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构建学科馆员制度探析
2012-08-15郭军
郭军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河南郑州450053)
引言
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s)是指由图书馆委派的具备相关的学科背景并精通图书情报业务、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较高的馆员,他们负责与指定的院系或学科进行对口联系,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高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学科馆员制度(Subject Librarian System)是指为了保证学科馆员与对口院系或学科的负责人保持长期持久的联系,进而为其提供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服务而制定的一系列保障措施,包括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责、服务内容和方法、专业素养、领导机制、培养机制以及奖惩机制等。
学科馆员制度最早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于1981年推出,当时被称为“跟踪服务”(track service),随后,俄亥俄大学图书馆推出了“网络化馆员免费导读”服务(network librarian and free guide)。我国对学科馆员制度的理论探讨最早出现于1989年[1],实践层面上最早由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成立了“学科馆员小组”,随后,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等名校相继构建了学科馆员制度。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与推广,学科馆员制度得到了我国图书情报界以及高校师生的广泛认可,并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文献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众多高校都正在积极准备构建或完善学科馆员制度。
一、高校图书馆构建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一)图书馆用户特点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
高校图书馆的用户主要是教师、学生及各类科研人员。身处信息爆炸的今天,他们在文献信息需求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信息总量不足,而是如何使用最少的时间将真正对其有用的那部分信息从海量无序的信息中筛选出来。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其他科研人员,他们都比较熟悉各自学科研究领域的文献信息,但是当其面对庞杂的文献信息集合时往往显得无所适从,经常在文献信息搜寻和获取方面耗费大量无谓的时间和精力。武汉理工大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近95%以上的研究生或教师不知道学校图书馆有这么多可供检索的数据库或知道这些数据库而根本就不会使用[2],而且这种现象在目前国内高校范围内普遍存在。因此,当前高校图书馆用户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急需既具备相关的学科背景又精通图书情报业务、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科馆员的指导与帮助。
(二)高校学科建设对文献信息资源渴求的必然导向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程,这一工程的顺利实施需要图书馆为之提供坚实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集散中心,全校各学科建设和发展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大部分由图书馆来统一订购。学校的学科建设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学科及专业设置都在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作为学校的一个独立机构,图书馆往往对学校的学科建设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了解得不够详细,尤其对部分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把握得不够准确。可见,学科建设的文献信息需求同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二者之间存在着沟通障碍,这一障碍如果长期得不到克服必将会对学校的学科建设,尤其是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学科馆员制度在这一现实需求下应运而生,而学科馆员正是架在二者之间的一座信息沟通的桥梁。
(三)高校图书馆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的必然选择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服务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图书馆传统的咨询服务并无学科分工,主要进行的是一种问答式的事实型咨询服务,而且主要限于馆内的被动服务[3]。当前,高校图书馆用户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学科专业性、针对性、时效性的特点,对比传统的参考咨询馆员(referencehbrarian)已经无法满足。图书馆必须委派具有相应学科背景知识并精通图书情报业务、计算机和外语水平较高的学科馆员主动深入到用户中,积极获取他们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信息,并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主动为其提供专业化、高层次的服务,真正实现由“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转变,真正实现由“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转变。构建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积极寻求与学校的教学及科研工作相互融合的一种现实需要,也是图书馆主动展示自我形象、增强自身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的话语权的一个突破口。
二、高校图书馆构建学科馆员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
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需要有一系列相关的配套制度作为保障,但是从目前我国学科馆员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较为普遍。部分高校,尤其是专科院校和专升本院校的学科馆员制度尚处于初期形成阶段,因为没有从制度上明确学科馆员的领导机制以及学科馆员的工作权利与职责,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院系相关对口联络人员不理解、不配合或学科馆员们在遇到问题时畏难情绪大、工作积极性不高等现象。
(二)用户的学科馆员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部分高校教师及学生对现代图书馆的功能及服务方式尚缺乏全面的了解,部分用户对图书馆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借借还还”的层面上。事实上,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在科研及学习过程中对文献信息资源有着强烈的需求,但是部分用户总认为科研或学习是其自身的事情,而图书馆只是一个借、还图书资料的场所。因此,虽然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已构建学科馆员制度,虽然高校图书馆用户对学科馆员的帮助有着强烈的需求,但是学科馆员意识淡薄导致二者之间缺乏沟通,学科馆员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也因之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学科馆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虽然国内很多高校图书馆都设置了“学科馆员”或类似的工作岗位,但是部分高校图书馆该岗位具体的工作人员大都是从其他部门抽调而来,他们在完成学科馆员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完成各自部门的工作任务,不能将时间和精力完全专注于学科馆员这一工作岗位上,专职学科馆员比较少或者根本没有。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专业人才不仅短缺,而且从学科馆员这一岗位职责的要求方面来看,他们在学科背景、业务素养、计算机和外语水平、沟通能力等方面尚存欠缺。
三、高校图书馆构建学科馆员制度的主要措施
(一)健全学科馆员制度的配套制度
1.建立领导机制,为学科馆员“正名”。为保证学科馆员在履行工作时能够明名正言顺,高校应由校级层次的领导领衔,建立一个相应的领导机制。在具体实施时,笔者建议应该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作用,成立以分管校长为主任、教务处处长和图书馆馆长为副主任、院系各教研室主任为成员的领导组织,借此为学科馆员制度的构建提供领导机制方面的保障。
2.明确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明确工作职责是对学科馆员进行约束及考核评价的基础,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了解图书馆已有的馆藏结构,把与各自所负责学科相关的馆藏资源进行整理,形成相应的二次或三次文献,然后将其公布于图书馆主页上并根据馆藏情况的变化进行定期更新。(2)积极收集各自所负责学科的对应用户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信息以及对图书馆服务方式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将其反馈给馆领导以便将之作为图书馆在优化文献资源建设、完善服务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3)持续为各自所负责学科的对应用户提供以如何使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为主题的培训,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采用信息检索课、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4)积极与各自所负责学科对应的负责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主动把握该学科学术研究的近况及发展趋势,接受并认真处理该学科发展在文献信息资源方面的要求和建议。(5)跟踪各自所负责学科的重点用户,收集有关最新的论著、观点以及热点问题,协助他们做好科研方面的选题与定题服务。
3.建立并完善学科馆员奖惩制度。建立并完善奖惩制度有利于激发学科馆员的工作激情,有利于保证学科馆员制度的公正严明。学科馆员奖惩制度的建立需要以学科馆员的考核评价为基础,对学科馆员进行考核评价时应该以相应的可以量化的指标为基础。
(二)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科馆员制度深入人心
图书馆应该积极利用自身的各种宣传工具,采取多种形式,面向全校师生宣传学科馆员制度,让更多的师生更加了解学科馆员制度并逐步具备学科馆员意识。图书馆还应该向校级领导建议,在全校的各种教学及科研会议上向师生普及学科馆员意识,让广大师生认识到构建学科馆员制度不仅有利于图书馆的发展与完善,而且还能够为师生的教学、科研以及学习带来切实的便利,让广大师生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构建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与其用户实现共赢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提高学科馆员的综合素质
学科馆员需要具备相应的学科背景、精通图书情报业务、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较高,而且还应该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从目前国内的整体情况来看,能够完全达到这一标准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数量非常有限。为向学科馆员制度提供可持续的人力资源保障,一方面图书馆应充分挖掘现有工作人员的潜力,通过有针对性的系统化培训帮助其实现由普通馆员向学科馆员的转变;另一方面,高校和图书馆应共同努力,引进并成功留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创造条件帮助其成为具体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中坚力量。
[1]毋益人.学科馆员应该做好哪些工作[J].河南图书馆季刊,1989,(4).
[2]杨汉妮.信息服务新举措——学科馆员与图情教授的协同服务[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徐旭光,秦丽雅.“学科馆员”制度的理论与实践[J].图书馆学研究,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