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审美视角下的林语堂中国古典散文英译

2012-08-15黄丽奇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瘦马林语堂英译

黄丽奇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跨文化审美视角下的林语堂中国古典散文英译

黄丽奇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林语堂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之一,其独特的东西融合的文化身份,使得他的古典散文译文清新隽永、传神达意,蕴涵着深厚的东方文化情结和审美价值。论文从跨文化角度来观察和透视其对中国古典散文的英译,通过分析《扬州瘦马》、《兰亭集序》等中国古典散文名篇的英译实例,探讨并借鉴其高超的中国古典散文英译技巧,并进一步挖掘隐藏在“东方主义”文化选择背后的美学价值,从而更好地指导古典散文英译实践。

跨文化;美学;散文;英译

散文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艺术魅力就在于客观真实与艺术提炼的水乳交融。林语堂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之一。其独特的东西融合的文化身份,使得他的中国古典散文译文清新隽永、传神达意,蕴涵着深厚的东方文化情结和审美价值。他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出身于中国,其30余年旅居海外的生活创作经历也赋予了他西方文化的背景。由于这种特殊的双重文化身份,林语堂对于东西方两种文化都有其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论文从跨文化角度来观察和透视其对中国古典散文的英译,通过分析《扬州瘦马》、《兰亭集序》等中国古典散文名篇的英译实例,探讨并借鉴其高超的中国古典散文英译技巧,并进一步挖掘隐藏在“东方主义”文化选择背后的美学价值,从而更好地指导古典散文英译实践。

一、关注翻译文本的社会背景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最擅长散文。《扬州瘦马》是其所著的《陶庵梦忆》里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扬州人娶媳妇的口头语是“娶马”,这二字是由清初扬州流传的“瘦马”一词演化而来。这是一个对扬州女性带有侮辱性的词语,意为可以对女性任意摧残和蹂躏,如同役使凌虐弱小的马匹一般。扬州在古代是两淮盐商的聚居地,盐商当年可谓是富甲一方,“养瘦马”正好迎合其纳小妾的需要。扬州城里和周边农村那些衣食无着的贫寒人家,不得不卖掉自己生养的本来就瘦弱的女儿去充当瘦马,以度过那些窘困无助的日子。这就是这个翻译文本的社会背景。

奈达说:“翻译即翻译意义 (Translation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如果翻译出来的东西不能表达原文的意思,读者费解,就算不上好的翻译。”在《扬州瘦马》一文中,对“养瘦马”这种鄙风陋习进行了叙述和抨击。林语堂先生通过结合原文的社会背景翻译此文,沿用原文作者张岱的白描手法,完全体现了原作的风格,传达了原文的神韵,在向西方人介绍“养瘦马”这一中国古代的特殊社会现象的同时,贯彻了其“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主张,译文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1)“瘦马”一词翻译处理得当,先是意译然后直译。其中,标题“扬州瘦马”译为“The Concubine Market of Yangchow”,此为意译,避免外国读者产生误解,以为真是一个马的市场,甚至会失去阅读的兴趣。首段中第一句为:扬州人日饮食于瘦马之身者数十百人。此句翻译成:At Yangchow,there were hundreds of people making a living from activities connected with the“lean horses”。这里对“瘦马”一词则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因为标题已经对“瘦马”进行了解释。这种处理既保存了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也考虑到本国读者的阅读心理,符合其“忠实必须传神”的主张。

(2)文章中有一段对买主如何挑选瘦马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他们像人贩子一样在挑选鉴定瘦马的脸、手、臂、皮肤等。林语堂的译文主要对挑选瘦马过程中的动作采用了白描手法。对挑选“瘦马”一系列动作的英译如下:拜客curtsy;往上走walk forward;转身turn round;借手瞧瞧have a look at your hand;瞧相公look at the gentleman;另外,文中有几个“出”字译成be shown,这样用直译的处理方式,使译文显得言简意赅,将这个挑选的过程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这一系列动作的英译处理,充分揭示了妇女作为商品在当时社会任人宰割的悲惨遭遇。

二、创造中西视域融合点

视域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是伽默尔针对人类的各种理解首先提出的一个解释学概念。文本的意义只有通过理解才能实现,理解的目的常常是探究原文的真正意义。因此,创造一个中西视域融合点,可以解决跨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

例如:班固的一篇《李夫人临死托武帝》,至今读来仍感人至深,让人为其临死顾念兄弟之情的大局观而深深折服。林语堂将此题目译为“The Death of a Queen”,“Queen”这个字眼让人一看便知是讲古代帝王之家的故事,重新创造了一个中西的视域融合点,而不是将“李夫人”翻译成“Mrs.Li”,避免了外国读者理解上的失误,从而对一个古代妃子从道德层面进行创造性的诠释。其中有一段精华如下:“我以容貌之好,得从微贱爱幸于上。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驰,爱驰则恩绝。上所以拳拳顾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今见我毁坏,颜色非故,必畏恶吐弃我,意尚肯复追思闵录其兄弟哉?”林语堂的译文根据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做出这样的处理:“I did what I did exactly for the sake of my brothers,”replied Madame Li.“You must understand men.I rose to this position because ofmylooks.”翻译时考虑到西方读者理解困难,用口语化的方式阐述李夫人的话语内涵,既贴切,又传神。“IfI should let himsee me now,he would be sodisgusted that the chances of my brothers receiving his favors would really be impaired.”把“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驰,爱驰则恩绝。”与后面的“意尚肯复追思闵录其兄弟哉”,用一个从句整合起来,译文流利而酣畅,又符合西方人的视阈欣赏特征,将一个异国故事很好地呈现给西方读者。

三、“东方主义”美学价值的阐释

美作为文化的超越性价值,是人类的一种渴望超越的创造性精神的体现。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手段,本质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过程。跨文化的翻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跨文化的思想和审美理念的转换。《兰亭集序》是中国古典散文中的名篇,其舒卷自如、文采斑斓、散而有致的写法是翻译的难点,林语堂的译文体现了其对“东方主义”美学价值的阐释。

《兰亭集序》的开头有两个地方的英译处理可以借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林语堂将其翻译为:“In the ninth year of the reign Yungho(A.D.353)in the beginning of late spring we met at the Orchid Pavilion in Shanyin of Kweichi for the Water Festival,towash awaythe evil spirits.”其中,“修禊事也”翻译的时候用意译法,用“to wash away the evil spirits”来补充原文的意思,对西方人陌生的中国习俗进行文化补偿的同时,又能对东方的文化进行很好的传播,译文渗透着译者深厚的“东方主义”情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英译为“All the scholar friends are gathered,and there is a goodly mixture of old and young.”“群贤”二字翻译成“scholar friends”,符合西方人的理解习惯,但意思有所变化,后来林语堂再次改译此文时,改成“illustrious persons”,意思更贴切。但是,另有其他译者将其译为”virtuous intellectuals“,笔者认为这样翻译更接近原文。

另外,其中“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这句,林语堂将之翻译成“entertaining the eye and pleasing the spirit and all the senses”,用词得当,entertaining和pleasing两个词的使用,强调了广阔宇宙之下身心的愉悦。其后来又将这句翻译成“thus exhausting the pleasures of the eye and the ear”,从感官程度上来说“exhausting”更加切合。“信可乐也”翻译成“It is perfect”显得口语化,又能简洁地传达出原文的意思。让人可以想象这样的一个画面:一个春天的日子,天气晴朗,微风温和,拂人脸颊;虽然没有音乐,但是大家边喝酒边唱歌,心情非常舒畅。由此可见,林语堂的译文精益求精,译出了“东方主义”的特殊意境,具有一定的文化美学价值。

古典散文作品作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财富之一,始终焕发着迷人的光芒,特别以其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无限的艺术魅力成为国人珍视的财富。在轰轰烈烈的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文化在平等的基础上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把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译介到海外,是每个翻译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在古典散文作品的英译中,译者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有语言认知和美感体验双重活动。林语堂透过古典散文译作散发出的那独具远瞻性思想意识,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世界;其中,多处对中西不同文化的英译处理,对中国古典散文的英译实践和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冯永敏.散文鉴赏艺术探微[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8.

[2]汪榕培,李正栓.典籍英译研究[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3]程爱民,赵文书.跨国语境下的美洲华裔文学与文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清]张岱.扬州瘦马[M].林语堂,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5]曾文雄.语用学翻译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H315.9

A

1673-0046(2012)6-0184-02

猜你喜欢

瘦马林语堂英译
摘要英译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远眺
探访林语堂故里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孔子之道及其英译之法
马致远:听他端坐瘦马自吟自话
能不能做朋友,要先看他的卫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