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间周姓名门望族简述——以汝南周为例
2012-08-15徐玉清
徐玉清
(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河南 郑州 450000)
汉唐间周姓名门望族简述
——以汝南周为例
徐玉清
(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河南 郑州 450000)
汝南周氏代有名贤。在某种程度上,汝南周扮演了播种机的作用,衍生了众多支派,这些支派又演变成众多新的支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周姓有“旧八望”,其中有六望都出自汝南;在南北朝至唐代,周姓有“新十望”之说,其中又有四个郡望源出汝南。
汉唐;周姓;望族
作为中华大姓的周姓,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地方都涌现出了一些名门望族。这些名门望族中,影响最大、起决定作用的就是汝南周氏。笔者根据史书记载,按照时间先后对汉唐间周氏的名门望族进行梳理,以期发掘汝南周氏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沛县周氏,功劳显赫
东周灭亡之后,周赧王的庶子迁居沛(今属江苏),成为沛县周氏的始祖。沛县是汉高祖刘邦故里,秦汉之际,居住在沛县的周姓人纷纷追随刘邦起兵,为建立西汉立下了赫赫战功,多人被封将军、侯爵甚至丞相,形成了显赫一时的沛县周氏。
沛县周姓最先崭露头角的是周苛及其堂弟周昌。周苛(?—前204年),秦时为泗水卒吏。刘邦起事,击破泗水,周苛与其堂弟周昌加入刘邦义军,随其入关破秦。刘邦立为汉王,立周苛为御史大夫。楚汉战争时,周苛随汉王转战各地。项羽围荥阳(今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汉王设计逃走,留周苛、枞公守之。项羽破荥阳,周苛被俘,项羽欲令其为上将军,并赏赐封邑3万户,周苛不为利诱所动,痛骂不止,西楚霸王项羽怒,遂烹杀之,同时杀了枞公。刘邦称帝后,大封诸侯,因周苛为国死难,封周苛子周成为高景侯。周昌(?―前193年),是周苛堂弟。周苛死后,汉王以周昌为御史大夫,封汾阴侯(封地在今山西省荣县西南)。刘邦既嘉其忠正,又惮其耿直。刘邦欲废太子,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太子,周昌强力谏争,且怒形于色,高祖遂止。汉高祖刘邦临终前封少子如意为赵王,特意挑选为吕后敬重的周昌为赵相,防备吕后在他死后加害赵王。但是,吕后还是将赵王杀害,赵王母戚姬罹受酷刑,周昌自以为有负高祖重托,从此谢病不朝,3年后病逝。周昌的其他后裔留居长安。周昌的大儿子承袭爵位,汉文帝时令列侯都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回到封地。沛县周姓就繁衍出汾阴周姓,活动范围扩展至今山西。周昌的孙子周意因犯罪,被取消爵位。汉景帝时,又封周昌孙子周左车为安阳侯,封地在今安阳西南,后因犯罪,被取消爵位。周左车的后代就在此定居[1]2676―2680。
而沛县周勃不仅跟随刘邦立有大功,刘邦死后,他在安定刘氏天下方面又建奇功,在历史上留下安汉定刘的佳话。周勃(?―前169年),家境贫寒,少时织薄曲(蚕具)为生,常以吹箫为人料理丧事。前209年,从刘邦起兵于沛,此后带领军队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刘邦称帝,封他为绛(今山西省曲沃县西南)侯,刘邦认为他虽“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1]392,临死时曾遗言拜周勃为太尉,掌握天下军事大权。吕后死,周勃和丞相陈平合谋翦除诸吕,消灭了权倾一时的吕氏集团,随后又与陈平拥立汉文帝。汉文帝论功行赏,以周勃功劳最大,任命周勃为右丞相。周勃称病辞职。陈平死后,文帝再次起用周勃为丞相,但不到一年又免周勃,并令其回到封地。周勃的后裔就在绛县定居,在今山西繁衍出周姓的又一支脉。周勃长子犯罪,次子周亚夫得以继承其父爵位,封为条侯。周亚夫在汉文帝时为将,深受文帝赏识,临终特地嘱咐太子刘启,要重用周亚夫。刘启(汉景帝)即位后,拜周亚夫为车骑将军。吴楚七国之乱时,周亚夫为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平定吴楚叛军,又一次挽救了刘氏政权。汉景帝拜周亚夫为丞相,对他十分器重。但是,周亚夫入相不久,双方就发生冲突,并最终导致周亚夫罢相下狱。周亚夫不服,绝食5日,吐血而死,被剥夺爵位。一年后,汉景帝又封周勃的另一个儿子周坚为平曲侯,以承袭周氏香火,封地在今河北省霸县东。周坚子周建德曾任太子太傅,汉武帝时因犯罪被削夺爵位。周勃的这一脉子孙就在今平曲定居,周姓在今河北省有了新的落脚点[1]2065―2080。
沛人周绁,以近侍跟随刘邦起兵于沛,始终忠心耿耿地紧跟刘邦。刘邦以其忠信,特加封号信武侯,食邑3300户。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改封周绁为蒯城侯,封地在今陕西宝鸡市附近。汉文帝时,周绁子周昌继承爵位,后又被剥夺爵位。周绁后裔就在蒯城生息。汉景帝时,又封周绁子周应为郸侯,封邑在沛郡(今安徽省睢溪县及江苏沛县一带境内)。周应子周仲居嗣位,因犯罪被削夺爵位。周仲居的后代又在祖居地繁衍出一支系[1]2711―2712。
沛县周姓的兴起带有浓厚的军功色彩,有八个家族被封为侯。但随着汉朝政局的渐渐稳定,统治者采取逐步削弱异姓诸侯的政策,加之各侯国多有因违法被免侯除国的事情发生,沛郡周氏慢慢走向衰落。
庐江周氏,扬名一时
庐江周氏,为汉汝坟侯周仁的后代迁居形成,在东汉时显名一时,先后有父子两人任三公。
庐江周氏正史中最先提及的人是周荣。《后汉书·周荣传》载:周荣字平孙,汉章帝时,曾两任县令,被司徒袁安府征辟,很受袁安赏识。汉和帝诛灭窦氏后,周荣受到重用,先后任尚书令、颍川太守、山阳太守,勤政爱民,得病死后,朝廷赐钱二十万为丧葬费,并任用其子周兴为郎中。周兴后任尚书郎。周兴子周景(?―168年),字仲飨,汉桓帝时任豫州刺史、河内太守、将作大匠、尚书令、太仆、卫尉等,后接替刘宠任司空,又出任太尉,死后被追封为安阳乡侯。周景长子周崇承袭安阳乡侯爵位,任甘陵国相。周景中子周忠,字嘉谋,汉献帝时接替皇甫嵩为太尉,录尚书事,后因灾异免。周忠子周晖,曾任洛阳令,去官还乡后,雄居江淮之间,经常随从车辆百余乘。灵帝死后,周晖知京中有变,就前往洛阳救助其父,董卓痛恨,派人杀了周晖弟兄,周忠随献帝由长安返洛阳后,不知所终[2]1536―1539。
周忠的堂侄周瑜(175―210年),字公瑾,是东汉末年有名的军事家。周瑜出身于世代官僚家庭,自幼刻苦读书,尤喜兵法,稍长,注意研究治国用兵之道。少年时与孙策为友,相处甚密,论古道今,志同意合。两人还广交江南名士,在吴越一带很有声誉。198年,周瑜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地人皆称他为“周郎”。200年孙策被刺身死,周瑜辅佐孙策之弟孙权继承大业,经过几年的征讨,攻必克,战必胜,削平了今赣、浙、苏、皖的大小割据势力,打败了江夏的黄祖,威镇江东。建安十三年,周瑜在组织指挥赤壁大战中,创造出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光辉战绩,名垂青史。周瑜长男同循,任骑都尉,早卒;周瑜次子周胤任兴业都尉,封都乡侯,后被安置在庐陵(今江西吉安市西南),其后裔就在此定居。周瑜侄子周峻,曾任吴偏将军[3]1259―1267。
义兴周氏,立功疆场
义兴周氏定居于阳羡县(在今江苏省宜兴县南荆溪南岸),最早见于史迹的是周宾。孙权时,周宾任广平太守。周宾之子周鲂任东吴鄱阳太守,周鲂受孙权之命,伪降曹魏大司马曹休,诱使曹休率军全力攻吴,至石亭(今安徽省潜山县东北),被东吴大都督陆逊打得大败而归。孙权加封周鲂为裨将军,赐爵关内侯。周鲂的子孙在东吴、西晋时成为当地大族。
周处(周鲂长子)在东吴时任东观左丞、无难督(官名)之类的下级官员,西晋时任新平(今陕西省彬县)太守、楚郡内史、散骑常侍,后升任御史中丞。氐人齐万年起兵反晋时,周处受命派兵镇压,战死在疆场,朝廷追赠为平西将军。周处的次子周玘刚毅决断很像周处,曾三次平定江南地区的内乱,史称其“三定江南,开复王路”。琅琊王司马睿任用他为行(代理)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封乌程县侯,并划阳羡县、丹杨郡永世县等设置义兴郡,以表彰其功勋。
周处小儿子周札受封漳浦亭侯、东迁县侯,司马睿曾用其为奋武将军、吴兴内史、右将军等职,镇守石头城(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下)。东晋大将军王敦因与晋元帝司马睿有矛盾,起兵反叛,攻入建康时,周札开城门放叛军入内。王敦把持东晋大权后,任用周杞为右将军、会稽内史。周札的长兄周靖子周懋任晋陵太守,封清流亭侯;周懋弟周莚任征虏将军、吴兴内史;周莚弟周赞任大将军从事中郎,封武康县侯;周赞弟周缙任太子文学,封都乡侯;周勰任临淮太守,封乌程公。周札一门五侯,俱做高官,引起北来的侨姓世家大族王敦等人的妒恨,也因此受到毁灭性打击[4]1569―1578。
南朝时,义兴周氏出了两位勇将:周山图和周文育。周山图,字季寂,义兴郡义乡县(今浙江省长兴县西北)人。周山图在南朝宋元嘉年间以军功任振武将军,进位冗从仆射、直阁将军。南朝齐时,受封晋兴县男,后转黄门郎,领羽林监四厢直卫,统率皇帝近卫部队[5]1155。周文育,本居新安郡寿昌县(今浙江建德县西南),姓项,名猛奴,被义兴郡阳羡县人周荟收养,改为现名。周文育在南朝梁时,因军功任南海令,后隶属陈霸先部,任府司马、义州刺史,封东迁县侯,改封南移县侯,任散骑常侍,在击溃北齐军的战斗中功劳显赫,进爵寿昌县公。陈霸先建立陈朝,周文育任南道都督,死于军中。周文育子周宝安袭封寿昌县公,颇有战功,任吴兴太守、左卫将军等职[5]1601―1606。
其他周姓望族
除上述三个周姓望族外,周姓还有其他显名一时的望族:
1. 下邳周氏
周丘,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人,曾为吴王刘濞臣,参与吴楚七国之乱。东汉时,下邳周氏有周纡,字文通,下邳郡徐县(今江苏泗县南)人,汉明帝时任南行唐县长,升任博平令、齐国相(相当于郡太守),汉章帝时任渤海太守,官至御史中丞[2]2493―2496。
2. 益州(今四川省)周氏
东汉时,周姓有两支迁居今四川省。周群,字仲直,巴西郡阆中县(今属四川)人。周群的父亲周舒,曾向广汉人杨厚学习占卜之术,周群子传父业,并对天文感兴趣。益州牧刘璋任命他为师友从事,刘备夺得益州后,任用他为儒林校尉。
3. 九江周氏
东汉时,在安徽活动的周姓还有九江周氏。周泰,九江郡下蔡县(今安徽省凤台县)人。孙权时,周泰随侍左右,曾救孙权于危难之中,深受孙权宠爱。周泰先后任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今安徽省石台县东北)侯。周泰子周承袭封爵位,九江周氏在今安徽繁衍出另一支系[3]1287。
南北朝时九江周氏再度兴起。周罗睺,字公布,九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县西南)人。其父周法暠,南朝梁时任南康内史,封临蒸县侯。周罗睺南朝陈时,任句容令。在与北周、北齐的征战中,以军功任右将军,封始安县伯,后又进爵为始安县侯,任都督豫章十郡诸军事、豫章内史隋炀帝时,授左武侯大将军,后死于军阵[6]1523―1525。
4. 陈郡周氏
陈县(今河南淮阳)周姓在秦末即有名声。周文(?―前208年),又叫周章,是秦末农民起义军重要将领。西汉时,陈郡周姓出了两个大侠周肤和周庸,被汉景帝诛杀。
东汉末年,陈郡项县(今项城市)周氏中又有一脉子孙迁居姑孰(今安徽省当涂县),后裔周兴嗣,博学多识,南朝齐时,显名于世。南朝梁时,周兴嗣深受梁武帝赞赏,成为宫廷文学家,撰有《皇帝实录》、《皇德记》、《起居注》等百余卷,文集十卷[5]1779。
汝南周氏,影响长远
1. 汉至唐的衍派
汝南郡为汉初设置,治所在今河南平舆县,下辖37县,大约相当于今天河南的西华、商水、项城、沈丘、郸城、淮滨、新蔡、息县、正阳、确山、遂平、西平、汝南、平舆、潢川等县,还包括安徽的界首、太和、颍上、阜阳、阜南、临泉等县市。以周仁为始祖的汝南周氏因居住地不同,分成汝南安成周氏和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北)周氏,安成周氏最为显达。
西汉时,汝南周姓崭露头角。西汉初年,周平王后裔、汝南周姓始祖周邕之孙周仁被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不久,因汝坟地低潮湿,徙封于汝南的安城县(今河南省平舆县南)。周仁的长子周球,任执金吾;周球的儿子周应,任平陵县令。周应的曾孙周燕,在汉宣帝时任郡决曹掾,有五子,都官至刺史、太守[2]2675。
汝南安城周氏在东汉时也颇有声望。周燮,汉宣帝时决曹掾周燕之后,其五官残缺,丑状骇人。周燮非圣贤书不读,不合礼仪的事不干。在祖先坟墓旁耕地自食自给,若非自己劳动所得,坚决不食,与兄弟、父子、妻子相待如宾。周燮不乐仕进,郡太守荐举考廉、贤良方正,朝廷特征,他都不应征,自愿守护先人坟墓,以终天年[2]1741―1743。周燮的本家周磐自幼游学京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学习《古文尚书》、《洪范五行》、《左传》,言行举止都遵循礼仪,受到儒生们的尊崇。公府辟召、朝廷特征,周磐都不应征[2]1310―1312。周燕之后,还有周嘉,在东汉初年任零陵太守,任职7年,死于任上,零陵吏民为其建祠纪念。周嘉的堂弟周畅曾任河南尹、光禄勋[2]2675。
周燕的后代中,有一支迁居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县西北)。周防,周燕的五世孙,汝南汝阳人,曾受业于徐州刺史盖豫,学习《古文尚书》,撰有《尚书杂记》32篇,东汉时曾任陈留太守。周防子周举字宣光,相貌丑陋而知识渊博,为儒林所宗,京都洛阳曾相传:“《五经》纵横周宣光。”周举后任平丘令,升任并州刺史、冀州刺史、尚书,与黄琼同心辅政,名重朝廷。他转任司隶校尉后,对朝政多所匡救,与侍中杜乔、守光禄大夫周栩等8人并称“八俊”。周举子周勰仰慕老聃的清静无为学说,隐居不仕,也不与人交往。自周勰的曾祖至周勰孙周恂,汝南汝阳周氏连续六代知名当世[2]2023―2031。
汝南安城周氏有一支在东汉末年迁居江南。孙策平定东吴时,这一支已定居庐江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至周访时,已经四代。周访祖周纂,任吴国威远将军;周访父周敏,曾任吴国左中郎将。周访在西晋末年,曾任县功曹。时陶侃尚为一般小吏,周访荐举陶侃为县主簿,陶侃后成为东晋中兴名将。琅琊王司马睿渡江移镇建业,任用周访参与处理江南军事。不久又任用周访为扬烈将军、振武将军,进位龙骧将军,赐封寻阳县侯。后周访又升任安南将军、都督诸军事、梁州刺史,据守襄阳。朝廷任周访为荆州刺史,王敦忌周访功名,自兼荆州刺史,改任周访为梁州刺史。周访功劳卓著,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深受当时人仰慕。周访有两子:周抚和周光。周抚任宁远将军、江夏相,因参与平定苏峻之乱,升任监沔北军事、南中郎将,镇守襄阳。东晋大将桓温溯江而上灭成汉政权时,周抚打败隗文、邓定等部,升任平西将军,封建城县公,进位镇西将军,镇守要地30余年。周抚子周楚,周楚子周琼,都受任一方,有功于国。周抚弟周光,参与平定苏峻之乱,受封曲江县男,周光子周仲孙曾任宁州刺史、振武将军、都督宁州诸军事。由汝南周氏衍生出的庐江寻阳周氏,自周访时起,三代都镇守长江上游,为国建功[4]1578―1586。
两晋时期,汝南周氏有名臣周浚和周顗。周浚(220―288年),字开林,汝南安城人(今河南汝南王岗镇),其父周裴官至曹魏少府卿。周浚仕魏为尚书郎,累迁御史中丞、扬州刺史、封射阳侯。随大将军王浑伐吴有功,受封武成侯。太康年间任侍中、都督杨州诸军事,拜安东将军,死于任上。晋武帝司马炎念其功劳赐葬,诏其长子周顗袭爵。周顗(269―322年),字伯仁,少年时即有重名,神采秀逸倜傥,爱读书却不乐仕途。州郡有征召之命,他不接受。周顗父周浚去世,被迫承袭父爵,拜秘书郎,出任宁远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钺。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市)称帝,改元建武,周顗被补官为吏部尚书,拜太子少傅,后迁官尚书左仆射。在此期间,周顗曾多次上疏兴师北伐以图恢复西晋故土。晋元帝虽有恭俭之德,却无雄武之略,偏安江左,毫无恢复中原之意,于是,周顗就以酒浇愁,常狂饮至大醉,接连三日不醒,时人称为“三日仆射”。后驸马都尉、征南大将军王敦拜侍中兼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牧、荆州牧。既得志,遂欲专制朝政,以讨伐刘隗为名,兴兵作乱。王敦堂弟宰相王导及家族受株连被捕,周顗上书极力为其申辩,营救他出狱,王导却不知这件事。事后,王导默许王敦杀害周顗。王敦派人抄搜周顗的家,只抄得几箱破棉絮,酒五瓮,米数石而已,在场的人无不佩服周顗为官清廉。后来,王导为太傅时见到周顗申救他的奏章,痛哭流涕地忏悔。王敦死后,朝廷追赠周顗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号“康”。子闵,字子骞,方正有父风,袭其职爵,官至秘书监,谥号“烈”。周顗善属文,有文集二卷传世。周顗的弟弟周嵩,颇具才干,精通佛教,亦为王敦所杀。周顗弟周谟曾任侍中,封西平侯[4]1850―1853。
周顗七世孙周颙,南朝宋时曾出任县令,入侍禁中。南朝齐时,在太子府中任职。他精通佛教经典,曾撰《三宗论》,后著《四声切韵》流行于世。周颙子周舍,在梁朝随侍皇上,国史诏诰、仪礼法律、军旅谋谟等,都由他一人负责。他掌管宫中机密二十余年,谨言慎行,有文集20卷。周舍侄周弘正,年10岁,即精通《老子》、《周易》,长于清谈,梁末为玄学之宗,在梁、陈历显位。著有《周易讲疏》16卷,《论语疏》11卷,《庄子疏》8卷,《老子疏》5卷,《孝经疏》2卷。周弘正弟弘让、弘直,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5]894―901。
西晋末年,汝南汝阳周防家族的一支南迁至永安郡黄冈县(今属湖北),定居于此,成为著名的永安周氏。梁陈之际永安周氏以将才显名于世。周灵起,南朝梁时,封保城县侯。周灵起子周炅(515―578年),字文昭,少年时豪侠任气,有将帅之才。初仕梁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封西陵伯,晋升为西陵侯。入陈,封龙源县侯,官江北道大都督,平北将军,武昌郡公。周炅长子周法增嗣封其爵位。周炅的次子周法尚(554―612年),字德迈,少年受家庭影响,勇猛果敢,好读兵书。长大后仕南朝陈,以军功封山阴县侯。遭南朝陈长沙王陈叔坚诬陷,周法尚被迫逃至北周,封为归义县公。隋开皇年间周法尚为巴州刺史,历检校潞州州事,改封谯郡公。率军伐陈,以行军总管隶秦孝王,转桂州总管。隋炀帝时,周法尚为定襄(今属山西)太守,进金紫光禄大夫,后因参与平定杨玄感叛乱,以功进右光禄大夫。从征高丽,在军中病死,被追赠为武卫大将军,谥号“僖”。自南朝梁至南朝陈,周炅家族一门三封,周法尚投奔北朝,战功卓著,入隋备受宠任[6]1526―1529。
唐朝时,周姓有两位宰相,俱为汝南周氏子孙。周允元,出自豫州临汝(治今河南汝州市)周氏。武则天延载(695年)时,任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周墀(796―855年),字德升,与周法尚同族。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因为善于治军,入朝为兵部侍郎,不久以本官与马植同平章事(宰相),后累迁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授银青光禄大夫,监修国史。周墀子周宽饶,官至宏文馆校书郎[7]3181―3184。
在唐代宗年间,汝南周氏的一支迁徙到道州营道濂溪(今湖南道县)。到了宋代,这支周姓人因在宋代出了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周敦颐而突然繁盛起来。周敦颐的后裔不断迁徙,形成新的族望,据称成族者有50余处,江浙一带的周姓人很多都是周敦颐的后代。
2. 汝南周氏与周姓郡望
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周姓的郡望有8个:汝南(治今河南)、沛国(治今安徽濉溪西北)、陈留(治今河南开封东南)、浔阳(今属江西)、临川(治今江西南城)、庐江(治今安徽庐西)、泰山(治今山东泰安)、淮南(治今安徽六安)。其中,陈留周氏,与汝南周氏同祖,开基祖为晋代的周震;浔阳周氏,与汝南周氏同祖,开基祖为晋代梁州刺史周访;临川周氏,为汝南周氏的一支迁徙形成;庐江周氏,为汉汝坟侯周仁的后代迁居形成;泰山周氏,开基祖为周燕的儿子周忠,周忠为泰山太守,后代定居于此;淮南周氏,也是周仁的后代繁衍而成。由上可知,汝南是周姓主要祖居地。
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周氏的播迁,在唐朝前后,又形成了10个周氏居住密集的望族,形成新的郡望,即:永安、河间、临汝(今河南汝州)、河东、华阴、江陵、长安、河南(今洛阳)、昭州、清河。其中,永安、临汝、河东、华阴出自汝南周氏。
汝南周代有名贤。汝南周与陇西李、清河张、太原王、颍川陈一样,是其姓氏的主要支脉。在某种程度上,汝南周扮演了播种机的作用,衍生了众多支派,这些支派又演变成众多新的支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周姓的“旧八望”中有六望都出自汝南周氏。在南北朝至唐代,周姓又有“新十望”之说,其中又有四个郡望源出汝南。于此可见汝南周氏的繁荣兴旺,也诠释、验证了“汝南周氏遍天下”的说法。汝南县作为周姓祖地和汝南周的发源地,应当珍视这一宝贵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将此地当成周姓的联络中心和周姓文化研究中心,为海内外周姓来此谒祖寻根提供服务。
[1] 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 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 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 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 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 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
K23
A
1006-5261(2012)03-0120-04
2011-11-25
徐玉清(1964―),男,河南桐柏人,副调研员,硕士。
〔责任编辑 朱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