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博雅教育谈高师通识课程改革

2012-08-15程腊梅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博雅通识专业

程腊梅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 044000)

(一)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目的是以人的理性的自由发展和德育完美。在当时,只是等级社会中少数上层阶级的特权,与大多数的人无关。对博雅教育进行详细论述的是英国的纽曼。基于他个人经历,在被任命天主教学校校长时所发表的一系列演说被收录在《大学的理念》中,主要针对大学教育的目的、应该进行怎样的教育、包括哪些科目。纽曼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大学是教授全面知识的地方,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大力开阔眼界,扭转思维习惯,并使人具备社会互动和人际交往能力。

一、博雅教育与通识课程

因此,大学不能把职业教育或专业教育放在首位,大学不是职业训练的场所,而是为个人提供广泛知识、批判思维、高尚道德和社会敏感度的人文机构。如何实现这一目的?通过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的实质是:(1)为发展心智,可以通过对自然科学、历史和文学的学习培养。知识是博雅教育的目的,但不只是唯一目的。(2)相对于专业教育来讲,博雅教育是完全有用而真切的教育。博雅教育反对将专业教育放在首位,但并不排斥专业教育,而只是在专业教育之前进行的,以防止过早的专业训练阻碍学生心智的发展。

(二)通识课程

通识教育是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而提出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以苏联为蓝本,课程设置中除了基本的公共课外,还包括英语、体育、计算机、政治等专业课,以及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少量专业选修课。它虽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但与高等教育的以人为目的相违背。通识教育是对所有本科生提供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能够尽国家公民职责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人才,目标是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有责任感。

自20世纪80年代,在“淡化专业,加强基础”的指导下,我国开始了对通识课程的改革,经过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再到为美国哈佛大学为样本,把通识课程融入到学校的课程改革,曾试图以通识教育的理念来重新设计大学本科教育。二十多年来,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影响日益深远,但通识课程的表现也仅仅体现在多开设几门公共选修课而已,并不能真正实现其理想。

(三)博雅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纽曼的博雅教育旨在为广大的天主教徒提供一种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为心智的培养、思维习惯的改变,并为着以后的专业提供一个准备。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期,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来满足时代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既要满足时代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即人的全面素质,也要满足专业的需要,即职业性。尽管在今天提出对高等教育进行博雅教育是不可能的,但博雅教育对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有启示意义的。

高师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场所。高师院校曾为我国基础教育培养了大量合格的师资,同时也在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对课程进行着一些相应的调整,但从总体来讲,高师课程体系还是一种专业教育。具体地说,也就是同非师范的专业相比,除了在公共课中开设少量的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学法外,并没有什么特色。学生在校时,学习的主要是专业知识。现在我国的通识课程,也就是原来的公共课,主要包括政治、英语、计算机、体育和少量的选修课。在通识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

二、高师通识课程的误区

(一)开设几门选修课

受专业教育的影响,很多决策者并不理解通识课程的设置是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认为通识课程就是开设几门非专业的课程,或者认为是增加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质,对理工科进行人文教育或对文科学生进行科学教育。还有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就业考虑,开设相应的急救课程。另外,还有认为通识课程即是学生的兴趣课程,只要学生有兴趣就可以促进发展。因此,只是开设几门选修课,给出相应的学分而已,实施并不严肃。

(二)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分离

一般来讲,把通识课程放在大学的低年级,认为高年级只需要关注专业教育。“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教育”“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反映的就是这种倾向。结果是容易使专业教育架空通识教育,使通识课程变成专业课程的低级课程,或点缀性课程,使通识教育得不到重视。

(三)分别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中抽取个别学科

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包括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因此有学校直接从这些相关院系中抽取课程作为通识课程。貌似完整的课程体系,实为孤立的、分割的课程体系,没有整体的意识。

三、对高师通识课程的建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和社会的发展,高师课程已不能够满足职业的需求。古云之“学高为师,身高为范”,从知识的角度讲,学生在校学习的大量专业知识足以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但是面对正在发展的中小学生,他们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是非的辨别能力不强,刚毕业的高师生如何做好教师,如何在教育中既教书又育人,如何给中小学生树立学和身的典范榜样,则需要在高师教育能够提供给他们一些基本的训练,包括心智的发展、习惯的培养等。同时,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终身教育观念更是深入人心,不再有学习的终点。高师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职前教育,也要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即职后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压缩专业课程,提供课时保证

为了提高通识课程的质量,首先应该给予足够的课时保证。只有学生有机会接触这些课程,才能够达到目的。心智的力量、稳定性、理解力和各种才能,以及对自身能力的控制、对眼前事务的正确判断,尽管有时确属天赋,然而如果没有经年累月的努力和训练,那也是无法得到的。由于本科教育的总课时和学分数有限,要想保证通识课程的课时,只能向大量的专业课程“借取”时间,即压缩专业课程。

(二)整合通识课程内容,提供经典课程

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庞杂而有机联系的系统。在专业的学习中,通常是让学生进入某一领域的学习而放弃其他领域的学习。在对领域划分的同时,人的经验世界和生活世界却是整体的。学生现在和以后面对的各种问题往往会涉及多学科的知识,要了解社会生活和世界,必须具有整合能力,也要从多角度来考虑问题。因此应整合通识课程的内容,跨越学科的界限,开拓新知识的学习和研究问题视野,真正将世界还原为一个整体。国外的一些著名大学的课程,不是单学科知识,而是像芝加哥大学的“财富、权力、美德”或哈佛大学的“地球的生命和历史”这些综合课程。

(三)增加古代文化,陶冶情操

通识教育是对真理的一致性和知识的普遍性与整体性的古典知识观的回归。课程内容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有普遍意义、对人的一生都能产生影响的知识,是人类文化的基本知识。我们都知道,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包括修身的、道德的,还有教育的。在很多时候,言及理论,我们张口即是国外的大师、名著、理论,而置中国传统经典于不顾。这不仅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导致我们产生媚外的心理。高师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其言行也深深影响着下一代。如果他们对中国古代的人文历史很陌生的话,我们不知道中国古代文化的命运将如何,难道只能让这些精髓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因此在课程中加入古代文化的内容必不可少。

[1][英]纽曼.大学的理念[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6.

[2][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张东海.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J].复旦教育论坛,2008,(6):20-23.

[4]唐书麟,朱晓刚.“通识教育”辩[J].教育评论,2008,(3):36-39.

[5]于泽元.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中的高师课程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4,(3):55-60.

猜你喜欢

博雅通识专业
牵牛花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赴博雅之约 促学校发展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通识少年“种”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