和报道,而地方高校学报也能在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的同时,不断扩大学报自身的发展空间[10]。

(一)结合地方高校特点,设计应用性和教学类栏目

美国高等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于20世纪90年代对学术进行反思,重新进行了界定,他认为学术至少应该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基本方面,即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9]。在传统学术视域下,学者们最重视的是探究的学术,即原创性、纯理论论文,认为学术论文的价值最主要体现在论文的原创性和理论性;其次重视的是应用的学术和整合的学术,在学术论文上体现为应用性论文;最不重视的是教学的学术,即教学类论文。现在专业性期刊和那些所谓“核心期刊”(教学类专业杂志除外)大多不屑于刊登应用性论文,更不会刊登教学论文。实际上,应用性论文和教学论文同样有精品,同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地方高校在发展学术方面主要是从事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因此,地方高校学报在设置栏目的时候不适宜跟重点大学学报和专业学术杂志争夺原创性、理论价值深厚的学术论文,而多设置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教学研究类栏目,在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教学类论文中挑选精品。

(二)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内涵,设置地方文化类栏目

地方高校学报大多数都是由地方高校承办,地方高校所在地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深深挖掘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设置栏目,往往能形成学报独特的特色,而现实中地方高校学报办的很有特色的学报大多数采取的就是这种策略。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连续四次开展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活动,其中获得特色栏目称号的学报有不少是地方高校学报,这些学报被选中的大多数栏目是依托学报所在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起来的。如《邯郸学院学报》的“赵文化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的“北京学研究”、包头师范学院《阴山学刊》的“阴山文化研究”、《滁州学院学报》的“皖东文化研究”等。由于地区文化的地方性和独特性,研究本地区文化的学者相对有限,此类研究成果发表也具有地区性和局限性,大牌学报、专业期刊以及不外地的学报一般不会刊登这种论文。因此,地方高校学报依托本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设置相关栏目,就能极大吸引对地区文化研究感兴趣的专家学者,构成相对固定的高质量的作者群,能接收到高质量的稿件。同时,设置地方文化类栏目,可以作为研究、宣传、推广地方文化资源的平台,对于扩大地方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依托地方优势产业,设置地方发展论坛

大多数地方高校制定的发展战略基点是依托学校所在地,为本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也是教育部门对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方向的目标定位。作为地方高校举办的学术期刊,作为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学报理应关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宣传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研究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于地方政府和社会、企业来说,这也是一个独特的宣传地方、提升竞争力、锻炼、培养人才的平台。设立地方发展论坛,作为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把脉出力、献言献策的平台,对地方和学报是双赢的选择。如果栏目选准切入点,精心组织,长期坚持,形成良性互动,对学报的长期发展会非常有利。地方高校学报可以和地方优势产业的代表地方政府或者某些行业协会、大型企业联合办刊,将某一个栏目或者某几个栏目拿出来跟地方企业、政府、协会联合管理,从选题规划、征稿、约稿到栏目文章安排都充分跟地方交流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培育,学报会在这些栏目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固定的专业投稿群,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四)基于地方的宣传推广

学报的学术影响力不仅在学者层面,也要在宣传上下功夫。学报的宣传推广一般而言是尽量加入国内外大的数据库,或者在相关媒体进行广告宣传,比如在发行量大的一线杂志的封面、封底宣传。但地方高校学报除了争取进入国内大的数据库、在一线杂志上刊登广告,更重要的是基于本地区的宣传推广,将学报打造成本地区的学术窗口和闪亮的名片,提升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和舆论影响力[10]。

基于本地区的宣传推广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免费赠送杂志。一般地方高校学报发行量都较小,很多学报每期印刷的除了发行、赠送的会多余部分学报。这部分学报要么放在库房里生虫,要么当废品处理掉,甚是浪费。这些学报可以赠送给地方,包括地方政府部门,地方企事业单位,地方相关科研院所和相关专家、学者。长期免费赠送,就容易使他们更加了解学报、关注学报,从而培养对学报的关注意识,这样就会扩大学报的舆论影响力。关注多了,学报就会他们有好的稿件会第一时间想到学报,从而培养潜在的作者群。

2.定期举办研讨会,交流会。地方高校学报可以以栏目为平台,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交流会,以研讨会、交流会的形式聚集国内外相关人才,为彼此搭建交流平台。在交流中激发创作灵感,产生高水平稿件,培养高水平的研究者和学术成果。在研讨会、交流会上,学报可以直接跟作者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宣传本学报的编辑规范和栏目设计,从而加深彼此的沟通和了解,拉近编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增强学报的学术影响力。

3.建立课题平台、基金等方式,鼓励地方研究。地方高校学报可以以在相关特色栏目为平台,跟地方政府、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设立研究基地和基金,以课题的立项形式或者支付审稿费和稿费等形式,支持相关作者进行基于地方的研究。这种基金可以向青年学者倾斜,给他们成长、发展的空间,从而培养地方研究的后备军。

总之,地方高校学报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困境既是体制造成的、先天性的,也是对自身的认识不足的结果。基于地方的地方学报的发展战略可以改变地方学报长期存在的不利的现状,形成健康、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1]叶怀凡.地方高校学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95.

[2]全妙华.地方院校学报发展的困境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2010,(4):151.

[3]孙丽芝.论地方高校学报稿件质量的提高[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1):94.

[4]陈可阔.中国大学学报改革的角度、定位与方向[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

[5]薄洁萍.高校社科学报向何处去?[N].光明日报,2011-03-22.

[6]白丽娟.在夹缝中谋发展——地方高校学报现状与改革刍议[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7(4):110.

[7]吴海霞.地方高校学报市场化发展的定位[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32.

[8]胡天乙.学术期刊的功能定位及其创新[J].编辑学报,2004,16(1):13-14.

[9]侯定凯.博耶报告20年:教学学术的制度化进程[J].复旦教育论坛,2010,(6):78.

[10]殷红蕾.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高校学报特色研究[J].北方经贸,2010,(3):104.

猜你喜欢

学报栏目学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