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诗人杨蟠五题

2012-08-15

台州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王安石

林 晖

(临海市人大常委会,浙江 临海 317000)

一、籍 贯

杨蟠的籍贯,史籍记载多有不同:一为章安人。以《嘉定赤城志》、《东都事略》、《宋史》为代表。一为钱塘人。以宋王安石《太常博士杨君夫人金华县君吴氏墓志铭并序》言其祖籍离处州到钱塘为最早,《舆地纪胜》、《西湖事实》、《大宋登科记实》皆从之。一为建安人 (今属福建)。《舆地纪胜》持此,《嘉靖建宁府志》从之。笔者赞同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的辨正:“夫既为钱塘人,必不应又为杭倅,或者本籍丽水,后徙钱塘,或又自钱塘徙章安也”。[1]451并且认为隋代章安曾改为临海,并属处州,或许杨蟠的祖籍原来就是章安,由于其祖父移居并终老于钱塘,加上杨蟠晚年亦寓居钱塘的原因,因而被有些史书视作钱塘人。至于章安与临海的关系,《嘉定赤城志》也说的很明白:“临海县,本汉回浦,属会稽郡,东汉改曰章安,吴太平析章安置临海县,属临海郡。晋宋因之,后省入章安。隋开皇改为临海,属处州。后属永嘉郡。唐武德复置章安县,后废章安复为临海。”[1]3从杨蟠取诗文集名为“章安”亦可印证,他的真实籍贯为宋代临海章安人(今台州椒江)。因此,《嘉定赤城志》卷 33、《民国临海县志》卷20均有其传,也是名实相符的了。

二、事 迹

杨蟠,字公济,别号浩然居士,《宋史》卷442《文苑列传》4有传,但只寥寥几句,事迹散见地方志书,大多亦语焉不详。这里就笔者所见资料,考证、综述如下。杨蟠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宋天圣至崇宁年间(1023-1106年),享年80岁左右。祖父杨徵,父亲杨翱(《嘉定赤城志》作“徽”),字翰之,“少以文学中进士甲科,而晚以廉静不苟合穷于世”。[2]167能诗善赋,曾出知婺州东阳县事,当过主管祭祀礼乐的太常寺卿,卒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 年)。母亲吴氏,金华人。“驯德淑行,协于上下, 内外无怨”。[2]167杨蟠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于庆历六年(1046年)考中进士,先后出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和州(今安徽和县)推官,掌司法事务。他喜欢写诗作文,而地方官的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触官场和社会底层,感受多了,思想也越趋深刻。感于心、发于口、成于笔,诗歌创作也多了,渐渐地出了“文名”。[6]1847至和二年(1055 年),任泗州(时属淮南东路,今安徽泗县)军事推官,与王安石开始有了交往。王安石先后写了两封《与杨蟠推官书》,云:“读足下之文,但知畏之而已。足下固尝得贤人者而师之,愿造请所闻焉”,“亦冀足下或有以闻之”。[2]17(李之亮的《王荆公文集笺注》把此系年为“治平中(1064-1067年)居金陵时作”,并认为“此时杨蟠当为和州军事推官”。似为不妥。)嘉祐二年(1057年)冬,其母卒,杨蟠欲于翌年二月把其母与其父合葬于杭州龙井之原。为此,杨蟠专门“千里以取铭于”[2]167时知常州、提点江东刑狱的王安石为其母撰墓志铭。丁母忧三年毕,即嘉祐六年(1061年),杨蟠任江阴军(今江苏江阴)签判,负责审理案件。同年冬,他约了名处士徐复(释惟晤上人、冲晦)到杭州灵隐寺拜访诗僧契嵩(潜子),诗词唱和,结为《山游唱和诗集》(1卷)。翌年除夕,他步苏轼《守岁》诗韵,作《除夕次东坡守岁韵》,诗云:“人生无百年,谁问岭龟蛇。容颜镜水换,老丑不可遮。殷勤守此岁,来岁复如何……明朝四十过,暮景真易斜。初心自慷慨,白首还蹉跎。寄语少年子,虽强不足夸。”[3]5051

治平三年(1066年),杨蟠奉召回京,任光禄寺丞。此时,他的诗名已播遐迩,与欧阳修、苏轼、强至(几圣)、孔武仲(常父)等多有唱和。熙宁二年(1069年),杨蟠在光禄寺丞任上,曾主张制定明矾保护和生产、销售法,此建议被朝廷采用。[4]523同年,49岁的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在宋仁宗支持下决心革除弊政,于是有了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宋杨万里《诚斋诗话》还记载了这么一件趣事:当时,王安石制定了“熙宁新政”,注重财政、经济,并颁布了“农田水利法”,于是,有人就向王安石建议,放干梁山泊的水使其成为耕田。王安石考虑水无处放,遂来请教刘攽(贡文)。刘回答说:“此事杨蟠无齿”。王安石不得其解,问儿子王雱,王雱也不知,转问刘攽。刘攽笑着说:“这个很容易明白,杨蟠善于作诗,自号浩然居士,您父亲对他很了解。现在想使梁山泊干涸为田,此事浩然无涯也。”一番诙谐对话令身边的人拍案叫绝。这件事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杨蟠当时诗名的确很高,且已上达朝廷。二是王安石与他很熟悉,为其母撰写过墓志铭;他亦曾为王安石编的《唐百家诗选》(20卷)作“序”。王安石的朋友对他也很了解。熙宁五年(1072年)契嵩圆寂,杨蟠广罗其作品结集为《镡津文集》(30卷)。同年,杨蟠由光禄寺丞改太子中允。太子中允是太子的属官,掌管侍从礼仪、审核太子给皇帝的奏章文书,并监管用药等事,官品不高,但属要职,可谓未来皇帝的亲信。同时,杨蟠还暂代发遣永兴诸路转运判官。尔后,转陕西提举常平公事。上任后,曾议修当地重要水利设施“郑渠”、“白渠”。杨蟠还擅长书法,熙宁九年(1076年)权管勾荆湖广两路提点坑冶事时,曾为于潜长乐寺碑记篆额。元丰八年(1085年)任宣德郎飞骑尉,提点荆广铸钱时,曾在广州碧落洞岩石上书刻记游。元祐元年(1086年)杨蟠被召回京任奉议郎。越三年(1089年)三月苏轼由京官外放出知杭州,杨蟠终应苏轼荐举以奉议郎通判杭州。通判号称“监州”,握有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但此时,权力对他们似乎已不那么重要,他们看重的是对方的诗才文华。因此,两位诗人一见如故,交往甚密,处理政务同心协力,诗歌唱酬相互推敲。五年,浙西六州春潦夏旱,稻田受灾,米价暴涨,而州人赖以灌溉的西湖由于长年不治,草兴水涸,葑田已占湖面的一半,离湖较远的城区,湖水每担已卖到一升米价。苏轼、杨蟠一面向朝廷报告灾情,一面设法筹款救灾。他们筹公款、建医院、献俸金,并用常平米招募饥民疏浚西湖,从夏到秋,花工20万,并利用挖上来的湖泥葑草筑成了一条长堤。长堤从南屏山下直通栖霞岭麓,横贯湖面,上建六桥,旁植杨柳、芙蓉,并在湖水最深处立三支小石塔作为标志,规定石塔以内湖面不准种菱植藕,以免再次堙塞。这石塔就是如今“三潭印月”的前身,后毁于元代,而长堤即今著名的苏堤。至此,西湖始望之如画,“浓妆淡抹总相宜了”。元祐六年(1091年)正月,他俩满怀喜悦,携侣呼朋,到湖上踏雪赏梅。杨蟠先作《梅花诗》多首,苏轼则步其韵,作《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尔后,又作《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君知早落坐先开,莫著新诗句句催”,“秾李争春犹办此,更教踏雪看梅花”,“洗尽铅华见雪肌,要将真色斗生枝”,“他年欲识吴姬面,秉烛三更对此花”[5]1735等名句就出于这两组和诗。平心而论,当时的浚湖、筑堤,理应有杨蟠的一份功绩。也许是因为苏轼的名望愈来愈大,而杨蟠终无显官,身后诗文亦大多散失,当后人为纪念浚湖筑堤之事,而命名“苏公堤”时,杨蟠已为人们遗忘,这也在情理之中。同年二月,苏轼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京都。这两位朝夕相处、诗酒唱还的诗友从此天隔一方,再也没有机会重逢唱酬了。

杭州,这对杨蟠并不陌生,20多年前,他就来过这里。与惟晤上人、契嵩高僧在西湖之中抚掌谈笑。当夜宿灵隐,翌日又一同去天竺,一路上诗词唱和,乘诗兴而去、尽诗兴而归,而今在杭州,杨蟠更作《钱塘百韵》(又名《西湖百咏》),从湖堂起,至西水亭止,各为一绝,共百首,“郡人传诵之”,[6]107一时传为美谈。时人郭祥正(字功父)爱之不已,遂起而唱和,亦为百咏。绍圣二年(1095年)三月,杨蟠以承议郎知温州。据《温州府志》载,他秉性刚正,为官清廉,亲民勤政,曾把前郡守刘述《劝民五事》勒石立于仪门以为施政准则,并划分城内街巷定为三十六坊,防火灾,利市贾,便管理。在任两年间,常轻装简从、体察民情、发展经济、整治五马街、与民同苦乐、政绩显著,很得民心。每逢风和日丽、江清月明之时,郡民往往互相询问:杨太守出游了没有?杨蟠在温州也写了很多诗,后人曾辑为《永嘉百咏》、《后永嘉百咏》。绍圣四年(1097 年),杨蟠转守高邮军(今江苏高邮),离任之日,老百姓夹道相送,挥泪而别,更有人追攀他的车驾,恋恋不舍。事后,杨蟠曾用诗表达了他对温州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温州山水的无限眷念,“为官一十政,宦游五十秋。平生忆何处,最忆是温州。思远城南曲,西岑古渡头。绿觞春送酒,红烛夜行舟。不敢言遗爱,唯应今旧游。凭君将此句,写寄谢公楼。”(《去郡后作》)[3]5051在高邮时,杨蟠于治所(今江苏高邮县)东面建“众乐园”,园中建“时燕堂”,并作诗一首记之:“吏隐盂城九十旬,丰年日日是佳辰。赋成席上犹飞雪,歌动梁间已落尘。此地谁为爱酒伴,他时傥忆种花人。五坛芍药齐教放,何处扬州更觅春。”[3]5048他还曾去丹阳县巡视,赋《练江亭》诗云:“寒光万顷淡高秋,粉壁朱栏净客愁。晚月萧萧闻落叶,晴天历历数飞鸥。烟横绝岛疏难卷,月在平波莹不流。怀抱未忘知有处,且吟风笛醉沧洲。”[3]5041这两首诗写景绘形绘色,抒情真挚动人,间或流露出人至晚年的恋乡之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当时就传诵不已。不过,何时出任高邮军,说法有异。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43高邮军记为“元祐中知军事”,“元祐”当为“元符”之误。[6]1847

此后,杨蟠又转知寿州(今安徽寿县),不久即致仕,回到杭州寓居,实现了其诗中所云“只待功成身退日,烟波深处是生涯”的愿望 (《吴江长桥》)。[7]102从此, 每当湖上生明月, 他即率一家老少,亲朋好友泛舟湖上,饮酒吟诗,悠然忘返。时人沈注作《踏莎行》词“赠杨蟠”,其上片云:“竹阁云深、巢虚人阒,几年湖上音尘寂。风流今有使君家,月明夜夜闻双笛。”[8]211这以后,杨蟠事迹不得知。

纵观杨蟠一生,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杨蟠出身于下层官宦家庭,从小受到儒家 “尊主泽民”、“修身齐家平天下”思想的熏陶,中进士后,历任州郡地方官,“为官一十政,宦游五十秋”,对下层社会状况较为了解,尚能正视现实,体恤民情。为人正如其自号所云:有浩然正气,尤其在杭州通判和温州知府任上,有较好的政绩。

三、交 游

从现存作品和宋代笔记史料看,他的交游圈主要有两个,且部分重合。一是仕宦关系:同僚、长官,如孔武仲、强至、郭祥正、王安石、欧阳修、苏轼。一是兴趣相投:诗友、道友。如孔武仲、强至、郭祥正、契嵩、惟晤上人、辩元。在现存诗集中有契嵩和诗25首,强至和诗22首,苏轼和诗20首,惟晤上人和诗18首,郭祥正和诗4首,孔武仲和诗3首,辩元和诗1首,但杨蟠除了与契嵩、惟晤上人往来唱和的22首外,不见与其他人的作品。另外,杨蟠还有其他一些交游往来的诗篇,如《除夕次东坡守岁韵》、《喜闻中丞包公称职有书》、《赠仰孝子》。

四、作 品

杨蟠作品据 《宋史·文苑传》,“平生为诗数千篇”,《宋史·艺文志》记有诗20卷。遗憾的是,杨蟠的诗到了民国年间能见到的仅是其乡人所辑录的,收录在《台州丛书后集》中的《章安集》1卷,疏漏较多。今人举全力所编辑的《全宋诗》和《全宋诗订补》广搜《镡津文集》、《会稽掇英总集》、各种地方志、丛书、别集,共得诗126首,残句 11条。此后,林家骊、杨东睿先生又辑录出诗8首,残句1条。[9]362笔者自1985年为台州地方志办公室撰写《宋代诗人杨蟠》一文开始,一直留心其诗文,但到目前所见之文仅《〈唐百家诗选〉序》,《宋史·食货志》中的一条建议片断,及《众乐园记》残文两句“当东南冲会,邑居繁盛”。[6]1840所见之诗新发现的仅有1首无题诗。若以上新辑录的均正确,那么,杨蟠的诗今已发现135首,残句12条,数目仅为原来的1%。另外,笔者还发现,杨蟠的诗有些虽有名目,但无内容。如《舆地纪胜》说杨蟠有“众乐园”诗并记,而“众乐园”有时燕、丰瑞、玉水三堂,华胥台,摇辉池,飞瞰阁,四香、序贤、烟客、尘外、乐圣、迷春等亭庵,今仅见 “众乐园”、“时燕堂”、“玉水堂”、“华胥台”4 首诗,“烟客亭”残句。又说有《卧犀泉》诗,但不见诗句。而且其中诗题及诗句与《全宋诗》和《全宋诗订补》所录亦有一些不同,至今尚无人系统指出。如《时燕堂》一首,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43所记录的仅七绝四句,而清张德盛《雍正高邮州志》卷2则为七言律诗八句;《吴江长桥》一首,宋王象之《舆地纪胜》129卷所记录的仅七绝四句,而宋刘斧《青琐高议》前集卷9则为七言律诗八句。谁正?谁误?再如宋陈应行《吟窗杂录》卷5载有杨蟠《杂题》“猿惊鹤怨不知处”七绝一首,在明代李时渐所辑的《三台文献录》中,此诗题为“蒋山太平僧舍”,且在首句“不知处”下有自注“山有‘猿惊’、‘鹤怨’二谷”。若无此注,不知后来读诗者又将作出对“猿惊”、“鹤怨”的何种理解。再如《春日独游南园》,诗题无“独游”两字。又如《陪润州裴如晦学士游金山回作》诗首句“世上蓬莱第几洲”的“世”又作“试”,诗题又作《陪裴学士游金山》。又如《玉水堂》诗次句“池畔萧然一史君”的“史”又作“使”。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其原诗面貌究竟如何,我们今天也只能是校勘而很难判定了。

五、诗 艺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晚年有一首《读公济〈章安集〉》诗云:“苏梅久作黄泉客,我亦今为白发翁。卧读杨蟠一千首, 乞渠秋月与春风。”[5]1735诗写于嘉祐七年(1062年)之后,诗中的“苏梅”即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子美)、梅尧臣(圣俞)。苏、梅俩人共同参加了欧阳修所领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反对西昆派淫靡的文风,在北宋文坛上,欧、苏、梅三人共享盛誉,名闻天下。而杨蟠当时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州推官,其人其诗之所以能先后得到德高望重、官居显要的大人物王安石、苏轼、欧阳修这三位文坛名宿巨匠的赏识、赞许和推崇,当然也不是偶然的了,答案自然是由于他的人品和文风。人品上面已叙述,这里就谈一下其作品的艺术特色。

杨蟠现存诗歌分写景状物、应酬唱和、刺时咏怀三类,第一类以杭州、温州居多,故乡为少(仅《石桥》2首)。第二类以与契嵩、惟晤上人唱和最多。第三类仅《平南谣》、《就食》、《余襄公祠》、《去郡后作》、《喜闻中丞包公称职有书》等几首。这三类诗艺术上的共同特点有三:

一是清丽飘逸,描摹精细,境美意丰。杨蟠性喜山水,其笔写景、咏物、描山、绘水、状塔、赋阁、颂亭、赞草、记游、叙事、怀古、讽今、言志、抒情,题材广泛,情趣盎然。例如,前人颇为欣赏的《莼菜诗》:“休说江东春水(一作“日”)寒,到来且觅鉴湖船,鹤生嫩顶浮新紫,龙脱香髯带旧涎,玉割鲈鱼迎刃滑,香炊稻饭落匙圆。归期不待秋风起,漉酒调羹任我(一作“似去”)年”。[3]5039诗中所说的莼菜,是一种睡莲科水生宿根草本。叶片椭圆形,深绿色,嫩茎和叶背有胶状透明物质。夏天抽出花茎,花小、暗红色,春夏季采嫩叶作蔬菜,味鲜美,为西湖名菜。这首诗一落笔就先声夺人,造出一种情境。“休说”、“且觅”迅速地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和联想,使你欲罢不能。三四句承上,绘形暮色,引类作喻,点出莼菜之形、之神,直叫人垂涎三尺。五、六句笔锋一转,落到与此相关的鲈鱼身上。最后,暗用晋代张翰“莼鲈之思”典故,收合全诗。整首诗状物赋形,出神入化,借咏物而寄思乡之情,气度高远,意蕴隽永。“时人以为读其诗,不必食莼羹,然后知其味”,[10]66咏诵之下,现在亦然。再如《松江》“青山带日低平野,白浪随风过别洲。月静沙寒知雁宿,云深水暖羡鱼游”,[3]5047令人神往的景致,宛如一幅浅墨冲淡的松江水墨画。又如《甘露寺》“银河倒泻分双月,锦水西来转几山”;[3]5048《江阴即事》“云寒雁影翻红照,水落鸥群占白沙”;[3]5041《早过天竺呈明智及同游二老》“山抱钟声圆不散,雪铺瓦面冷无光”;[3]5035《次韵和酬》“云远石深连鹫岭,水寒沙浅似鱼梁。漫因野老询前事,闲伴幽人撷众芳”。[3]5035意象极美,一咏三叹。

二是自然冲淡,质朴明快,善口语化而不流于粗俗。一反西昆诗派淫靡的文风,不卖弄做诗技巧,不用生僻典故,也不堆砌华美词藻,只是把眼之所见与心之所感,信手拈来,给人一种真实感、亲切感、余味感。如《杨梅坞》:“夏日红相照,天晴坞自开。襄阳多稚子,摘赠故人来。”[3]5045描写喜收杨梅之事,语言通俗流畅,形象亲切可爱。如《西溪》:“为爱西溪好,长忧溪水穷。山源春更落,散入野田中。”[3]103写景乎?写情乎?实难断语。一二句相反相成,互相生发、发人深思。三四句更进一层,清新出之,其中无穷的哲理令人品味。再如《钱塘江上》:“一气连江色,寥寥万古清。客心兼浪涌,时事与潮生。路转青山出,沙空白鸟行。几年沧海梦,吟罢独含情。”[3]5047景中情、情中景、出人意表。其中三四句,七八句写得尤其妙,抒江海之情,更抒人事之情,读后余味不尽。又如《就食》:“未知田上劳,徒厌鼎中味。及与农事接,方惊食者贵。余生寡营求,念此岂易致。况敢怀寸禄,平居但羞愧。”[3]5039从自身下笔,解剖灵魂,通俗明白,情深意真,与唐李绅 《悯农二首》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涌金池》:“涌金春色晚,吹落碧桃花。一片何人得,流经十万家”;[3]5047《飞来峰》:“飞来天竺远, 山秀已含春。不遇名僧识,千年岂有神”;[3]5043《春日独游南园》“事去青山在,人闲白日长”;[3]5040《慈云岭》“山高步步上,何用叹崎岖”;[3]5040《次韵奉酬》“古人得道多深隐,贤守知名贵早收”;[3]5037《巢居阁》“文章流海内,几杖葬山前”;[3]5043都是清新隽永,淡雅精炼的哲理小句,看似平淡实奇崛的好诗。

三是诗律严谨、诗风豪放、格高调响。如《陪润州裴如晦学士游金山回作》诗云:“世上蓬莱第几洲,长云(一作“空”)漠漠鸟飞愁。海山乱点当轩出,江水中分绕槛流。天末(一作“远”)楼台横北固,夜深灯火见扬州。回船却望金陵月,独倚牙旗坐浪头。”[3]5040这是杨蟠陪润州知府裴煜(如晦)游金山归途之作。首联先声夺人发出赞叹之感:金山宛如蓬莱仙境。中间四句辞彩清丽,写意穷形,上下粘连,自然流转,细数金山之上可见的白昼和夜晚之景。末联扣题,对裴如晦作了赞美。全诗景象雄阔,一气呵成,到底不懈,雍容不迫。再如《笠泽》“行吟泽畔心空健,解剑江头事已非。把酒沧浪愧渔父,何人独向秋风归”,[3]5041连用了屈原沉江、许荆释仇、孔子与孺子对话、屈原与渔父谈心,张翰秋思四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句句是典而又句句明白如话。又如《次韵和酬》“不问猿崖鸟道深,携筇著屐伴君寻。山中桂子惊寒夜,雪后梅花逼岁阴。欲住更逢青眼顾,相看须尽白头吟。他年若续高僧传,未放汤休与道林。”[3]5036状景抒情俱美,次韵稳准和谐,意趣禅味两佳,用典不着痕迹。其他如《吴江长桥》“八十丈晴虹卧影,一千顷碧玉无瑕”;[3]5042《宿永安方丈书呈东山禅师》“白云已锁山间寺,流水空传世上名”;[3]5035《次韵和酬》“明月当楼情已兴,碧云落纸句还佳”;[3]5035《喜闻中丞包公称职有书》“幅员润泽嘉谋进,台阁风流故事明”;[3]5040《甘露寺》“云捧楼台出天上,风飘钟磬落人间”。[3]5048无不对偶工整,音节浏亮,气韵生动,词秀句丽,读来朗朗上口。元代文学家,诗评家方回《瀛奎律髓》云:“公济诗葩藻流丽,与王平甫相似,不止《莼菜》一咏传美当时也。”这话是很有见地的。

综上所述,杨蟠是宋代临海籍著名诗人,在任职杭州、温州、高邮等地地方官时,做过许多有益之事。他的诗文散佚殆尽,但仍然可见出清丽、自然、高逸的风格,是对当时文坛绮靡风气的一个巨大冲击和革新。 王安石对其文 “愿造请所闻”。[2]17欧阳修“称其诗”,[4]1288愿“卧读杨蟠一千首”。苏轼与其“倡酬居多”,[4]1288仅梅花和诗就 20 首。契嵩在《山游唱和诗集》“序”和“后叙”评其为“诗赡”,“儒者才俊”。因此,杨蟠完全称得上是北宋中期诗坛的杰出人物。但由于他存诗不多,一直默默无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地位,故拟以五题,以抛砖引玉,再为其鼓与呼。

[1]陈耆卿.嘉定赤城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2]王安石.王安石全集卷四[M].上海:广益书局,1936.

[3]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脱脱.宋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二十五史百衲本,1998.

[5]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王象之.舆地纪胜[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7]陈新等.全宋诗订补[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8]唐圭璋编.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6.

[9]林家骊,杨东睿.杨蟠及其诗歌考论[J].第四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6.

[10]王直方.王直方诗话[M].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

猜你喜欢

王安石
王安石两制书写及“荆公四六”的经典化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北陂杏花
择高处立,向宽处觅,往深处析——电视纪录片《王安石》创作谈
梅花
王安石修改过王籍的诗吗?
王安石的坏习惯
稀见史料与王安石后裔考——兼辨宋代笔记中相关记载之讹
初夏即事
王安石的军事改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