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开展绘本教学活动的思考——以《小仙女艾丽斯》为例
2012-08-15张民
张民
(天津市河东区第二十四幼儿园,天津 300180)
绘本是一种把语言与图画两种艺术表现手段很好融合在一起进行故事叙述的艺术形式,它具有独特而丰富的价值。借助绘本开展教学活动,已受到越来越多幼儿教师的青睐。在此以绘本《小仙女艾丽斯》为例,解读在幼儿园大班开展绘本教学活动中的几点思考。
一、以阅读为本质,把握作品特点
每一本书都呈现出不同的世界。因此,如何选择适合开展阅读活动的绘本,应考虑以下几个要素:
(一)主题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幼儿在阅读时需要调动原有的经验帮助自己去读懂、去理解阅读内容。而且,主题应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需求,这样幼儿才会有兴趣读,读的时候才会引发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小仙女艾丽斯》是美国著名绘本创作者大卫·香浓的作品。这个作品的优秀之处在于它的故事内容特别贴近儿童的内心世界,在角色的刻画和情节的扩展上具有很大的夸张性和戏剧性。
当我第一次给班里的孩子们讲了这个故事之后,他们深深地爱上了书中这个小女孩——头戴王冠、身背翅膀、手拿仙女棒的小艾丽斯。她健康活泼、精力旺盛、聪明淘气、满脑子仙女幻想。书中描绘了“仙女行为”的一系列情景——认为自己会飞,用仙女棒把青蛙“变成”王子,把爸爸“变成”马,认为邪恶的公爵夫人(妈妈)常常在西兰花里“下毒”,所以不能吃,“变出”新衣和王冠,洗澡水最好变成草莓果冻……
所以,当幼儿看到小艾丽斯后,他们会很容易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知音和共鸣,得到享受和满足。小艾丽斯可以说是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内心世界的形象代言,因为每一个孩子都会被童话世界所吸引,他们还分不清现实与想像的界限,他们希望自己有神力。
(二)图画符合幼儿的审美倾向
好的绘本用趣味盎然的方式来叙述,将要说的主题传达给幼儿,同时将插图的细节与整体结合,以图文一致的形态呈现孩子喜欢的人物、事物。即,在幼儿不认识文字,只依靠图画阅读的前提下,也能读懂故事,并且深深地被感动。
大卫·香浓的绘本从1989年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各国小朋友的欢迎。图画既稚拙又变形,看上去就像孩子的信笔涂鸦,而这正是孩子们所喜爱的。
(三)文字符合幼儿的口语经验
在进行这个绘本教学活动中,可以使幼儿感受到阅读和倾听的乐趣。因为,故事语言平实但又不失幼儿口语化的幽默,能让幼儿随故事所动,被故事吸引。同时富有奇思妙想的情节变化,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和动作刻画,出乎意料的结果符合大班幼儿喜欢奇特想像的心理特点。
二、以儿童为本位,制定适宜目标
绘本阅读活动最重要的目标,应是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帮助幼儿建立读写信心,让幼儿像喜欢做游戏一样喜欢阅读。
(一)深入品读绘本,找准价值点
当我们确定一本绘本之后,便应静下心来认真并多次品读。从封面、环衬一直到封底,每一页都细细看过,从文字到画面,不漏过任何一个细节。因为,每次去品读,我们都会有新的发现,价值点也就在我们一次次的“发现”中呈现。只有教师的价值点找准确了,绘本教学活动的目标和意义才会体现出来。《小仙女艾丽斯》这一绘本,通过艾丽斯的种种魔法,让孩子们感受到,在幻想世界中来实现自己的“为所欲为”的想法是一件乐此不疲的事情。教师的中心点找准确了,那么,绘本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目标就显而易见了。
(二)把握关键经验,确定发展点
大班语言活动的关键经验是:接触多种题材和形式的优秀故事、童话。乐于欣赏、讲述作品的内容,感受和体会情节的曲折起伏、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变化。
我班幼儿比较喜欢听故事,善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幼儿在倾听习惯、概括总结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因此,要在发展要求与幼儿的现实水平之间寻找教学的切入点,确定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定位。本次活动想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从一系列大胆想像中获得幻想后的快乐,及用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再有,教学活动目标既要体现知识、能力、情感与态度的有机整合,又要在整合中抓住特定活动最精要的核心经验,体现其领域特质。我在目标设计时抓住了语言领域的发展要求,既有说的目标,又有倾听的要求,同时又有情感的培养。最为突出的是挖掘出故事本身的特质。
因此,将本活动目标定位为两方面:一是倾听理解故事,感受主人公(艾丽斯)从一系列大胆想像中所获得的快乐。二是关注画面细节,尝试用连贯、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阅读的快乐。这样目标背后所隐含的价值取向是关注幼儿的当下发展,是以阅读为本质,以儿童为本位的课程。
三、以“支架”为方式,优化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教是支持、引导、协助,而不是包办代替;学是幼儿在教师的支持、引导、协助下逐步建构、内化。在阅读教学中,起初,以教师引导为主,随着幼儿对绘本内容的逐渐理解,逐步提高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参与水平,使其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最终过渡到自己独立阅读。这里,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支架的作用。为了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我有意识运用了以下三种“支架”方法:
1.“引”。即利用巧妙的设问,引发幼儿参与互动,落实核心目标。对于这个夸张、魔幻的故事,教师无论在讲述的节奏、还是关键的设问、要点的把握上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尤其是递进地抛出问题,把幼儿引入教学主题,请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为建构新知做了铺垫。
如在活动的导入中,以问题猜想方式引入,提出悬念,激发幼儿倾听故事的动机和兴趣,即:
——看看封面上的艾丽斯,她是什么样子的?艾丽斯在狂追一只可怜的小青蛙,她是不是要惹出一些麻烦呢?
——“艾丽斯说仙女会用仙女棒做什么?她是怎么变的?(把青蛙变成王子、用魔法把爸爸“变”成马,“让”树叶纷纷飘落,把洗澡水变成草莓果冻吗?)
——艾丽斯是如何用仙女棒把自己“变”没有了的?(她只是用仙女棒把电灯的开关关上了)
——她还有哪些魔法工具?猜猜她会用这些魔法工具施展什么本领呢?(魔毯、魔镜、仙女粉、念咒语)
这类问题是想让幼儿利用原有经验和故事中的信息,给幼儿留有充分想像和参与的空间,让幼儿的猜想和后面的情节产生对比,从而感受情节的变化性和故事的戏剧性,感受倾听故事的乐趣。
以上这些提问,有助于提高幼儿良好的倾听、理解能力,不时地吸引孩子走进故事,体会学习的乐趣,另外通过经验的调动、情感的参与,自然有效地完成了我们的目标。
在故事讲述中,教师以巧妙的示范语言、夸张的表情、适宜的动作,引导幼儿把握故事的结构、线索,强调了语言暗示,加重语气,让幼儿猜想,让孩子尽情地沉浸在自己的魔幻世界中,乐此不疲。
同时,活动过程中的气氛收放自如。讲到热闹处,气氛很活跃,但随着问题的深入,孩子们立即很安静,很投入。在这一动一静,一张一弛中,体现了教师“引”的作用。
2.“助”。即教师借助当时的情景、借助课件,在适当的时候“助”幼儿一臂之力,对幼儿进行点拨,一步步引导孩子思考,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
大家都知道,绘本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那些充满童趣的图画,在活动中教师借助课件,让孩子通过赏读图文,想像画面来感受隐藏在图画背后的东西,这不但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借助绘本阅读,在观察、想像中,让孩子们享受阅读的情趣。
3.“移”。当孩子们对故事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可以对孩子进行情感的迁移,请孩子们分享“我的魔法“(也就是说说自己),使孩子们在有趣的介绍中,更加了解自己和同伴身上以前所没有关注的地方,让孩子们对学习的内容更有兴趣,留下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把故事中的寓意在无形中传递给孩子们。
总之,在绘本阅读活动中使幼儿体验阅读的乐趣,积淀阅读的经验,会使幼儿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