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探析
2012-08-15蒋玉玲
蒋玉玲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探析
蒋玉玲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理论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占高等学校总数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高地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应立足于自身办学及生源特点,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借助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专业课教育等平台,有针对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学校应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同时,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其中以高职学生更甚。截至2010年,我国已有高职(专科)院校1246所,高职高专院校年招生规模超过310万人,在校生达960多万人,几乎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作为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不仅是教会学生就业技能的“专才教育”、“饭碗教育”,同样肩负着提升社会文明和民族素质之重任。在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直面现实的科学理论,其所具有的强烈的实践特色决定只有在宏大的群众实践中,才能焕发出指导实践的巨大活力,才能真正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指出:“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普及和推广,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科学理论从书斋走向生动的社会实践,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实践证明,理论能否被人民群众掌握、武装人民群众,能否成为中国人民的思想指导和精神支柱,取决于人民群众能否理解、接受和认同这种理论。这是关于理论指导群众实践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因此,在中国现代化高度发展、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继续促进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大众的话语体系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问题,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最新研究成果在当代中国的大众化,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其中第二个方面是当前的重点内容和重点任务。
二、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复杂的生源层次带来的压力
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同属高等教育,但其生源结构不同。除了普通高中、中专、职业高中毕业生外,还包括部分复转军人和企业工人,他们中有文科生、理科生、艺术生。当前高职学生由于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个性类型,在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职业理想和成就抱负等方面差异较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明显感到文科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熟悉度与理科生、艺术生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生要显著高于理科生、艺术生。复杂的生源层次类型和生源背景无形中加大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西方社会思潮对高职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高职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西方社会思潮一方面拓宽了高职生的理论视野,使其在比较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重要性,增强了他们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使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实用主义等观念在学生中流行开来,一些高职学生在精神追求上出现了空虚和迷茫,价值观模糊不清,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也产生了动摇,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的把握上存在着认同度的差异,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正如中国社科院“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课题组中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只有25.6%的学生能完全正确地作出回答。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知之甚少,在他们中间普及马克思主义十分必要,也是坚定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前提。另一项关于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证调查结果显示:在信仰的坚定性上,多数大学生(54.8%)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不移,但42%的同学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现象,还有2.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三)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的并存和冲突对高职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经济体制处于转轨之时,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变化反映到思想文化领域,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出现多样化趋势。多样化也使社会急剧分化,社会内部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增多。这些矛盾纵横交织、复杂异常,使我们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面临新的情况。面临这诸多矛盾,党和政府采取了各项政策措施,但各种矛盾和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多元价值观的并存和冲突对高职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会在短期内消失。
三、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面对高职生这一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如何对其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任务。针对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推进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是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理论的主要场所。高职院校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充满创造性和挑战性的精神劳动,需要理论工作者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学术功底,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有较高的文字功底和永不满足的探索精神。胡锦涛指出:“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背景知识,而我们的教师却只具有相对单一的学科背景,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大对思政课教师参加培训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支持力度。另外,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应注重把握高职生思想动态,不回避现实,不奢谈空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大众化与大学生最关心的现实问题紧密联系。近几年出版的《七个“怎么看”》、《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和《八个怎么办》等读物,紧密联系高职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用通俗的语言阐明深奥的道理,教会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分析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容易被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好教材,对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手段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宣传和灌输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渠道和良好条件,也带来了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也带来了空前的挑战。新媒体技术已渗透到了大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网络不仅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他们表达意见、宣泄情绪、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和冲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5.1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8.3%,大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已接近100%。高职院校应该重视互联网的积极方面,在网上唱响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在校园网的醒目位置开辟马克思主义专栏,科学设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议题,用丰富生动的理论内容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同时,利用聊天室、BBS论坛等公共平台,及时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设置为论坛互动话题,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加以正确引导,把校园网站办成大学生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新思想、新知识、新理念的平台。
(三)以马克思主义社团为载体,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发组织的群众团体,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和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尝试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许多高校成立了学生马克思主义社团,通过开展形式新颖、内涵深刻的社团文化活动吸引和塑造青年,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真正内化为他们的精神支柱。这些社团的建立和实践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宝贵经验,我校也在这方面做了积极探索,成立了政研社并积极开展相关工作。马克思主义社团弥补了思政课课时压缩、教学任务紧的缺陷,可以利用社团活动时间播放一些影视资料,如《复兴之路》、《建国大业》等,使其成为学生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二课堂。要加大社团建设的力度,从经费开支、硬件配备、指导教师选派等方面予以倾斜,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正常开展活动。通过建立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示范性群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中发挥着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四)在专业课教学实践中渗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突出职业特色,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工作的复杂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困难等都要求在提升整个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基础上,在专业技术课程中贯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深入持续开展和提高的重要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专业课教师除了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外,在专业课实习、实训、实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过程中也要积极渗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通过富有深度的专业实践,让学生较全面地、完整地认识和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而验证、反思、认同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老师、学生主管部门、学校宣传和组织等部门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理论环境。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3.
[2]武树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调查——基于河北省三所高校的抽样数据 [J].人民论坛,2010,(7):282.
[3]江胜尧.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J].人民论坛,2011,(26):59.
G718.5
A
1673-0046(2012)6-00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