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元性背景下专业教师德育作用和模式探究
2012-08-15李冰芷
李冰芷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300204)
一、文化多元性背景下凸显的大学生价值观问题
多元文化并存并非是当代社会特有的现象,而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不同文化交流的频繁和融合的深入,以及网络等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当代文化思潮更加异彩纷呈、纷繁复杂。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元文化碰撞冲击更加激烈,一元化价值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被颠覆和解构,亟需建立以主流思想为导向的多元文化并存的价值观念。
在多元价值观思潮冲击下,当代大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表现出强烈的尊重自我、崇尚自我、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强烈追求等特点。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我价值,这固然培养了积极进取的精神,但同时也诱发了片面追求个性、非主流、信仰缺失、冷漠自私等弊病。在商业化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容易盲目从众,迷失在潮流之中,倒向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在多元的世界里寻求普遍价值,应对、化解、调适由不同文化所带来的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混乱与冲突,从而获得共同和谐生存的道德智慧,是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有三个层次:一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其目的是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情操,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二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一定社会主体共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我们的大学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魂和核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在于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不仅在情感上,更能从世界观的高度,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专业教师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与塑造大学生价值观
1.目前高校德育工作中专业德育不足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目前高等院校将德育放在整个教育工程的重要位置,加大对学生思想道德层面的教育力度。除了系统的思想品德课和日常管理外,还健全了正常化、制度化的党团组织生活、政策理论学习;举办业余党校;组织社会考察和社会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和共青团组织的辅助下的辅导员为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而大学生学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专业课程中,往往只突出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很少融入德育因素。从目前高校课程设置上看,思想教育政治课往往是低年级学生的必修课,而到了高年级,学生只有专业课程的学习,忽视了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功能,从而造成了思政课和专业课的二元分割。虽然也有教师认同专业课程不仅仅是系统地传授专业知识,德育内容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提及专业课程中德育的教学实践,多数教师承认很少在专业课程备课过程中考虑德育因素,在授课过程中也极少考虑对学生的世界观进行引导,完善其人格及提升其素养。总之,目前学校等层面虽然非常重视学生的价值观的塑造,但忽略了专业课程应该承载德育的功能,缺乏相应的鼓励与管理机制。而高校德育应该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历程,体现于学习、科研、劳动、生活各个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全过程。
2.专业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教师法》规定,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就明确了专业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应当担负的责任。目前在高校中,同思想政治课相比,专业课程具有自己的优势,课程时间长、载体多、空间跨度大,因此专业课程教师在注重知识性教学的同时,也应当加强思想性教育,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链接,与辅导员等管理工作呼应的相辅相成、密切配合、有序衔接的德育核心工作系统。
专业课程不同于思想政治课,有自己的专业内容,因此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着重点不仅是系统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专业价值理论,而且旨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实践性。首先,专业教师应该自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强化教师人格魅力与学术风范,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和熏陶学生。其次,教师应当自觉地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从专业特点出发,发挥各学科的载体和渗透作用,理论具体细化成大学生认同并愿意接受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唯有专业课教师也加入到德育的队伍中来,和思政教师与高校管理人员一同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才能在高校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局面。
3.专业课程中进行德育工作的模式
(1)“i+1”式教学模式
“i+1”式教学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生原有的思想基础上进行引申和启发。德育工作需要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转化成为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取向。以往的德育工作存在着理想化色彩过浓的缺点,过多地给学生灌输道理往往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因为高校教师都不坐班,往往只能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这就要求教师与管理学生日常工作的辅导员等配合,甚至教师可以承担学生的部分管理工作。第二,是指教师要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合理而巧妙地安排课程内容。不是为了完成德育任务而在专业课程中专门开辟时间机械地附加德育内容,而是在专业课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的时候,不失时机地深化学生的理解,得到学生的认同,让学生感动之余,提高素养和道德水平。
(2)互动式模式
课堂德育活动不应该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教育,应该形成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在各种媒体发达的今天,学生又能从多个渠道获得不同的信息,因而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要灌输理论,而要赋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权,使大学生由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把枯燥的说教变成大学生的一种主体行为,让学生倾诉自己的困惑,提出自己的质疑,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价值观选择能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价值观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行为习惯及个人品质。同时,提倡在学生之间通过沟通交流讨论进行互动式的德育教育,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话题甚至共同的语言——时尚新词和网络用语,因此他们彼此间影响力巨大,在学生中间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营造以中华民族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道德风尚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学生形成团队,通过组间活动和组内配合完成任务,也有助于克服利己主义和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使学生改变以我为焦点的现象,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3)开放式模式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实践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与时俱进性和开放包容性。当代社会多变性和差异性突出,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灵活地分析具体问题,帮助学生在核心价值观与外来思潮的不断冲突中提高认识、升华思想,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发选择正确的方向。此外,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在大学生价值观的构筑过程中,要培养大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指导的能力,使他们将来走出校园同样能够正确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活,提高分析、处理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在多元化的社会面前,教育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全面促进大学生自我价值判断、自我价值选择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这样大学生才能在不断的自我认同、自我否定中螺旋式发展,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
[1]袁永军等.简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功利化倾向及其克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5).
[2]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求是,200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