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视野下的网络课程建设——以“英国文学课程”为例

2012-08-15赵学峰

台州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英国文学电子书建构主义

赵学峰

(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建构主义视野下的网络课程建设
——以“英国文学课程”为例

赵学峰

(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英国文学课在校园课程网站建立的三个平台:英国文学电子书、戏剧工作室和留言板充分实践了建构主义提倡的自主性、情境性和交互性的统一,为网络时代的英国文学教学改革探索出新的模式。

建构主义;电子书;戏剧工作室;留言板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学习的自主性、情境性和交互性决定了学习者知识的习得,作为21世纪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点,网络课程建设能较好地体现建构主义的现代教育理念,“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1]57本文关注的是如何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以课程网站为平台,开拓英国文学教学的新模式。

建构主义者认为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具有“巨大的能动性”,“知识主要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即个人创造有关世界的意义而不是发现源于现实的意义”。[2]9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主导全部教学过程,学生没有发言权,只能被动地参与其中,授课过程就好比把学生当做 “一个空的容器,知识则像物品一样是可以由教师传递给学生”,学习过程“孤立化、简单化”。[2]8英国文学网络课程旨在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允许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能乐在其中(而不是靠考试维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英国文学课程网站开辟出三个子栏目:英国文学电子书、戏剧工作室和网络互动留言板,这三个板块较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所提倡的学习过程的自主性、情景性和交互性的合一,其中每个板块又各有侧重。

一、英国文学电子书

英国文学电子书是英国文学课的补充教材,跟课程组编写的纸质教材配套使用。长期以来,文学教材从编排形式到内容都鲜有变化,很难反映出时代的趋向和潮流。教材的时代和文化因素欠缺使得学生把教材束之高阁,除非是考试逼在眼前。为消除文学课教材和学生之间的隔膜,中外教材编撰者和文学课教师都已经注意到 “使教材富有时代感”;[3]“保持选讲篇目的当下性”;[4]“保证所选作品的可读性”,并“选读为年轻人创作的作品……使作品主题符合其个人成长经历,增强认同感。”[5]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为今天的文学教材增添了亮点,但距离“读图时代”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学生阅读热情还是不高。为了最大限度地体现网络时代多媒体资源的优势,课程组支持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立体化的教材——英国文学电子书。电子书制作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1]58电子书通过先进的多媒体制作软件,将文字、画面和声音完美地结合起来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开卷过程不仅有益而且有趣。在实践中,具体做法是:

1、课程开设之初,按照自愿报名原则,将学生分为电子书采编组和技术组。

2、采编组按照英国文学的几个基本时期划分,从网上收集每个时期对应的历史背景、主要作家、代表作和经典作品的批评解读,然后以作家为单位统一格式整合成为word文档。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告诉学生遵循的选材原则是厚今薄古,海纳百川。厚今是要突出现代作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和21世纪以来的作家作品。薄古是为了和纸质教材有所不同,因为几乎所有的英国文学都是从盎格鲁·撒克逊的历史开始,从贝尔武夫开始,这些年代久远的材料语言艰涩,故事乏味,几乎在一开始就扼杀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海纳百川则要求所收集的材料中,既包括主流作家和作品,也要给边缘作家和作品留有一席之地,比如将乔治·奥威尔 (George Orwell)和莎拉·沃特斯(Sarah Waters)也收录其中。

3、技术组负责将采编组提供的文档配上插图添加到电子书软件,其中,剧作家的经典剧目不仅有文字,而且配有视频,视频部分来自同学们戏剧表演时的录像资料,部分来自于网上收集的同名电影,这些文件在添加之前需要技术组做剪辑处理,以便符合电子书软件对多媒体文件格式和容量的要求。此外,技术组还负责为部分经典诗歌配上音频。技术组将所有文字和音视频内容整合后,编制目录、设计封面和封底,制成完整的电子书。

电子书是共享资源,上传在英国文学课程网站,学生可以自由下载使用。电子书从选材到制作全部由学生完成,教师只负责全程指导和建议。经过两年的使用,电子书表现出如下的优势:(1)容量大。从前几本书甚至几十本书的内容现在全部可以囊括在上、下两册的电子书中。(2)易更新。自首个电子书问世以来,基本框架已经建构,每一届学生组成新的电子书小组后,可以将部分文字或音视频内容按照各自需求做替换或取舍。电子书的内容常用常新。(3)易携带。有了电子书,学生外出或回家时不必重负书籍,只要在移动存储设备上下载电子书阅读软件,就可以做到随地随看。当然电子书还具备纸质书不可比拟的低碳环保的优势。通过制作电子书,学习者“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面对浩如烟海的互联网资源,学习者需要比较、判断、取舍和整合,实现了知识的个体建构;此外,无论是采编组还是技术组,其工作量之大不可能由一个人完成,所以必然需要彼此之间的交流协商,从而“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电子书制作过程体现了“建构主义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作用”的理念,发挥了学习者较强的自主性,“教育关注的焦点也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习和学生知识的形成”。[2]2教师通过提供任务目标和建议指导,担当“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6]而学生在寻找并整合资源的过程中,“利用自己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使得“认知结构借此得以发生量和质的改变”。[7]12

二、戏剧工作室

英语中的戏剧(drama)一词来自于希腊词汇“δρ μα”, 希腊语词根的意思是 “to do” 或 “to act”,从中可见,戏剧是要“做”要“演”的。当学生通过教材学习戏剧的时候,脱离了“特定情景”,戏剧成了“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的“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学习效果不佳。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学习”,而文学中的戏剧教学则格外依赖“情境学习”。通过置身于由服装、道具、音效等创造的戏剧场景,学生实现了 “把知识学习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在情境中形成知识意义的多方面建构”。[8]

当然,建构主义提倡的“情境学习”,不仅是“外部的物理环境,也包括学习者内在心理背景”。[9]这就表现在一旦表演戏剧的学生入戏,入戏的同时表演者也认同了角色的心理背景,对于剧本的语言和叙事把握更加准确,当“自己的心理背景调节到与外部的真实情境完全适应时,建构主义的学习目的也就容易达到了”。[9]在教学实践中,为了突出网络课程中的戏剧表演,英国文学课程组在编写纸质教材时专门独立出一个章节 《戏剧工作室》。在这一章,选读了英国文学中较为经典的三个戏剧片段,《罗密欧与朱丽叶》、《快乐王子》和《皮革马利翁》作为表演剧本,这三个片段共有的特点是语言生动、戏剧冲突明显,主要人物集中,而且场景变化不大,可以方便地在教室上演。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戏剧表演可作为学期考核的一部分。在《戏剧工作室》的章节中已制定出评分标准,方便学生在准备时参考使用。

具体做法是:

1、分组。将平均32人的教学班分为五组,每组选出一个导演,负责各项事务的具体安排。为平衡工作量,各组中台词较少的同学可以额外承担一些任务,如道具准备、剧本改写或录像处理等。

2、剧本。以教材中提供的三个片段为基础,为使对白更具时代感,在不改变剧情的前提下,可以就某些台词进行改编。改编后的语言也是评分标准之一。

3、时间及后期制作。小组表演时间为10-15分钟,全班表演总时长不超过90分钟。每组表演时都有现场录像。表演完毕后,各组需要把录像做后期处理,加上片头、片尾,拍摄花絮等制成一个wmv格式的视频文件上交。

4、评分。各组选出一个代表和授课教师一起组成评分组,针对每组的服装、音效、改编程度、整体效果等项目当场评分。后期制作的分数需要各组提交视频文件后方能评出。评分是以小组为单位而不是以个人为单位,所以,不管在小组中承担何种任务或角色,同一个小组的成员得分完全一致。

5、展示。将全年级各班的视频文件全部收集,评出本学年的最佳作品放到课程网站的冠军作品栏目供大家学习交流。由于网站容量有限,其余的作品轮流在课程网站教学实践板块的戏剧工作室栏目展出。冠军作品置放一学年,其余的作品每六组为一期,一期展示两个月。所有这些作品等到下一届同学做出新作品后予以替换。

原南开大学校长、大教育家张伯苓十分鼓励大学校园的戏剧表演,他从莎士比亚的“世界即舞台”引出学校即舞台,学校是世界大舞台的“预备场”,“学生在校,不过数年,将来更至极大且久之舞台,则世界之剧是”。文学课的戏剧表演就是从学校舞台通往世界舞台的桥梁,学生“从戏剧里面可以得做人的经验。会演戏的人将来在社会上必能做事……如果在戏剧中能扮什么像什么,将来在社会上也必能应付各环境。”[10]就英国文学课的戏剧表演而言,表演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英语语言表达,更是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陈漪在《戏剧介入——非专业戏剧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实施构想》中指出由于专业划分过细,“知识被严重割裂、偏废”,大学教育的功利主义色彩浓厚,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建构”。大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的通识教育,而戏剧表演则是通识教育的重要构成。通过戏剧表演,“学生们可以进入人性与世界的内核,能有机会直视现实、探索真理,在表演与思辨中,对人类本身进行深刻的质问,这样的活动对人的精神成长裨益无穷”。[11]

英国文学课的戏剧表演一方面强化了学生“专业成材,精神成人”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运用现代化多媒体工具的动手能力。在表演的准备阶段,授课老师要求学生做好PPT课件,内容包括表演场景图片的切换、音效,旁白和幕与幕之间的衔接等。学生在现场的演绎,配上PPT课件的各种画面和音效,表演效果十分生动。在后期制作阶段,学生学习使用各种软件对现场录像做剪辑处理,可以想见,在此过程中他们也遇到很多技术困难,比如如何添加字幕,如何制作演职员表,如何配乐等,但最终各小组都交上了令人满意的视频作品,而且每个小组成员都颇具成就感。

本课程的戏剧表演已经延续了三年,从刚开始的学习摸索到现在的日趋成熟,授课老师和参与学生都受益颇多。作为授课老师,无论是观看现场表演,还是评比视频作业,都非常感慨学生们的潜力无限,学生的主动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其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是比老师预想得要好。而学生在表演完之后,也是感触良多,迫不及待地去课程网站的留言板发表感慨,09级的董乐娜同学在留言板中写到 “一开始老师说要排练话剧的时候,真的很担心,好像是个艰巨的任务一样。不过现在看来,我们真的可以做得很好。还有就是,我发现好多同学都是演技派啊,没有这次表演的机会,还真发现不了。美好的回忆哦。”09级的Joyce留言到“今天,我们组表演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话剧,有同学哭了,我想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吧,用跌宕起伏的情节来感动不同时代的人,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了莎士比亚所描写的爱情的伟大与美好,哪怕过程是纠结、痛苦的,但无论如何结局是绚丽的,这也是我们学习文学课的最终目的吧,深刻感受、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从中学到一些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学生的鼓励无疑是对每次戏剧表演最有力的支持。

三、留言板

建构主义者非常强调为学习者营造学习环境,以便他们“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这种学习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传统的英国文学课虽然也强调学习环境,但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沟通渠道单一,学习环境多局限于上课时间,至于课堂之外,学习者只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孤独地求索,缺乏与老师的沟通,有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长此以往,学习者对知识“主动和自由”的探索热情大打折扣。现在,英国文学课把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机地衔接起来,在课程网站搭建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平台——留言板。留言板既是学生提出问题反馈学习效果的场地,也是老师答疑解惑采集教学意见的场地,留言板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延伸,而且实现了生生之间学与学的促进。

留言板的最大特点是个体化和开放自由。如果说课堂教学针对的是一个集体,容易产生人云亦云导致个体声音被淹没,那么留言板则完全能体现出每个个体不同的声音。文学不像自然科学,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公式和标准答案,文学作品的理解完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见仁见智既来自于老师对文本的阐释,也来自于阅读者彼此间的讨论和思辨。留言板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它能够容纳不同的声音,为不同声音的交锋提供一个场地,弥补了课堂时间有限讨论无法深入的缺憾,弱化了老师的“控制与支配”作用,在这个平台,对话关系完全平等开放。为了鼓励学生参加讨论,让学生在提问和发表见解时没有顾虑地各抒己见,留言板不需要实名注册。回答问题就题论题,不关注提问者或发言者。

言路渠道的畅通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学习者提出的问题也逐渐具有了针对性,显现出其独立思考的过程。留言板开设之初,学生关注的是“考试都有哪些题型”或“怎么学好英国文学”等等这样一些较为功利或过于宽泛的问题,而从现在的留言板来看,学生基本能够按照授课进度,从自己的预习、听课和复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勤于思考,乐于探讨。弥尔顿的《失乐园》讲完后,Reticent同学留言说是否弥尔顿意在用撒旦的反抗质疑教会的权威,到底在上帝永恒的先见之明和个人的自由意志之间有没有冲突,老师的每次回答又引发了Reticent更深入的思考,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此反复往来的讨论过程,学生的思路不断被拓展,而作为回答问题的老师则深切感受到教学相长的力量。留言板不仅促进了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也促进了授课者的知识建构。

调动学生对文学课的兴趣,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网络无疑提供了最佳的载体,无论是英国文学电子书、戏剧工作室,还是留言板都体现了网络技术对传统教学的裨益,网络课程正是莱斯利·P·斯特弗在《教育中的建构主义》中提到的“能提供认知工具,蕴含丰富资源,孤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去建构个人意义的综合平台”。毫无疑问,如果能恰当而充分地利用互联网平台,英国文学课的教学改革一定会有更大的空间。

[1]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公共课精品课程的共建与共享[J].中国电化教育,2007(8).

[2]莱斯利·P·斯特弗等编.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序言.

[4]叶奕翔.经典的困惑[J].读书,2007(12):50-55.

[5]Sandra McKay. Literature in the ESL Classroom [A]. C.J.Brumfit&R.A.Carter.Ed.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191-198.

[6]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75.

[7]陈丽江.基于网络技术的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指导[J].科技信息,2007(26):12

[8]李梦欣.以建构主义为基础构建大学英语新型教学模式[J]外语教学研究,2007(8):119.

[9]章伟民.建构主义及其教学设计原则[J]外语电化教学,2000(9):63.

[10]张伯苓.演剧与作人[M]∥王文俊,等编.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238.

[11]陈漪.戏剧介入——非专业戏剧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实施构想[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9):112.

Network Class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vism——A Case Study of“English Literature”

Zhao Xuef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

The course of English literature builds three platforms at the campus course website:English literature e-book,drama workshop and message board,which comprehensively practice constructivism concepts in network class,namely,the combination of independence,situation and interactivity.It explores a new mode for reforming English literature teaching in the Internet Age.

constructivism;e-book;drama workshop;message board

G427

A

1672-3708(2012)01-0065-04

2011-09-05

赵学峰(1973- ),女,甘肃兰州人,讲师。

猜你喜欢

英国文学电子书建构主义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殷企平教授访谈录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谈谈电子书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打造自己的电子书架
著作权法的作品观:从本质主义到建构主义
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习分析探究
电子书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