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中国文化课纳入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2012-08-15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理工科英语专业表达能力

徐 飞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脱离文化而进行的语言教学都是不切实际的。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也就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早已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重视,然而,对于中国的英语教学而言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重视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教学而忽视了本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其实,这显露的不仅仅是中国英语教学的弊端,也是中国汉语教学的弊端。对于中国文化和国学知识素养学习的重视也是近些年才受到中国语文教学的重视的,因此中国的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知识涉猎的不足也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现状又部分地导致了目前高校英语专业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视程度远不及西方文化的现象,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本来就不够,更不必说对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了。英语专业新的教学大纲已经把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列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了,这足以说明它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而在各类高校里,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相比之下则更为薄弱,这也和学生多年来重理轻文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已经成为了英语教学的一个必然需求。

二、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不足

中国的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可能还搞不清要怎样回答外国人提出的诸如“What do you like to eat?”类的简单问题,可见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之低。一项对理工科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表明,中国理工科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能力很低,绝大多数学生无法用英语正确地表达中国文化词汇和中国特有的文化事物。比如,对于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所涉及到的一些风俗习惯,绝大多数学生都很难准确地向外国人予以介绍。不要说学生,甚至是很多教师都不知如何用英语准确表达“春联”、“压岁钱”、“闹元宵”、“会鹊桥”等概念。具体地说,这种不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首先,对中国文化了解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这无疑影响了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用英语向外国人准确清楚地介绍中国的文化。

其次,由于所能接触到的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资料较少以及缺少关注积累相关知识的意识,因此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词汇或表达法了解严重不足。比如,要学生用英语列举出一些中国的名胜古迹和经典菜系菜肴就是极为困难的。

最后,对英语词汇及其文化内涵掌握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在讲解中国文化相关知识时英语表达的选择,结果往往是词不达意,使人迷惑不解,在交流时犯错甚至是闹出笑话。

三、国内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设置的现状

陈智淦对全国60多所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一次随机性的调查,该调查覆盖了华北、东北、华东(北)、华东(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地区的教育部直属各类重点大学和省(市)属各类大学,其统计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其统计结果来看,除了直属于教育部的综合类院校对中国文化课程的设置比例高于60%,以及在教育部直属的理工科院校设置该课程的比例达到40%以外。其他各种高等院校对该课程的设置比例大概都在30%左右。该调查还指出,很多院校设置的中国文化课程的名称和类型可谓是五花八门,如《中国思想经典》、《中国科技史》、《中华民族历史与精神》、《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等。还有一些大学设置的文化课程的名称是比较性与综合性的,如《语言与文化》、《文化研究》等。尽管名目众多,看上去似乎精彩纷呈,而实际上却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很多高校对于中国文化课程的设置还没有落实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该课程设置的要求,对于该课程的设置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必然造成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欠缺,也必然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水平。

四、对理工科院校中国文化课程体系设置的建议

1.教材的使用

教材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是学生接触到的该课程的基本的语言学习素材,因此它的内容的准确性、趣味性和编写的水平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授课热情。因此,中国文化课程的教材的编写一定要抓住重点,要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达给学生,而不只是简单地将汉语资料翻译为英语。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材内容要能够让学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让他们逐渐养成一种自觉关注所有涉及到中国文化的英文节目和书籍的习惯,这样英语学习者才能逐步提高他们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为跨文化交际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没有对中国文化发自内心的兴趣与热爱,而只是为了完成任务,那是很难做到持之以恒和真正地提高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的。

2.配套课程的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建设一个系统的相关的课程体系。目前,很多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了中国文化课程,但仅是作为一个学期的选修课,而几乎都没有考虑到整个相关课程体系的建设。如果认为只要开设了一个学期的中国文化课程,就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汉语表达能力的话,那么只能说很多人对于中国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对于真正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决心还不够大。因此,必须要把传授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相结合的意识融入到其他各门课程之中,从细节入手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如,英语专业的口译、笔译课程、口语课程、英美概况课程等都可以被纳入到该课程体系的建设之中来。这些课程在教材的选择和课堂活动的设计上就应该注意对中国文化内容的训练和补充。目前很多课程的教材都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更关注英语国家文化的输入,而中国文化内容的输入的比例则较少。而在真正与外国人的交流过程中,两国语言所涉及的文化是不可避免的话题。如果没有很好的累积,那么在交流中必定会力不从心,甚至错误百出。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与编写上,中西方文化知识要各占一定的比例。

3.教师中国文化素质的提升

提高教师本身的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的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教师本人都没有足够深的文化功底,那么对于这门课程的讲授效果只能是机械乏味的。而在其他课程中也很难选择好合适的教材或设计好合理的课堂活动,在授课过程中很难做到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适度结合与引申。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教师的培训甚至比其他的环节更为重要,教师正确的授课意识是学生良好学习的开端。

4.课外阅读与活动安排

对于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做到各门课程之间的合理结合,也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如将中国历史文化、古代诗词赏析和古现代汉语等以讲座的形式向英语专业学生介绍,形成一种课上课下统一和谐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多组织学生观看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节目,如中央电视台英文频道定期播出的《Culture Express》节目,就是一个生动的介绍中国民族文化的电视节目。同时,可以给学生列举一些好的书目,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时刻去关注。此外,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实践,学校应该尽可能地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多组织一些与外国人的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切身体会两国的文化,也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激发学习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文化的教学内外结合、融会贯通。

5.测试的改进

除了学生主动的学习意识与热情,被动的要求也是必要的。比如可以调整和改进测试的方式与内容,使之与教学大纲的要求保持一致。这无疑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做到主动与被动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结语

为了使中国的英语工作者很好地承担起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关注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了中国的英语教学一项当务之急。学生只有对本族语和目的语所承载的文化都予以同样的重视,才能成功地实现跨文化的交流,成为沟通中国和世界的纽带。同时需要注意到,在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这项任务不是仅靠学生本身的努力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教师的提高以及整个英语专业的一整套的课程体系建设来配合的。只有这样,该课程的建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陈建平,杜军.英语专业教学不可忽视的一课:中国文化[J].成都大学学报,2008,(7).

[2]陈洁.填补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一项空白——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课程的设想[J].龙岩学院学报,2006,(7).

[3]陈智淦,王育烽.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

[4]王悦.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东南大学,2006.

猜你喜欢

理工科英语专业表达能力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有效训练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途径
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