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统计指标体系初探

2012-08-15上海市统计局工业交通处课题组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2年11期
关键词:国际航运航运指标体系

上海市统计局工业交通处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指出“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性,推进上海率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根据国家对上海的战略定位和要求, 2011年1月,《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大力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显著增强国际航运中心资源配置能力。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推进外高桥港区、洋山深水港区建设和功能提升,加快内河航道建设,完善货运道路网络,大力发展水水中转等多式联运,加强航空等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建设,加快建设国际邮轮母港。拓展和完善航运航空服务产业链,大力发展航运经纪、航运金融、船舶交易和海事法律等各类航运服务。推进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促进与航运相关的货物、船舶、企业和人才等各类市场要素集聚”。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根据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进展和远景规划,构建一套能够系统、全面地反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体系,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服务。

(二)研究意义

首先,就宏观管理而言,亟需一套及时、准确、系统地反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展水平、发展规模、发展趋势,以及行业结构、行业特征等要素的统计指标体系,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及社会各界的深入研究提供相关统计信息。

其次,就微观经营而言,各类相关航运企业的筹划运作,需要一套及时、准确、系统地反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总体资产、资源、产能、效益等关键要素的统计指标体系,为企业投融资决策、生产能力配置提供参考。

第三,就统计体系而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统计指标体系是上海现代服务业统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十二五”规划,体现上海“四个中心”建设进程、凸显上海现代服务业统计体系先行先试,创新开拓的特色和重心的亮点之一。

第四,就服务功能而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统计指标体系是统计部门主动探索建立航运统计信息库,动态监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展,为积极探索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也是提升统计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

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背景

(一)顺国际经济发展趋势而为

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发达国家经济边界不再局限于发达国家内部或之间,而是向全球转移,其中,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成为国际产业梯级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二是国际贸易大幅度增长,通信和航运作为衔接全球经济重镇的连线而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是技术和管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更加突出,知识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增长点。由此,中央提出上海建立国际航运中心,是为中国经济赶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二)依中国改革开放成就而上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迈入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国际经济地位快速提高。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9.9%,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世界工厂”,货物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增长了1.09倍。其中,出口总额15779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进口总额13948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国内经济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成为具有全球地位的区域经济发展体,武汉、重庆、西安等中西部地区经济也快速崛起。同时,我国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运输体系进行了长时期、高强度的基本建设投资,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仅次于美国,而以洋山深水港、宁波港舟山港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化亿吨港口异军突起,成为世界上拥有亿吨港口最多的国家。

(三)借上海率先创新突破而行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对上海提出“四个率先”的要求和期望。2009年,国务院在推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文件中也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继续发挥上海在全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的必然选择。因此,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既是上海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志,也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实践基地。

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概念和范围

(一)国际航运中心概念的演进与上海定位

1.国际航运中心的概念演进

自19世纪以来,随着贸易形式和内容的发展,国际航运中心的内涵不断拓展,其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进。

19世纪初期后,西方逐渐形成航运中转型的国际航运中心概念,主要是依托有利的自然条件,通过提供集散存储场地、运输工具和口岸转运设备、分销渠道等发挥货物集散功能,成为航海和国际贸易的关键性节点。

20世纪50至80年代,国际航运中心向第二代转型,形成了加工增值型概念,主要是商用航空运输和集装箱运输兴起后,在商品销售地进行就近工业加工和商业营销更符合市场要求,从而促进了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等经济特区的发展,也使得国际航运中心添加了加工增值型的特征。

20世纪80年代,国际航运中心向第三代转型,形成了综合资源配置型概念,在继续保持强大的商品集散功能外,还集中各种要素组合成全新的产品或服务向目标市场输出。其中心功能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将全球商品、资本、信息、技术的组织、集散功能归集于一身,成为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的复合体。

进入21世纪,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目标,国际航运中心向第四代迈进,形成了低碳智网型(LISC)的概念。国际航运中心作为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枢纽,不仅将继承和发展航运中转、加工增值、资源配置功能,而且将突破地理空间限制,利用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形成“虚拟组合港”、“江海陆多元直送”等新功能,成为优化要素组合与推行低碳节能并行的典范。

目前,国际上通常认为,国际航运中心是指一个城市,而不仅仅是城市中的港口。其应当具有六个特点1唐忆文《上海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一是拥有现代化的深水良港;二是拥有完善的集疏运网络;三是拥有自由港的政策支撑;四是拥有规范化的航运交易;五是拥有高效率的航运服务;六是拥有充沛的国际中转量。

2.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定位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一个与金融、贸易、经济中心四位一体“联动”的航运中心;是一个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交通便利,腹地广阔的航运中心;是一个依赖于现代化集疏运体系,由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共同组成的航运中心。

(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行业范围

由于国际航运中心是指一个港口城市,其不仅以物流为主体,而且围绕物流展开的辅助行业也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应当确立“大航运”的行业范围概念。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标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统计范围涉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等四大门类。其中,交通运输领域是航运中心核心,包括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装卸搬运和运输代理业、仓储业等行业;航运辅助领域是统计重点,包括航运货币金融、航运保险、航运租赁、航运法律服务、海洋服务、航运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相关行业和相关企业。

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统计指标体系

(一)设计原则

1.突出总体性,抓大放小满足宏观监测分析需要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是我国加快现代化发展步伐和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国家战略,也是上海城市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因此,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统计指标体系应当从宏观管理的角度构建观察视点,抓大放小、聚焦核心,切实满足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程开展动态监测和分析,以及科学决策、理性调控的现实需要。

2.突出实用性,避虚就实贴近微观经营决策诉求

航运企业和相关辅助服务业企业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细胞。企业生存状态及其环境条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地位和前景。因此,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统计指标体系也要尽可能满足微观层面的经营决策诉求,避虚就实、明确可靠,在指标设计上力求系统化、规范化,从而为各类企业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提供可用、实用的数据参考。

3.突出可行性,求同存异汇聚相关行业统计数据

建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指标体系是一项开创性、探索性的工作。现实来看,国际航运中心涉及行业众多、企业规模大小纷杂,使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具有相当高的难度。因此,在指标设计和组合上求同存异、在理论体系上不求全责备,有利于搁置争议、形成框架,一方面满足现实各方对相关统计信息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建立一个有效的研究范本。

4.突出开放性,与时俱进交互更新相关信息模块

应当说,本文研究建立的统计指标体系是一个基础性框架,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描摹和测量都是相对粗线条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需要一个体系更加完备、功能更加健全、评估更加得力的统计指标体系。而这不仅需要集中社会各界的高度智慧,更需要随着时间的推进来磨砺和考验。因此,本指标体系应当是一个开放性的统计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时代需求开发和增减相应的观察内容,也可以兼容并蓄其他相关统计指标体系,实现高度的信息交互和可比性。

(二)基本框架与主要构成部分

根据上述设计原则和涵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行业范围的统计要求,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主要构成如下:

1.基本框架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统计指标体系包括10个一级指标:(1)总量指标;(2)基本情况;(3)生产情况;(4)经营情况;(5)价格指数情况;(6)相关服务情况;(7)能源消费情况;(8)苏浙沪地区运输体系发展情况;(9)主要港口情况;(10)主要机场情况。共设计二级指标24个及三级指标82个(因受篇幅限制,具体指标略)。

2.主要构成

(1)总量指标。总量指标是能从整体和全局上反映统计对象发展全貌的指标。本文提出“现代航运服务业营业收入”作为现代航运中心统计指标体系的总量指标,从价值量上反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现状。

(2)基本情况。通过设置基本情况的相关指标,密切跟踪反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体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铁路网络,优化公路网络,巩固上海枢纽港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生产情况。通过设置生产情况的相关指标,跟踪监测分析反映上海“十二五”规划中,“显著增强国际航运中心资源配置能力”的总体目标,“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水水中转等多式联运”、“加快建设国际邮轮母港”、“建设国际航空枢纽港”的主要任务和措施的落实情况。

(4)经营情况。通过设置经营情况的相关指标,跟踪监测分析反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主要行业的经营发展现状,相关航运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潜力、资金周转能力、盈利能力,是制定航运产业发展计划,确立航运产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依据。

(5)价格指数情况。通过设置价格指数情况的相关指标,客观反映“中国因素”对国际航运市场的影响能力,了解国际航运市场供需平衡和资源配置情况,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同时体现上海在国际航运信息发布中的创新能力、参与程度和市场地位。

(6)相关服务情况。通过设置航运服务情况的相关指标,反映上海“十二五”规划中关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拓展和完善航运航空服务产业链”、“大力发展航运经纪、航运金融、船舶交易和海事法律等各类航运服务”的主要任务和措施的落实情况。

(7)能源消费情况。通过设置能源消费情况的相关指标,客观反映上海交通运输领域耗能情况和节能降耗工作的进展。

(8)苏浙沪地区运输体系发展情况。通过设置苏浙沪地区运输体系发展情况的相关指标(今后将扩展到长江沿江城市的港口发展情况),反映《意见》中关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与国内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国际航运枢纽港”的总体目标的落实情况,以及上海“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战略部署。

(9)主要港口情况。通过设置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等相关指标,反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全球的地位、国际航运市场变化和趋势以及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影响。

(10)主要机场情况。通过设置主要机场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等相关指标,反映上海建设国际航空枢纽港的进展情况和上海两大机场在国际航空中转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五、进一步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一)短期建议

1.加强与政府管理部门和航运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完善航运中心统计和信息交流机制。2.按照航运中心建设的现实需求,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航运中心统计框架和制度。3.加强航运部门和企业的统计业务协调,增加航运统计的信息量。4.建立苏浙沪地区航运统计信息交流制度,及时了解苏浙沪地区航运业发展状况。

(二)中期建议

1.进一步探索核算航运服务业增加值办法,提高航运服务业统计指标的可比性。2.建立跨区域航运联合统计平台,服务苏浙沪地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航运领域发展。3.建立航运中心发展预测模型,分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机制和方向。4.逐步探索与国外航运中心建立信息联系,研究跟进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新动向。

猜你喜欢

国际航运航运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伊斯兰金融:面向“一带一路”国际航运融资模式探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国际集装箱市场变化及带来的潜在挑战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