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文化建设对思政教育教学的作用机理分析

2012-08-15唐智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思政建设

唐智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由于文化观的差异,“校园文化”的定义也迥然不同。如:校园文化是校园意识形态总和;是校园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学校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氛围与文化传统;是在校园环境中以不同形态存在的新的内容与独特形式的复合体;是指导师生行为的文化指令;是学生校园生活存在方式的总貌;是一种寓教育于活动的文化形态等等。

其实,不管是哪种观点,其共同性在于:校园文化包含内容多样,既有物质的,又有制度与精神的;从事文化活动的主体既有学生,又有教职工等;活动范围广泛,既有教学科研的,又有休闲娱乐的,既有有组织的,又有无组织的。总之,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大文化的共性,受社会大文化的制约;校园文化又是社会社区中的一个特殊区域,有其特性,能对社会大文化形成影响。

论文的中校园文化的界定是: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总和。

一、校园文化建设对思政教育教学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建设影响和改变思政教育教学环境

改善和提高思政教育教学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条件——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制度的、行为的。

物质方面,良好的校容校貌,会令师生心旷神怡,符合学生心目中理想“大学”的诉求,也符合大家对社会公德的期许。学校的精神和文化传统也将在学校一代代教师与一批批毕业生之间的教育活动和学校的建设活动中延续、发展,并通过学校的建筑、雕塑以及模范人物得到物化、强化。

精神方面,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考风、班风对一所学校的长足发展、对一名学生的成长成才都至关重要。简单而言,校风是整个学校的风气,它既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是校园中每一个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会带上一个社会的烙印,也会具有学校自身的特色。学风、教风、考风、班风等都受校风的影响。这些风气及其影响恰是对思政教育教学相关理论的检验,又反过来为思政教育教学营造氛围。如果校园风气纯正,有利于大家更加理性地认识和辩证地看待思考思政教育教学相关理论,如公平、正义、和谐、科学发展等。虽然有充斥于媒体的各类负面消息,但大家都在“桃花源”中享受这难得的宁静,也是一种弥足珍贵的体验,避免了大家被污浊环境浸染,对大家的成长成才较为有利。相反,如果一个大学歪风邪气,就可能促使大家更加深信不疑地相信媒体频频曝光各种丑陋的真实性,进而丧失对思政教育教学的信心、信念。这样思政教育教学也就缺乏了植根土壤,难以培养出积极领悟人生真谛、不懈追求理想信念的新时代大学生。

制度方面,一般而言,管理之上策为德治,中策为制治,下策为人治。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大环境下,加强制度治校显得尤为重要,可能比其他二者显得更为重要。一所高校应当有自己的制度文化,如考勤制度、作息制度、奖惩制度、考试制度等,这些制度应科学、有效、客观。相较于有无,更重要的是这些制度的贯彻与施行。施行之要在公平、在正义、在科学发展。时下,各高校不乏条目繁多、形式各样的“制度”,由于没有很好地落实,不少沦为一纸空文,抑或存在偏袒、纵容、忽视等情形。如此,损失的不仅是制度建设,更是学生对学校管理和前途的信任。只有科学地制定、严格地遵行,才能够建立起大家对制度(规则)的认可与敬畏。否则大家可能就会将注意力转向“潜规则”和无规则的方向,并乐此不疲,甚至不屑于法纪。这就背离了思政教育教学的初衷,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行为方面,高校的生源一般较为广泛,近则遍布整个地区,远则整个国家,操着不同方言,带着不通的风俗、行为习惯来到一起,这在丰富校园行为文化的同时,也加大了产生文化摩擦和文化冲突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大家平等、有效地交流沟通,学会尊重他人的行为习惯、风俗信仰等,为大家践行文化强国、和谐发展、包容创新等思政教育教学相关理念打下基础。同时,也让大家进一步理解了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重要性,为大家的学习、生活及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校园文化建设为思政教育教学提供平台

简单而言,思政教育教学可以分为两方面:思政教育和思政教学。前者比较广泛,涉及的部门和人员比较多,内容和形式较为复杂;后者较为狭窄,一般仅与思政课教师相关。思政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使大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树立理想信念、创造人生价值,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思政教育方面,主要依靠高校党团组织、学生管理机构、辅导员等来进行,这些机构和人员管理了学生会、团委、社团、青协、班委等学生组织。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也使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这一平台践行独立思考、严谨行事、团队协作、辩证思考、服务意识、法纪观念等思政教育理念,这些正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他们将这些内容落实到每个工作中、每个任务里、每个校园文化建设的环节上。

思政教学方面,当今的思政教育更新、融合了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应用了很多的教育手段与方法,以应对思政教学出现的新挑战。既有理论讲授,又有实践开展;既有教师讲解,又有学生参与。总而言之,与学生的互动增强了,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注意联合学校相关部门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如模拟法庭、社会调查、时事课堂、主题观影、辩论赛、演讲赛、红歌赛、展览、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这些是思政教育教学的重要形式,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教学的协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了思政教育教学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为思政教育教学拓展了形式与内容,丰富了思政教育教学的内涵。网络的快速发展和逐渐普及,尤其是校园论坛、QQ(群)、微博(群)等的飞速发展,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拓展了空间。事实上,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较之迅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流,已然难以适应。笔者认为,只有积极地思考和应对新形势下的问题和困局,才能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教学的良性开展。思政教育教学的内涵较广,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手机网络的普及,其内涵也将日渐丰富。思政教育教学将不仅限于课堂上的理论传授、师生互动、校园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将包括网络空间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渗透。众所周知,网络环境瞬息万变、极其复杂,同时又是公认的双刃剑,利弊得失,需要有良好的掌控。在这个空间里,各种信息鱼龙混杂、难以明辨。反面的、黑暗的东西装扮得楚楚动人,骇人听闻地冲击着学生眼球和神经,将十数年的德育教育成果——道德品质、理想信念、法纪观念等冲击得摇摇欲坠。今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借助网络进行的思政教育是一种大势所趋。而如何构建这一网络平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使命。

二、思政教育教学视域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

(一)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用思政教育指明方向

每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在面临新形势的冲击之时,尤需明确的方向才能顺利迎接和战胜。否则,校园文化建设将不能很好地进行。停滞、沉寂的校园文化对一所高校来说,无疑是这一社会生态群落的大不幸。只有建立高效、积极、丰富的校园文化,才能为师生员工的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与思政教育教学实现高效融合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责任,思政教育教学是一项艰巨的使命,如何将二者有效融合起来,需要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让思政教师与院校党团机构和学生管理机构等进行共同协作,建立长效机制。从指导思想的确立、方案的形成、行动的落实、过程的管理与监督等方面都要有共同协商。只有这样,才能让校园文化建设上层次、有效果,达到双赢。

(三)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教学要实现双赢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环境,已经鲜有学生能够满足于课堂上学习思政理论,也对陈俗老套、没有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丧失兴趣。这就给二者提供了实现共赢的可能性。一则校园文化建设要提高层次、提升内涵,必须有思政教育教学的支撑;二则思政教育教学的更好开展,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序进行。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将对思政教育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与互利共赢将是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傅安洲,万清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N].光明日报,2005-6-1.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思政建设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