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英语教学的三个转变*
2012-08-15姜秀娟
姜秀娟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日照 276826)
谈大学英语教学的三个转变*
姜秀娟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日照 27682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不断增强,每年都有上万学生通过国外的外语考试,留学海外,而且中国学生的TOEFL成绩居亚洲第四。[1]外语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全国有将近6万名大学英语教师奋战在大约1100所高校的教学第一线。
但是,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显现出来,这些问题导致了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因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与国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据大学外语指导委员会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普遍不满意,尤其是口语和写作能力更是不满意。[2]到底是哪些问题导致学生的英语能力不能与社会的要求合拍?针对这一现象,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为外语界重要研究课题,得到了国家以及广大外语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笔者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就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发生的变化进行了梳理,希望对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由重阅读向重听说转变
(一)过去的教学目标:重阅读、轻听说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99修订版)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纲都把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首位,而把听、说、写的能力培养放在了次要位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修订者也坚持把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认为听、说、读、写、译不可能全面发展,因为违背了语言学习规律。[3]董亚芬2003年曾在《外国语》上发表文章,公开声称“读与写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主攻方向”,在她看来,注重听说的英语教学是不成功的。[4]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认为学生能够读懂课文,理解了每句话的意思,就算大功告成。至于如何结合课文内容,就某些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就相关话题进行写作训练,似乎显得有些多余。这一点也与朱望2002年的一项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调查研究相吻合。该调查数据显示,73%的学生认为听、说是他们英语学习的薄弱环节,70%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听、说能力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缺乏训练机会。[5]
当然,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达到所谓的词汇量之后,阅读基本不成问题,关键是不能熟练地用这些词进行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导致出现“聋哑英语”,大学英语教学陷入了“费时低效”的困境。因此,重要的是学生在具备一定词汇量的基础上,应该能够熟练运用1000~2000个高频词进行听、说、写。因此,这就不难理解2006年四、六级考试委员会的调查结果了。其调查显示,1567名被调查对象中仅有4.3%的学生能听懂正常语速的VOA新闻,4.8%的学生能听懂VOA特别节目,12.3%的学生能较熟练地用日常用语进行交流,同时,还有将近30%的学生仅仅能听懂很少的几句日常用语。这样的调查结果怎能不令人担忧!
(二)近年来教学目标的变化:加强听说、全面提高语言综合素质
李岚清指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大多数学生做不到熟练阅读原版书籍,听不懂、讲不出,很难与外国人交流。”章振邦先生2003年曾经说过:“在外语教学中从加强听说能力入手,怎样强调也不为过……如果从认字、写字和阅读入手那就会难上加难,寸步难移。”[6]张尧学(2003)曾提议,《大纲》应该重新修订,以听说为主取代阅读为主,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7]杨凡(2003)也表示,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语教学必须转变培养目标、教育机制与教学环节,外语教学绝不是传统教学的延续与扩大。[8]2004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也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蒋天平、贾德江(2002)从学生的角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76.8%的学生认为听说能力是英语学习中最大的绊脚石,79.5%的学生认为四级考试中听力是最难的。[9]这也不难理解,因为经过小学、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些阅读能力,但是他们的听、说、写的能力偏低,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帮助学生使这些能力全面发展、融会贯通,逐步提高综合语言技能。吴一安(2002)也指出,语言习得是产出性语言在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对语言信息的加工处理。[10]所以偏重阅读、忽视其他能力的做法是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如前文所述,它会影响教学效果、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导致“聋哑英语”的出现。
可见,转变过去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的目标,大力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合乎二语习得规律,是社会的主流声音,道出了广大师生与外语专家学者的心愿,符合新形势下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的颁布体现了对学生听说能力培养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重阅读、轻听说”的局面。据王守仁、王海啸2009年至2010年对全国530所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显示,有457所高校已经根据《课程要求》制定了符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90%以上的高校都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70.5%的高校学生认为“听说最重要”。[11]这些数据表明,过去“重阅读”大学英语教学正在向“重听说”转变,学生的听说能力确实比以前有了较大改观。当然,“重听说”并不否定“读”的重要性,它只不过是想加强相对于阅读能力较为薄弱的听说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得到提升。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增加听、说训练;课外时间可以让学生自主听录音、听广播、看英文电影、多与外籍教师交流、开展各种活动,比如英语角、演讲比赛、英文歌曲比赛、英语辩论赛等。天长日久,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不懈努力下,学生会逐步形成正确的外语学习观,养成正确的语言学习习惯,学生的听说能力肯定会有更大的提高,从而拥有更坚实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评价手段由重应试向重素质转变
(一)过去的评价手段:重应试、轻素质
我国从小学就开设英语课程,加上初中3年、高中3年,在进入大学之前至少已经学了10年的英语,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学生学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各种各样的考试。对中学生来讲,中学英语的学习是伴随着做形形色色的练习题、试题完成的。这样的英语学习观念对真正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只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到了大学,学生也没能逃脱“应试”观念的束缚,主要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研究生考试,部分同学为了通过TOEFL、GRE以及雅思考试等。从市场上、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习题集、模拟题、冲刺题、训练题等,也可以看出应试教育的巨大影响力。尤其是临近四、六级考试,出于各方面的压力,教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主要方法无外乎做大量的试题,传授大量的语言知识,训练学生的做题技巧,学生学得不快乐,老师教得不轻松。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人们过于看重各种证书与考试成绩的作用。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大练做题技巧,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忽视了自身语言素质的提高,最终只能是“高分低能”、“聋哑英语”的受害者。其次是很多学校把四、六级通过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教师晋升职称、评优、评先进等的重要参考。可想而知,教师会想尽办法让学生通过考试,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当然还是大量地做题,总结考试规律,无暇顾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陷入应试教学的泥沼,学生最终充其量只是会做题的机器。
(二)近年来评价手段的变化:多角度、注重形成性评价
应试教学不但降低了外语学习效果,还挫伤了学生的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勇气,甚至使师生关系不能和谐发展。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努力摆脱这种“应试”困扰,使学生真正领会语言学习的意义并逐渐明白:在大学里,他们除了提高英语水平,增强英语运用能力以外,还应该扩大知识面,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学会宣传中国文化,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大学毕业生,脱离了文化教学的“应试”语言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迟早会被淘汰。
令人鼓舞的是,从国家到各大高校,多年以前已经意识到“应试教学”的弊端,改变“重应试、轻素质”的教学状况,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2007年新的《课程要求》就吸收了国内外教学评估的先进理念,“以学生为本,改进教学管理”,注重教学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2009至2010年,王守仁、王海啸对全国530所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表明,有64.3%的高校已经不再把四、六级合格证与毕业证、学位证直接挂钩,而且灵活控制通过分数线,或者参考学校自己组织的语言水平测试成绩。此次调查也显示,大多数学校已经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考试、平时作业、期中和期末考试、课外实践与自主学习作为教学评价与学生评价的重要指标。[11]这清楚地表明,大多数的高校已经开始远离过去“重应试”的评价手段,向有益于提高学生综合语言素质的“形成性评价”转变。
三、教学模式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
(一)过去的教学模式:单一、陈旧
30多年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基本上还是以教师讲解、传授语言知识为主,使用“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陈旧模式。束定芳(2005)对江苏某大学的调查也证实了这种观点。此次调查发现,高达70%的教师承认自己仍然在使用“语法翻译法”。在这些教师看来,“交际法”不合乎中国实际,太花哨,再加上学生英语水平不理想,教师语言功底不扎实,班级人数多,考试压力大等诸多原因,使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12]夏纪梅(2002)所做的调查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说明了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她研究发现,90%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作用是“语言讲解者”与“语言示范者”,而没有起到“指导外语学习方法”和“培养外语能力”的作用。[13]刘润清、戴曼纯(2005)发现68.7%的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用最多的时间讲解课文和生词,69.4%的大学英语教师让学生在讲课过程中翻译课文中的难句,69%的教师将语言点板书在黑板上。[14]
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模式的陈旧还可以从学生的反映得到印证。据邹晓玲(2000)调查,68.8%的学生觉得老师讲得太多太细,70.3%的学生认为老师过于注重讲解语言点,76.6%的学生认为课堂上老师用的是“语法翻译法”,只有10.6%的学生认为老师采用交际法。[15]李凤华(2002)的调查也显示,51%的学生认为老师照本宣科,和自己看参考书没两样,90%的学生认为,英语的学习并不是单纯地学习语法、单词、语言点,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16]陈坚林(2008)调查结果表明,大学英语教学本质上仍然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无非是将书上的东西用多媒体呈现出来,电脑在听说课上也只是播放器,教学效果不容乐观。[17]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确实存在严重问题,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过程程式化,应试教学现象严重,很少进行语言实践训练。教师恐怕学生不明白,反复强调语法、讲解语言知识,学生机械地记着笔记,没有机会使用语言进行交际训练,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收效甚微,学习无意义。
(二)近年来教学模式的变化:多样化、信息化
2001年,蔡基刚提出理想的外语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课外自己学习语言知识,课堂上的时间主要进行语言实践活动。[18]鉴于此,罗立胜等(2001)提出了大学英语综合教学模式。该模式注重听、说、读、写综合语言技能培养,融合了语法翻译法、结构教学法、交际法等各种教学法的长处,强调每种教学法的目的性、有效性、灵活性、适宜性以及教学过程的完整性。依据该模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阶段;第二阶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实践阶段;第三阶段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巩固和总结阶段。[19]谢邦秀(2002)提出了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精讲多练六环节教学法”:学生预习—课前热身活动—预习情况抽查—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语音语调)—教师精讲课文的重点、难点—课后深层讨论与分析。这两种模式被很多教师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真正做到了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显著提高。[20]
另外,张尧学(2003)曾大力支持运用计算机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趣,能够使学生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改善学习效果。[7]当然,也不能过度地依赖多媒体,而应该将多媒体教学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使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服务,而且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就是优秀的教师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比如复旦大学在99届和2000届学生中实施了“多媒体教学、学生自学和教师授课”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蔡基刚,2001)。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的期末平均成绩比另一个控制班(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高出2.4分。
经过近几年的尝试与摸索,大学英语教学已经从过去单一、陈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今天网络信息资源辅助下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正如王守仁、王海啸2009至2010年对全国530所高校所做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学校已经实行了“教师讲授+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师讲授+适当语言实践”被认为是最有效模式。
[1]胡壮麟.中国英语教学中的“低效”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 2002(4).
[2]梅德明.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邵永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4]董亚芬.我国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写为本[J].外语界,2003(1).
[5]朱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英语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J].思想战线,2002(1).
[6]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语界,2003(4).
[7]张尧学.关于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
[8]杨凡.对外语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3(2).
[9]蒋天平,贾德江.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泰安师专学报,2002(2).
[10]吴一安.走出英语教学的误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
[11]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9).
[1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3]夏纪梅.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科研现状与进修情况调查报告[J].外语界,2002(5).
[14]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5]邹晓玲.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思路[J].高等建筑教育,2000(1).
[16]李凤华.以策略训练为基础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及相关问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17]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环境下教师信念研究(之二)——“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认知与实际课堂教学情况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8(4).
[18]蔡基刚.大学英语精读课新模式探讨[J].外语界,2001(5).
[19]罗立胜.试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J].山东外语教学,2007(2).
[20]谢邦秀.多边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J].外语教学,2002(2).
*本研究得到2011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11CWXJ01
金锡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