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舟山劳动力资源状况与开发利用

2012-08-15谢裕军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2年11期
关键词:就业人口参与率比重

谢裕军

(舟山市统计普查中心,浙江 舟山 316021)

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劳动能力并在“劳动年龄”范围之内的人口总和,是人口资源中拥有劳动能力且进入法定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劳动年龄人口。实践表明:劳动力资源是社会物质文化财富的主要源泉。

一、舟山劳动力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

(一)劳动力资源(劳动年龄人口)基本状况

劳动力是具有“体质、智力、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三方面素质的人。一个人是否“丧失劳动能力”需严格认定,并非身体伤残就等于丧失劳动能力,能够自谋生计或者依靠自身的智力、知识、技能等生存的伤残人员依然属于劳动力。因此,真正“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所占比重很小,而且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往往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所以为了计算方便,通常直接用劳动年龄人口作为反映一国劳动力资源的统计指标。

1.劳动年龄人口继续呈增长态势。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2010年舟山市劳动年龄人口为78.1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劳动力率)为69.71%,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时相比,劳动力资源总量增加了9.49万人,增长13.82%,年均增长约1.3%,占总人口的比重比“五普”时提高1.13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延续增长态势。

2.劳动力资源结构趋向老化,男性劳动力大量流入。从性别结构看,受舟山行业结构等的影响,外来人口中男性远超过女性,使舟山男性劳动力增速大于女性劳动力。据“六普”资料,2010年舟山劳动年龄人口中,男性44.20万人,比“五普”时增长22.20%;女性33.97万人,仅增长4.50%。

劳动力资源的年龄结构是一个较重大的问题,关系到生产的持续性。据“六普”资料,2010年舟山16岁至2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16.29%,比“五普”时下降0.69个百分点;25岁至44岁占51.20%,比“五普”时下降6.87个百分点;45岁至59岁(其中女性45至54岁)占32.51%,比“五普”时上升7.56个百分点。数据表明,中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很快,伴随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劳动力结构将更趋老化。

3.劳动力流动持续向经济核心区域集聚。分县区看,舟山两区的劳动力率高于两县,2010年普陀区、定海区劳动年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别为70.71%、69.90%,高于岱山县(68.35 %)和嵊泗县(67.23%)。按比例看,2010年定海区占41.5%,比“五普”时提高了4.6个百分点,而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分别下降0.9个、1.4个和1.3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向邻近的经济核心区域流动的倾向比较明显。

4.劳动力率处于全省前列。据《浙江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舟山劳动年龄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劳动力率)仅次于杭州、宁波、温州三市,占69.7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2个百分点,但与杭州、宁波、温州三市有1.3-1.5个百分点的差距。

(二)就业人口情况

现实情况下,尚有相当数量的劳动年龄以外的人口常年参加社会劳动,因此反映劳动资源的另一个常用统计指标为“社会劳动力资源总数”,它包括了劳动年龄之外实际参加劳动的人口。

1.就业水平上升。据人口普查10%长表抽样资料推算,2010年舟山普查时点就业人口约为66.8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9.49%,占15周岁及以上人口的66.34%,比“五普”时分别提高7.99个和5.54个百分点,就业水平有所上升。

2.男性就业优势明显强于女性。分性别看,2010年舟山男性就业人口比(就业人口与15周岁以上人口之比)为80.39%,女性为50.83%,两者相差29.6个百分点。各年龄组男女就业的结构性分化也较为明显,这种分化源于性别的差异和年龄的变化。此外,就业人口比不管性别均呈“倒U型”曲线,40-44岁组为高峰,说明就业高峰年龄正向中年迈进。

3.文化素质大幅提升。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决定了劳动者的社会经济活动能力。2010年舟山就业人口中,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为13.22%,比“五普”时提高7.96个百分点;受外来人口影响,初中文化程度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为42.98%,比“五普”时提高3.69个百分点;而高中、小学、未上过学占比均为下降。

据《浙江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测算,2010年舟山16周岁以上就业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22年,比全省的8.79年高出0.43年。从构成看,大学占比高出全省平均1.7个百分点,但研究生及以上人员所占比重仅为0.22%,比全省平均低0.2个百分点。未上过学的比重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说明舟山就业人口整体文化素质较好,但研究生以上高文化素质人员相对短缺,与先进地区还有一定差距。

4.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持续上升。随着舟山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人口持续向第三产业转移。2010年舟山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为13.12∶39.64∶47.24,与“五普”时相比,第一产业下降11.82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上升3.91个和7.91个百分点。渔农民转产转业取得了显著效果,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每十年降低四成以上,第三产业成为就业的主渠道。2010年舟山市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例为9.6∶45.5∶44.9。数据表明,舟山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与经济结构的协调性逐步增强,但第二、第三产业有一定失衡。

(三)不在业情况

国际劳工组织将人口按经济活动状态分成经济活动人口、非经济活动人口两大类。非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在校学生、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未工作而且长久以来没有主动或委托他人找过工作的人,以及因需要照顾年迈老人和婴幼儿等原因而无法工作的人。经济活动人口又可分为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1.不在业人口比重由升转降。数据显示,舟山不在业人口(失业人口与非经济活动人口之和)比重由升转降。2010年舟山不在业人口比重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19%,占15周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33.66%,与“五普”时相比,分别下降2.96个和5.51个百分点。

2.劳动参与率偏低。根据《浙江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长表4-1分地区分性别的16周岁以上人口就业状况计算,2010年舟山16周岁以上常住人口的劳动参与率(经济活动人口占同年龄段人口的比重)为69.1%,列全省倒数第二位,比全省平均(73.4%)低4.3个百分点。

分性别看,2010年舟山16周岁以上男性常住人口的劳动参与率82.8%,处于全省第二位,但女性劳动参与率仅为54.0%,处于全省末位,其中,岱山县、嵊泗县、普陀区女性劳动参与率分别以47.2%、49.3%和51.7%位居全省各县(市、区)倒数第三、第四和第八。

3.户籍人口劳动参与率大幅低于外来人口。2010年舟山15周岁以上户籍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为64.3%,而市外外来常住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为85.5%。外来人口的劳动参与率高出户籍人口21.2个百分点。外来人口为舟山提供了大量的产业工人,缓解了低端劳动岗位就业不足的矛盾。

二、经济发展对舟山人口和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分析

(一)对人口和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分析

在舟山“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地区生产总值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翻一番的经济目标,预期达到1200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 10万元以上。以此推算,到2015年末,舟山人口的上限应为120万人(1200亿元除以10万元/人),或者128.9万人(按2010年GDP644.3亿元净翻番计算)。

人口经济学家认为,人口增长1%,经济发展需要增长3%至4%,才能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当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之比(称为“弹性系数”)大于5∶1时,可视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阶段。1990-2000年浙江的弹性系数为14.6;2000-2010年为13.86,全省十一市平均为14.37,舟山在船舶修造、港航海运等的引领下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增幅列全省前茅,对应的弹性系数高达24.84。

根据全省、各市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情况,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笔者按照1200亿元(增长86.2%)和净翻番1289亿元(增长100.0%)两种目标对舟山“十二五”期末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增量进行了测算。

在1200亿元目标下,舟山经济增长对人口增长的弹性系数最低应达到12.30,此时人口总量约119.99万人、增量为7.86万人,每个就业人口创造的GDP约为16.8万元,比2010年需提高74%,劳动年龄人口约需增加5.83万人,就业人口(含劳动年龄外)约需增加4.67万人。

在1289亿元目标下,舟山经济增长对人口增长的弹性系数最低应为6.7,此时人口总量约128.86万人、增量为16.74万人,每个就业人口创造的GDP约为16.8万元,比2010年需提高74%,劳动年龄人口约需增加12.04万人,就业人口约需增加9.95万人。

(二)途径和难点分析

人是最活跃的劳动要素,但真正参与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只是其中的就业人口。因此,仅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要实现预期的经济发展目标,应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现。

1.新增劳动力,扩大劳动力资源存量。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贯彻实施下,从1998年开始舟山户籍人口总体在减少,2001-2010年中有8年自然增长率为负数,2010年普查时点户籍人口96.38万人,比“五普”时减少1.69万人。目前,舟山正处于“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时期,依靠户籍人口扩大劳动力资源存量是不现实的。因此,主要途径是吸纳外来人口。2010年舟山市外来人口24.55万人,比“五普”时增长3.9倍,为舟山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近些年我国沿海地区逐渐出现了“用工荒”、“招工难”问题。根据《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分年龄分性别表计算可得,按照现行的劳动法规,从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开始逐渐减少,在2014年、2016年会出现微小反弹,但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的总趋势已是必然。因此,需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吸引外来人口。

2.提高劳动参与率,提高就业人口比。舟山的劳动参与率只有69.10%,就业人口占16周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只有66.87%,均列全省倒数第二,均低于全省平均4个多百分点。如果能提高人口的劳动参与率,降低失业率,就能使就业人口比重提高。假设就业人口比重提高到全省平均水平的71%左右,仅按2010年普查时点的人口计算,理论上舟山可以增加就业人口4万多人。

3.提高就业人口的劳动生产率。在劳动力逐渐紧张的情况下,就必须进行劳动能力挖潜。从计算结果看,“十二五”期间无论弹性系数多少,要达到预期目标,如果保持2010年的就业人口比重水平,就业人口的劳动生产率必须提高74%以上,每人平均达到16.8万元,而2010年全省每个就业人口的平均GDP仅为8.18万元,舟山为9.66万元(列第三),最高的杭州11.79万元,因此实现难度较大。

(三)对“十二五”人口和劳动力资源的预判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舟山“十二五”期间经济虽面临诸多困难,但受建设“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推动,其经济增长对人口增长的弹性系数依然能够达到15左右的水平,要达到预期经济增长和人均GDP10万元以上目标,综合考虑舟山海岛资源环境和城市空间的承载能力,预计五年的人口增量约为6.5万至7.8万人,总人口约为118.5万至120.0万人,就业人口最低增量3.8万至4.4万人。此时就业人口的劳动生产率需提高76%以上,如果能有效提高劳动参与率,扩大就业,则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压力能得到一定缓解(每增加1万就业人口约缓解2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为更好地促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1.树立崭新的人力资源观。建议从意识上、思想上、行动上树立崭新的人力资源观,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切实把人力资源作为发展过程中最具活力和最具潜力的要素,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动力。同时,尽快打破传统的用人观念,变被动的“等待”为主动的“抢人”,变被动的“登记”、“中介”为主动的“建库”、“服务”。

2.多举措提高劳动力资源存量、扩大就业。一是进一步推动渔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挖掘、释放、充分开发利用渔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其在非农领域的充分就业。二是根据户籍女性人口就业比重、乡村女性人口就业比重均不到50%的实际,注重提升女性劳动力的知识、技能等综合素质,促进其就业。三是大力引进外地劳动力。建议建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就业网站,构建远程招聘面试网络,满足用人单位招聘人员的需要;有关部门要充分了解全国各地劳动力资源的分布情况,加强联系,并牵头在中西部地区建立一些相对稳定的劳务输入基地,作为新区企业赴外招工的主渠道。

3.优化劳动力素质,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是根据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的实际,坚持走海洋综合开发利用的路子,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为主向科技密集型、高新技术型为主的升级转变。二是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强化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提高职业教育的产业覆盖面,大力培养海洋经济技能人才,打造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基地。三是多角度、多层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切实加强对在岗职工、渔农村劳动力、外来劳动力和失业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优化劳动力素质。

4.优化人力资源环境,构筑人力资源保障机制。一是健全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进一步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服务方式,如建立更新及时的专业人才资源库、专家资源库、待业劳动力资源库、人力资源需求数据库,变被动的服务方式为主动的引导配置,促进就业和人力资源的优化利用。二是全方位构筑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如建立完善工作居住证制度、积极推行外来员工综合保险、多渠道改善务工人员居住条件、有步骤地提高职工劳动报酬等,使舟山真正成为一个吸引人、留住人、用好人的城市。

猜你喜欢

就业人口参与率比重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其他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黑龙江省县域就业人口受教育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实证研究
我国生育率的变动对劳动参与率影响分析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21.1万,美国2015年11月非农就业人口增长稳健
产业转型背景下就业人口与产业发展关系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