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12-08-15王艳妃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媒介政治思想

王艳妃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一、新媒体及其信息传播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这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概念。郭庆光教授认为,“我们所谈论的新媒介主要指伴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字、音像的电子出版以及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之雏形的互联网络等。”美国《连线》杂志给“新媒体”下的定义很简单: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传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by all)的媒体。

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车载电视、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其中,最早接触的新媒体是手机媒体,它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态势,资讯如影随行,新闻一手“掌”握。

“新”最根本体现在技术上,也同时体现在形式上,有些新媒体是崭新的,比如互联网;有些是在旧媒体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后,新旧结合的媒体形式,比如电子报纸。

新媒体环境及技术更新和发展,呈现出传播方式的网状化,实现分众传播和精准传播,增强了互动性,显示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态势,让交流互动变得简易而透明,让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速便捷。面对发展如此迅速的新媒体,我们必须进一步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独特优势,不断创新途径、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二、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近几年,随着手机、电脑在大学校园的广泛普及以及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们休闲娱乐、人际交往、参与社会生活、表达主观意愿的重要方式。因此,作为追赶潮流的大学生,在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等各方面都烙上新媒体时代的印记,或者说,他们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积极影响

据调查,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成为大学生喜爱程度最强的媒体。绝大多数大学生把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作为接受社会信息的主渠道。他们主要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获取资讯,运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通过即时通讯工具进行网上联络和交友,参与网上讨论、娱乐、购物活动等。

1.新媒体提高了大学生自主、参与、民主的意识

传统媒体擅长用“专家意见”引导受众。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话语形态、表达方式以及内容题材等方面都是从社会责任出发,追求理性思考和质疑精神,注重理论分析、社会调查、冷静严肃的态度和较高的知识含量,其本身体现着“精英文化”,成为一种主流的舆论引导。而新媒体传播的主体和受体都向大众转移,社会文化发生改变,在传播过程中塑造的是“平民文化”,亦有人称之为“草根文化”,即人们利用随手可得的新媒体作为自己的传播平台,如QQ、博客、播客、BBS等,设置社会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走在社会前端富有朝气的大学生,在新媒体背景下,更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积极性。

2.扩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把学习作为主要任务的大学生,紧跟时代潮流,对网络技术的熟悉程度要远远超过其他年龄层次的人群,他们通过新媒体获取海量信息,扩大知识面,包括学习、社会实践以及择职和就业,当然也包括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的知识和态度等等。

同时,在大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驱使下,他们会主动获得有利于学习的信息。因此,新媒体不仅成为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来源,也被学生作为求知的渠道,来习得或实践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价值、态度等,从而促进个性形成。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新媒体在带来社会形态转变和塑造新文化的同时,正如事物具有两面性一样,它也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消极影响,而这种影响却不容小觑。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传播海量信息,给人们快速、简捷的新闻同时,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深度报道,甚至有些是负面、偏激并不客观的言论,这些浅表的信息容易让大学生失去是非辨别能力,对社会、对他人的信任度降低,而这种状态的持续,让本就是独生子女的“90后”的个人精神空虚度明显增加。

新媒体具有的虚拟性为大学生提供了平等交流思想的平台,并且在某些方面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宣泄不良情绪提供了场所。但同时也正是因为新媒体的虚拟性,使得使用者在网上自由操作,摆脱了现实社会上诸多伦理道德的束缚,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自己的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感,容易出现网上欺骗、网上黑客、网上盗窃、网上谩骂攻击等网络道德问题,后果令人堪忧!

三、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新媒体作为新生事物,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在新媒体背景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与时俱进,采取适合当代社会以及当代大学生的方式方法,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寻找应对策略,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一)转变观念,降低姿态,真正认识新媒体

作为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降低姿态,注重对新媒体的研究和思考,积极探索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关注热点,广泛应用QQ群、BBS、E-mail、飞信、微信、博客、微博、播客等,与学生进行平等、及时地交流,形成立体、全方面、多样化的交流方式,及时关注学生思想动向,培养学生榜样,引导舆论。

同时,关注新媒体信息,做一个“时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交“媒”友,凸显个性做良师,如“润物细无声”般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到底。

(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据学者鲁宾分析,媒介素养包括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概括地讲,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高校可通过开设新媒体课程和丰富课外实践活动来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还可以通过指导大学生广泛参与广播站、通讯社、校园电视台、校报编辑部、板报宣传栏等校内主流媒体活动,以获得关于媒介的切身体会,培养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与批判的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传媒素养。

同时,应当让大学生形成一种观念,即作为受众,应能正确理解分析媒介信息,提出批判意见,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作为传者,要自觉接受传媒素养教育,强化自身的传媒职业精神。

(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走“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战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关注他们所关注的新媒体及其传播的海量信息,开发高质量的新媒体教育软件和数据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广泛应用。把新媒体的教育功能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多渠道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价值影响的相互协调,形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信息回路和资源整合,从而更好地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与学校管理相结合,形成合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不是管理学生行为,而是管理其思想。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和执行者,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不仅要注重硬性制度实施,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学校应该培养一支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如:学生秘书、辅导员、班主任等,在日常工作中能主动策划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还能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有效的引导,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

同时,应当健全信息监管机制,提高新媒体信息监控的时效性和主动性,健康信息渠道,为大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重大考验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发挥先锋作用,迎难而上,充分认识和利用新媒体,积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师生信任,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新媒体,锤炼思想品质,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3.

[2]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杨静.新媒体传播特征研究[D].河南大学,2009.

猜你喜欢

媒介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