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俗史学热与高校史学教学改革*

2012-08-15余敏娟陈萍萍

台州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通俗史学历史

余敏娟 陈萍萍

(台州学院 思政部,浙江 临海 317000)

通俗史学热与高校史学教学改革*

余敏娟 陈萍萍

(台州学院 思政部,浙江 临海 317000)

通俗史学热正潜在地腐蚀着高校史学教育的目标。面对通俗史学热的冲击,高校史学教育必须寻求相应的对策。通过增加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吸收和借鉴优秀通俗史学作品的观点、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课堂教学语言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青年学生的史学素养,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理性的研究和阐释历史的能力,为史学的健康发展培养后备人才。

通俗史学;高校史学;教学改革

中国是一个对讲述自身的历史有着无限兴趣的国度,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尽管诠释的角度不完全一致。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在传媒、出版商等的包装、宣传下,通俗史学作品因为故事性强、观点新颖、语言幽默、通俗易懂等特点备受青年学生的喜爱。调查发现,14-28岁的青少年人群了解历史知识的途径,除通过学校教育外,占半数人的回答是通过“影视作品”等得到的。而他们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所得的平均分数还不到28分。[1]通俗史学作品也深刻影响了高校历史专业的本科学生。很多历史专业学生(尤其是地方高校)热衷于阅读通俗史学作品,欣然接受他们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价,却对阅读史学学术性著作不感兴趣、对阅读繁体字书写的古籍心生畏惧,长此以往,有可能影响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史学研究人才的培养。

高校课堂教学是青年学生系统接受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面对汹涌如潮的通俗史学热和沉迷于浅阅读的青年学生群,高校史学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改革课堂教学,在坚持史学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前提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史学素养;使学生能够理性地鉴别和评价史学作品优劣,初步掌握研究历史的能力。本文主要从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改革课堂教学内容

(一)改变以政治史为重点的单一的历史知识结构,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目前,中国大学的史学教育的课程设置都以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为主干课程,辅以其他专门史或断代史等选修课程。两通史是大学历史教育的重中之重。两通史的教材编写以政治史为中心,辅以经济、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内容,再以相同的结构叙述下一个朝代或另一个国家,内容可谓面面俱到,实际上仍是以政治史为轴心。[2]在实际教学中因课时数的限制,教师讲授的内容也是突出政治史即统治集团上层人物和重大事件史,以及与政治史关系密切的少许经济史,如土地制度、赋役制度。重大的政治变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自然不可忽视,尤其在中国传统王朝是人治社会,上层统治集团整体的才能与德行往往关系到王朝的长治久安,秦和隋朝的迅速垮台无不与君主的暴政有关。但仅了解显赫的国家政治行为是远远不够的。

众所周知,影响历史发展进程和文明形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政治史只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小部分内容。近年来,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重点的转移,要求史学研究从狭隘的政治史的局限中解脱出来。[2]169以单一的政治史内容为中心的大学史学教育既不能适应史学研究形势的变化,也不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深层因素。

根据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的历史时间概念和中国古代历史各阶段的特征及历史发展连续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缩减传统政治史,增加有关“势态史和结构史”的内容,如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动、主要制度的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变迁等,挖掘历史表象下那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涌动着的“历史暗流”,放宽学生历史的视野,“以宏观眼光看历史,注重非人身因素所产生的作用”。[3]以明史嘉靖倭乱为例,《明朝那些事儿》中虽然详细讲述了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抗倭的艰难经过,点评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细节,但对于倭乱形成的时代背景、倭寇的来源却没有很好的交代。倭寇的出现恰恰是明朝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明朝建立以来东南沿海社会经济长期变动的结果,“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4]

跳出政治史的樊篱,关注“势态史和结构史”,既可以弥补历史教科书内容条块分割,看不出历史变迁内在轨迹的缺陷,又可以让学生在历史演进变迁的动态过程中处理知识、理解知识和识记知识,避免把历史的具体知识仅仅当成单一的、孤立的知识点而死记硬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5]提升学生的史学素养。这是单纯地突出事件史、人物史的通俗史学作品无法实现的。

(二)合理吸收和借鉴通俗史学作品的内容和观点,充实课堂教学内容。目前,数量众多的通俗史学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以电视为媒介《百家讲坛》首创的学者型史学讲座(如易中天的《品三国》)、以网络为平台非专业史学者写作的通俗历史读物(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和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及文学作品(如二月河的《雍正王朝》以及在此基础上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在内容上,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围绕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政治史(历史题材的爱情影视剧和穿越剧除外),突出描述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较好地实现人物与事件的结合,展示历史人物复杂的个性;内容叙述详细、语言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史学教材因条件所限,虽内容面面俱到,却无法详述历史的细节。以明史抗倭为例,倭寇入侵是明朝中期的大事,500年前东南沿海的这场劫难在教材中却只有不到300字的描述。课堂教学因时间限制,抗击倭寇的曲折经过,平倭将领的生平及其复杂的个性都只能付之阙如。因此,仅仅根据教材和课堂教学的有限内容,学生对嘉靖年间的倭难是无法详细了解的,更谈不上理性地认识。没有了对历史活动主体和细节的感性认识,所谓对历史的理性认识也许仅余下“教条刻板的说教”。

又因为现代大学生古文知识薄弱,视阅读古文献为畏途,对于很多不以历史研究为志向的历史专业学生来说,即使阅读已经标点且文采斐然的《史记》也觉得兴味索然。当代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发表的著作、文章主要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很少针对大学生本身要求编写的读物”。[6]

一方面教材和课堂教学不能深入历史的若干细节,很难满足青年学生求知的欲望,一方面又没有高质量的适合大学生阅读的史学读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政治史内容与通俗史学作品的内容基本重叠时,可以借鉴优秀的通俗史学作品,作为学生课前预习或课后作业,既可以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增加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如讲授西汉、三国和明朝的政治史,可安排学生课外阅读王立群《王立群读史记》、易中天《品三国》和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对于那些求知欲望强烈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在阅读通俗史学作品后深入同一专题的学术性著作和古籍文献的阅读,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其次,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但对历史真相的解释却可以有很多种。由于通俗史学的作者很少是历史专业出身,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学术规范的训练,较少受到教条主义的束缚,敢于超越,勇于求新,往往作出颠覆官方或史学界既有的某些结论性意见或观点,对于求新求异的青年学子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在史学教学中,对于通俗史学作品中出现的有助于更好地阐释历史的结论或观点(如吴思提出的“潜规则”概念的确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皇权专制下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实际运作的方式)要勇于吸收,勇于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对于其中优秀的历史题材的多媒体作品 (如纪录片、影视作品、学者讲座、各类历史图片等)在史学教学中结合课堂教学应加以有效地利用,使沉闷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以通俗史学作品中的某个观点或某个历史人物为中心,开展课堂讨论。高校史学教育大多仍是传统的“填鸭式”讲授法,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和结论,出现“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现象。传统的讲授法虽有长处,但缺点也相当明显,它忽视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要求,也没有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既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史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讲授法,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开展一定数量的讨论课是很有必要的。为了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因为讨论课最担心冷场),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以通俗史学作品中的某个观点或某个历史人物为中心,开展课堂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以小组推举或个人自由发言等方式进行。但讨论前须让学生做好充分地准备,首先通读要讨论的某部作品,再次检索史学界对有关内容的代表性看法,最后查找相关原始文献资料,做到讨论时胸有成竹。在讨论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提升,避免讨论失去中心论题而变得琐碎。但教师的指导应该允许学生独立思考、存疑求异的自由。

通过课堂讨论可以提高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发言概括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7]尤其是把学生消极的、被动的接受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有效利用网络平台,优化课堂教学资源。通俗史学借助现代媒介实现了高效传播,制造了一批史学“学术明星”。高校史学可多方面借鉴通俗史学的传播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史学教育网络化,使网络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首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史学教学中充分展示历史的细节,增加学生对过往历史的感性认识。历史是我们先民活动的踪迹,以文字或物质的方式留存于世。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人类过往的物质遗存以图片、文字的方式充分展示,让学生触摸到真实的历史。

其次,互联网的出现,可以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后的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平台继续深化或优化课堂教学资源。充分利用高校自有的课程网络中心增添课堂教学无法容纳的相关材料性的参考资料及优秀的通俗史学作品、历史纪录片、历史影视作品等,既可弥补馆藏资料的不足,也可以使学生迅速阅读到大量优秀的历史资料,极大地优化了史学课堂教学资源。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把课堂讨论延伸到网上,进一步深化课堂讨论的相关问题,以及通过网络与学生就课堂教学或其他史学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网络技术摆脱了课堂教学在时空上的限制,为课堂教学插上了翅膀。

最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模仿史学通俗作品进行各种历史题材的改写,并把其中优秀的作品上传至课程中心网络平台,供其他学生评论或参考。既兼顾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有助于锻炼学生史学写作的能力。

(三)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俗史学能够被大众广泛接受,其共同特点是好看好听,要么故事性强、文采出众,要么观点新颖、语言幽默,切合青年学生浅阅读、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对于从事史学教育的高校教师来说不仅要求拥有广博的知识,也该有相应的语言素养。因为课堂教学主要依靠口语传播,辅以文字和电子传播。教师的语言素养可能直接影响史学知识传播的效果。历史是人类活动的陈迹,远离当下人们的生活。很多词语和概念历经时代的洗刷有的成为语言的“化石”,有的已被新名称所取代。如果一概运用规范严谨的学术性语言,学生听起来可能陌生而枯燥,影响教学效果。现代传播学也认为“说话要使用受者听得懂的语言是保证传播效果的首要条件”。[8]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学生可以理解的现代语言和概念进行阐释,做到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引人入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易中天称周瑜为“帅哥”、当年明月把监察御史比附为“纪委官员”,既有趣也易使人明白。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

虽说史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应该是多样的,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间还可取长补短,互相借鉴。但“戏说”历史的繁荣只能说是一种不健康的文化形态。高校是学生接受史学专业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改革,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坚守史学教育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更好地传播历史知识,认识历史的真相。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9]史学也不例外。

[1]何成刚.亟待关注的一种不健康的历史剧[J].历史教学,2002(5).

[2]杜经国.历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48.

[3]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10.

[4]嘉靖三十二年十月壬寅条.嘉靖实录(卷四O三)[Z].

[5]李宏图.回归历史——谈历史学特性与能力培养[J].历史教学问题,2007(1).

[6]马克 .大学历史教学浅谈[J].历史教学,2001(1).

[7]朱英,李里.高校历史学研讨式教学如何开展课堂讨论——以“中国近代史研究专题”研究型课程为例[J].历史教学,2009(18).

[8]齐沪扬.传播语言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213.

[9]鲁迅.文艺的大众化[M]//鲁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67.

The Rise of Popular History and History Teaching Reform in Common Universities

Yu Minjuan,Chen Pingp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The rise of popular history is a potential corrosion to history education goals in College.With the impact of the popular history rising,university history education must seek the appropriate measures such as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increasing cont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reasonable absorption of excellent works of popular history view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edia technologies and improving classroom teaching language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and enhance students’historical literacy.The students are able to grasp ability of rational research and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It is going to cultivate reserving talents of historiography for the history healthy development.

popular history;university history education;history teaching reform

G642

A

1672-3708(2012)01-0044-04

2011-11-18

余敏娟(1972- ),女,浙江临海人,讲师。陈萍萍(1969- ),女,浙江临海人,讲师。

*该论文为2009年台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猜你喜欢

通俗史学历史
Sumo Wrestling
TAKE FIVE
组工干部之歌(民族通俗版)
青春飞扬(女通俗合唱)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史学漫画馆
历史上的4月
史学漫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