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交往行为的设计策略研究

2012-08-15马会梅

关键词:言语教学活动师生

马会梅,宗 岚

(云南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教学交往行为的设计策略研究

马会梅,宗 岚

(云南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教学交往行为是教学活动的前提和条件,没有教学交往行为就没有教学活动。教学交往行为的策略研究,可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学交往行为的设计策略主要有:准确把握教学交往行为的内涵、努力建立良好的教学交往行为关系、积极探索教学交往行为的沟通技巧。

教师;学生;教学交往行为;策略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交往是教学活动的前提和条件,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活动。教学交往行为是促使学校教育教学情景中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学交往行为的质量如何,是否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目标要求,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因此,为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重视教学交往行为的设计策略研究。

一、准确把握教学交往行为的内涵

教学交往行为是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活动为背景,以教学信息为中介,相互之间交流知识经验、技能技巧、情感意志、思想信念、道德品质、人生体验及行为规范等诸方面的人际交往活动。

教学交往行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所进行的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这种特殊性表现在:首先,教学交往行为是教师和学生以教学活动为背景的人际交往活动;其次,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交往的主体;第三,教学交往行为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沟通过程;第四,教学交往行为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交往活动;第五,教学交往行为是教师个体对学生集体的交往活动。

教学交往行为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最基本的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师师交往行为、生生交往行为、师生交往行为。根据参与主体的不同,教学交往行为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师师交往行为、生生交往行为、师生交往行为。师师交往行为是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的教学交往;生生交往行为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的学习交往;师生交往行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教学交往。

二是单向交往行为、双向交往行为、多向交往行为。根据交往信息传递的不同,教学交往行为可以分为单向交往行为、双向交往行为、多向交往行为。单向交往行为就是教师将信息单方面传递给学生的行为过程;双向交往行为是信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传递的行为过程;多向交往行为是教师将自己作为教学集体的一员,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往,并鼓励学生在教学集体内进行自由的交往。

三是言语交往行为与非言语交往行为。根据交往的信息媒体,教学交往行为可以分为言语交往行为与非言语交往行为。言语交往行为是指以语词符号实现的交往;非言语交往行为是指一切非言语的声音和动作交往。非言语交往行为是对言语交往行为的必要补充,是言语交往行为的一种辅助形式。教学交往行为是言语交往行为和非言语交往行为的有机结合。

四是课内交往行为和课外交往行为。课内交往行为是师生在课堂上围绕教学活动展开的交往;课外交往行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外,以教学信息交流为中心,与学生发生的交往活动。课外交往行为是课内交往行为的延伸和继续,是促进课内交往行为发展的必要条件。

五是外部交往行为和内部交往行为。外部交往行为指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互动,其中生生交往是教学中重要的人力资源,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生生交往的有效形式。内部交往行为指师生之间内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方面的交往。教学交往行为是学生内部交往行为和外部交往行为相互转化的过程,外部交往行为是学生信息的来源,内部交往行为是学生最终获得知识、能力的归宿。

六是认知交往行为和情感交往行为。认知交往行为是指师生以知识学习为载体的交往,是教学的实质所在,是师生教学交往的第一目标,即知识的传递、探索与获得,更多通过精巧的教学设计来实现;情感交往行为指师生情感表达与回馈的交流过程,是师生心灵的接触。教学交往行为不但是追求共识的认知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追求共鸣的情感信息交流的过程,二者在教学交往活动中紧密相联,不可分割。[1]

七是正性交往行为和负性交往行为。正性交往行为指师生双方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氛围中进行积极的认知和情感交流,师生的交往需要得到满足的交往。负性交往行为指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或学生之间关系不友好、排斥或教师控制不当、传递错误信息、参与机会不平等等因素造成的不利影响,使交往无效或产生消极影响。

二、努力建立良好的教学交往行为关系

在教学交往行为活动中,主要包括三种交往关系:业务关系、伦理关系、情感关系。业务关系就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工作关系,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其基本规范是真;伦理关系指师生各自要遵守一定的伦理原则,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也享有一定权利,其基本规范是善;情感关系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态度体验上的联系,其基本规范是美。有效的教学交往要求要建立良好的教学交往行为关系。良好的教学交往行为关系的建立要遵循真、善、美的规范,形成师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的、民主的、和谐的交往行为关系。

(一)关怀、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是教师的天职,尊重是人高层次的心理需要,是师生交往的桥梁。学生渴望个性得以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希望教师尊重其人格和个性,平等而公正地对待他们,这就要求教师拥有一颗爱心,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人价值,满足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保护学生的自由和权利,不因学生家庭背景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的不同而态度有所不同,并且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尊重的本质是对学生人格的充分肯定,或对行为方式的有意激励,教师相信学生是有价值、有前途、不完善的人,对他的成长抱有充分的信心,学生从“师爱”中可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进而产生一种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

教师可以试着从这些方面来判断自己的教学态度是否民主:是否经常真诚地称赞学生,是否关心了解学生,对学生是否有耐心,赏罚学生是否公平,是否偏心,是否重视学生的自尊心,是否因部分学生犯错误而处罚全体,是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意见和独立判断,是否对学生实行体罚和心灵惩罚等。

在教育实践中,应强调师生人格平等,强调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去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反对压抑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过失,把学生的错误与过失看作是成长中的必然经历,引导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尽量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办法处理。学生只有在感觉到你对他的信任与尊重之后,才会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敬重感。

(二)使用移情理解

良好的教学交往行为关系,是以师生的移情性理解为基础的。移情性理解是站在他人情绪情感的角度来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2]移情性理解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因此教师要重视移情性理解,不仅在时间、空间上创设与学生亲密交往的机会,还要重视交往深度,经常保持师生之间相互激励的情感交流,善于理解学生,深入熟悉和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包括他们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认知方式、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等,努力地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师生沟通顺畅,情感产生共鸣,学生就会带着正面情感来接纳这个教师,“亲其师,信其道”,在这种心理背景下,学生更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乐于接受教育,容易适应规范要求,有利于改善和提升师生关系的品质,使师生关系健康和谐地发展。

要真正理解学生,其关键是教师要善于进行换位思考,抛弃自己对学生的固有偏见与主观判断,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去体验问题,平等地、不带优越感地、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够准确、深入地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并给以准确回应,从而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与学生心灵的相通与共感,建立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使师生间真正做到人格上平等、情感上相容、思想上交流,和谐相处。这样能够使学生学会平等待人、尊重自己和他人,乐于与人交往与合作,懂得体谅他人,拥有正确的交往态度和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三)重视多向交往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多向交往是一种师生沟通与同伴交往相结合的类型,是效率最高、成员易形成交往技能、团体气氛最好的一种沟通模式。[3]这是因为多向交往具有的特点所致[4]:一是多向交往的多层次特点,能满足学生不同的求知欲;二是多向交往的自主性特点,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三是多向交往的求异性特点,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四是多向交往的情趣性特点,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五是多向交往的差异性特点,符合因材施教原则。所以,多向交往的教学效果最好。

重视教学中的多向交往,要求教师要树立民主的教学作风,允许学生自由发言、大胆质疑、挑战权威、辩论争执,在活跃激烈的教学气氛中,培养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热爱尊重、心理相容、情感奔放、赞赏认同、教学相长、坦率真诚、友好和谐、积极认真等良好的教学气氛;要努力为学生的多向交往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参与课堂教学交往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提问、范读朗读、课堂练习、问题抢答、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学习竞赛、课堂表演、探究活动等教学交往活动;要注意构建集体教学交往网络,把教师与学生的集体交往和教师与学生的个人交往相结合,把学生与学生的集体交往和学生与学生的个人交往相结合,以求产生所谓学习的“共生效应”。

(四)寄予积极期待

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教师的积极期待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力量,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获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要求、自我完善的愿望、自我调控的能力,以极大的热情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充分挖掘潜力。师生积极的情感互动从教师的积极期待中开始,在学生的积极回应中得以延展,同时又反过来强化师生的良好关系,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有力地推动学生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防止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只依据学生以往的成绩、表现来确定对学生的期望值,主观性太强。第二,防止缺乏客观的信息依据,或只凭表面现象来确定对学生的期望值,以偏概全。第三,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要合理、恰当,防止不符合学生实际的过高或过低的期望。[5]

(五)提倡合作性互动

教学交往提倡合作性互动和“合作—竞争”性互动,不提倡对抗性互动。

合作性互动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沟通目标,认识接近,行为协调,相互适应的互动,在教学中的主要方式是合作学习,即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既有个人明确的责任分工又需要团结协作的互助性学习,这种互动具有互利性和协调性,有利于共同进步。对抗性互动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具有竞争性、排他性与冲突性的互动,竞争或冲突是其主要形式。这种互动容易弊大于利,教师在交往中应积极防止和妥善处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各种冲突,防止对抗式互动的发生。[5]

“合作—竞争”性互动是竞争与合作相结合,以合作性为主的互动,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有合作,如果组织得好,则既能发挥合作与竞争的正效应,又能避免其负效应。

三、积极探索教学交往行为的沟通技巧

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不管是内容的讲授、提问的方式、学生问题的答疑、学生学习的辅导,都需要教师有较高水平的教学沟通技巧。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交往行为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没有沟通技巧就没有教学交往行为。教学沟通技巧是发展教学交往行为的有效策略。

(一)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技巧

言语沟通是教学交往行为中重要的沟通方式。良好的言语沟通有三个基本特征:可接受性、合作性、情境性。交流双方要了解对方已有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状况,考虑对方能否接受和理解,尽量使自己的言语表达准确、清楚、易懂,并且交流时要注意对方身份的差别、性别的差别、个性的差别,还要根据当时的情境,有针对性地配合一定的表情、动作、语气来表情达意,使之与情境相协调。

非言语沟通主要是利用表情作用,提高沟通效果。表情是情感变化的外部表现,包括面部表情、体姿表情、语言表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表情的作用,利用这些无声的语言进行信息传递和沟通。教师在传递知识信息的过程中,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更要善于运用表情透露立场、表达意义,将积极的情感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感到温暖、愉悦,受到鼓舞和激励,达到陶冶心灵,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其次教师要善于通过学生的表情透视学生的心理,善于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学生的需要、希望等信息,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调整教育教学活动。

(二)积极聆听和“我向信息”沟通技巧

1.积极聆听

沟通通常以听和说的方式传递信息,善于倾听能使教师迅速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以帮助。要求教师要专注地听,不急于下结论地听,不急于说教地听,适当提些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倾诉,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及内在情感需求,体察出学生的真实想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觉得自己受到重视和关怀,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和为沟通所做的努力,对教师产生积极的回应,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有的教师不等学生说完就打断,并马上教给解决问题的办法,希望尽快结束问题,通过“审讯”,速战速决,这是不善聆听的表现。倾听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需要一种尊重他人的修养和良好的心态。

2.“我向信息”

“我向信息”的沟通方式是用“我”作为中心词来表达某一事件带给自己的感受,这种表达方式避免了“你向信息”可能带给学生的攻击感受。[6]在工作中当学生的问题已经给教师造成麻烦,或者学生的某种行为不能被教师接受时,有一些教师喜欢用“你”、“你们”为中心词来对学生进行命令、指挥、警告、指责、讽刺、挖苦,从而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当令教师生气的事发生时,教师用非责备、非评判的口吻描述某件事带给教师的感受,注意情绪要平静,语气要客观,如果以“我”为中心词来发泄自己的愤怒和对学生的责备:“我讨厌教你们班!”这就成了变相的“你向信息”方式。“我向信息”的沟通方式的优势是把对学生的否定评价的冲击力减到最小,有促使学生由衷地改变行为的高度可能性,既可减少学生的防卫、抵触心理,又能使学生愿意主动配合教师解决问题,并且容易增进师生之间的亲密感,保证了以后师生沟通渠道的畅通。

四、结束语

任何教学都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现实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关注人的成长的生成性交往、理解性交往与反思性交往的过程。世纪之交,教学交往行为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成为课程改革跨世纪思考的主题之一。在教育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认可教学交往行为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教学交往行为是教学活动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决定着学生全面发展的性质、方向和水平,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优劣,它也是影响课程改革成效的关键所在。教学现实中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缺乏民主、合作、开放的教学交往行为密切相关,教学交往行为问题是若干教学问题的症结所在,甚至整个课程改革没有获得“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与不合理的教学交往行为有关。探索研究教学交往行为的设计策略,促进教学交往行为的积极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需要教育工作者做出长期的、不懈的努力。我们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将会不断地设计出新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学交往行为策略,从而达到有效教育教学的目标。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赞科夫著,杜殿坤译.教学与发展[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3]朱新春等.青少年生理与心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陈安福.中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唐思群等.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Research of Desinging Strategies of Teaching Association Behavior

MA Huimei,ZONG Lan

(Teachers’Education College,Honghe University,Mengzi Yunnan 661100,China)

The teaching process is the association process in which teachers teach and students learn.Teaching association behavior is the premise and condition of teaching activities,and there is no teaching activity without teaching association behavior.The strategy research of teaching association behavior can promote students’development and raise teaching quality.Designing strageties of teaching association behavior mainly include:mastering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association behavior accurately,trying to build up good teaching association behavior relation and exploring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of teaching association behavior actively.

teacher;student;teaching association behavior;strategy

G451.1

A

1009-7228(2012)01-0040-05

2011-10-10

马会梅,云南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宗岚,云南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师教学行为设计研究”成果(09YJA880033)。

[责任编辑:陈 浮]

猜你喜欢

言语教学活动师生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麻辣师生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