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红十字会工作的功能浅窥——以南通大学为例

2012-08-15王媛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红十字红十字会南通

王媛媛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高校红十字会是中国红十字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红十字会在高校宣扬红十字精神的重要力量。

中国红十字总会、卫生部及团中央等部门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有关高校红十字会的文件,如《学校红十字会工作规则》、《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红十字会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学校红十字会工作的指导意见》,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高校大学生中得以普及,进一步推动了红十字运动的发展,同时也使红十字工作成为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一、高校红十字会工作基本情况

红十字会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全国各高校中得到充分发展。南通大学作为全国红十字示范校,更是将红十字工作纳入学生工作考核体系,成为重要考核指标。自2004年学校合并组建以来,全校26个学院在校红十字会的统一部署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蓬勃发展。26个学院均成立红十字分会,各分会由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担任会长,一名学生工作专职辅导员任秘书长,一至两名学生骨干担任副秘书长,下设秘书部、宣传部、组织部、活动部、救护部等职能部门,各部门建构完善、权职分明。校红会每两年对全校26个分会考核评审,经组织测评、学院展示、公开答辩等环节,评选优秀分会及个人并给予表彰。南通大学各学院充分鼓励学生加入红十字会,只要其遵守中国红十字会章程、愿意奉献爱心,都可以入会,无任何限制,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兼容性。各学院学生入会率均达到90%以上,会费上缴率达100%,因此,会员人数庞大、热情高、组织性强、会员参与活动积极性高,给红十字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也为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高校红十字会工作特点

(一)红十字精神与我国的道德规范要求相一致

国际红十字运动自1863年诞生以来,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全球每一个角落发扬壮大,不论种族、肤色、信仰,是世界不同文化和伦理道德融合的结晶。它号召每一个红十字会员助人为乐、无私奉献,这恰巧与中国传统美德扶危济贫、乐善好施相一致,有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与当代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本方针和行动纲领一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真正成为新时代的栋梁之才。

(二)高校红十字工作主题鲜明、形式多样

高校红十字工作多以“5·8世界红十字日”、“12·1世界艾滋病日”为契机,围绕鲜明主题积极开展无偿献血、捐献骨髓、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志愿服务等活动。活动通过讲座宣讲、展板展示、横幅宣传、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开展。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活动受益面广,收到良好效果。同时,高校红十字会积极组织大学生会员深入社会,与街道社区、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共建红十字实践基地,将所学与实践相结合为广大群众提供义务服务,充分弘扬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的人道主义精神,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独特作用。

(三)高校红十字工作多体系融合

各高校在完成红十字传统基础工作的同时,也积极拓展多元工作空间。以南通大学为例,除积极响应各级单位的捐款号召外,学校内部设立“爱心壹基金”,号召全体教师捐出一日工资,学生每人一元钱,此基金定期发放给本校突发重病的学生,至今该项基金已经救助了校内十余名学生。在红十字宣传报道方面,除传统展板传单方式外,各高校也多建立红十字网站、报纸专刊,多渠道宣传报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宣传。

三、当代高校红十字工作的功能定位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有力保障

众所周知,帮困助残是红十字会的基础工作之一,而经济困难的学生则是高校中一群普遍而又特殊的人群,他们来自农村务农家庭、城市双下岗家庭、单亲家庭等,经济问题给这些学生的学业带来巨大压力,继而引发心理问题,给和谐校园的构建带来威胁。近年来,国家助学政策的出台、社会爱心人士的捐助给高校的贫困学子带来阵阵暖流,而红十字在此间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部分高校探索建立“红十字博爱超市”、“困难学生帮扶基金”、“困难学生帮扶互助金”等体系,有效地保障了高校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除经济层面的救助外,高校红十字工作还将重点放在“精神救助”上。以南通大学为例,校红十字会在校园内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如校园邮亭、小卖部、爱心家教等),使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报酬,鼓励他们树立自强自立、掌握本领的意识,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同时,还通过教师与困难学生结对、学生间的互帮互助,使弱势学生进一步融入群体,使经济困难学生经济与心理“双脱贫”。高校红十字会在解决困难学生经济问题的同时,在自杀率逐年上升的高校校园中也担任着捍卫生命的重要职责。红十字积极宣传无偿献血、捐献骨髓、艾滋病同伴教育,即便是最基本的救护知识培训,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教育,这些活动通过切身体会呼吁大学生珍视生命、直面生活,以此发挥好高校红十字会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的有效平台

南通大学红十字会在2004年组建初期即要求各下属学院分会自行建立红十字实践基地,并且将此作为优秀分会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些实践基地的建立无疑给身在象牙塔内的高校学子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南通大学各学院分会多与街道社区、各福利机构签约,红会会员则利用周末假期走进基地,结合专业所学宣传红十字精神,回馈社会。志愿服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义诊义卖、家电维修、爱心助教、慰问空巢老人、初级救护培训、疾病预防、社区环境维护等,涉及面广,且均受到好评。如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红十字分会,目前已与南通市东升花园社区、南通市儿童福利院建立红十字实践基地。该分会利用学院专业优势给社区及福利院儿童提供义务英语教学、定期慰问社区内的空巢老人、每周与福利院儿童交流互助等。在每年“5·8世界红十字日”及“12·1世界艾滋病日”期间,都会结合主题在基地举办实践活动,如夏日常见疾病的预防、世界无烟日宣传等。在寒暑假期间,该分会也会组建社会实践小分队到各基地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各项活动都受到社区居民及福利院工作人员的好评。红会会员也在活动中充分体会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三)高校德育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说过:“红十字事业是一项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红十字会作为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在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德育素质教育历来是高校育人的立足之本,是高等院校培养社会所需的各方面专门人才的前提。红十字会工作作为高校德育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结合,与大学生专业教育融合,形成一条基于实践的,不同于传统“两课”理论教育的创新之路,使德育教育跳出纯理论教学的单纯模式,投身至广阔的实践环节。红十字活动和其他校园文化活动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其长期性、连续性。不论是义务献血、爱心家教,还是慰问空巢老人,这都需要会员定期参与活动、长期坚持下去,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大学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流动快,一届学生毕业,所有工作就面临全盘更换,但是高校红十字会利用“传帮带”一届带一届,一年传一年,保证所有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将优良传统流传下去。红十字会员通过参与各项志愿服务,培养了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树立了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1]陈佳楠.论高校红十字运动与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95).

[2]何兰萍,纪元.社团工作视角下的高校红十字会工作调查[J].社会工作,2009,(44).

[3]李玉堂.红十字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J].人大研究,2005,(55).

猜你喜欢

红十字红十字会南通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激情燃烧的『红十字』(组诗)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红十字会
福建红十字会与福州塔亭医院抗战救护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