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媒介对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影响与对策
2012-08-15冯德连
冯德连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共生媒介对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影响与对策
冯德连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基于共生能量可以把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分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股权、契约、信任等共生媒介是共生模式的重要影响因子。从共生媒介入手,采取子公司股权结构优化、中间性体制组织发育、诚信文化氛围营造等措施,促进对称性互惠共生的形成。
中小企业;大企业;共生模式;共生媒介
一、共生模式与共生媒介的概念
(一)基于能量分配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
能量分配决定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任何一家企业不愿意做赔本的买卖。互惠共生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常态。共生产生的新能量在两个共生单元之间分配,任何一方都不独占新能量。能量分配以对称性或非对称性分配。非对称性互惠导致不同共生单元的能量积累的差异,导致共生单元的非同步进化。而对称性互惠共生具有对称性的能量分配机制,不同的共生单元获得同等的进化机会,是最有效率的共生模式。可以把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非对称性互惠看作为非均衡状态,把对称性互惠共生看作为均衡状态,非均衡是长期的和常见的,而均衡是暂时的或是不常见的。本文拟基于共生能量、共生媒介的视角探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
(二)共生媒介的概念
共生媒介是共生单元之间进行物质、信息与能量交流的平台与载体,是共生模式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共生媒介有外生与内生两种类型,外生媒介具有不稳定性和偶然性,如外部市场等,内生媒介具有相对可控性和连续性,主要有计划、股权、契约、信任等。共生单元之间通过内在媒介的信息与能量交流的效益要高于通过外生媒介交换的水平。股权、契约、信任等内生媒介对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具重要影响。
二、股权媒介对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影响
共生媒介为股权的典型例子是作为母公司(控股股东)的大企业与作为子公司的中小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子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存在着密切联系,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公司的发展。英美两国公司被认为是股权分散,其治理特征是“内弱外强”,即以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治理作用为主,内部治理机制为辅。而日德两国公司的股权较为集中,其治理特征是“内强外弱”,即以内部治理为主,公司控制权市场为辅。但是,哪种治理模式更为有效尚无定论。然而,多数学者认为,股权集中度应有一个范围。McConnell和Servaes(1990)认为公司价值是公司股权结构的函数[1]。他们的经验性统计结果表示,当内部股东所拥有的股权从0开始增加时,托宾(Tobin)的Q值(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之比)上升,股权比例达达40%-50%之间时,Q值开始下降。孙永祥、黄祖辉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Tobin的Q值进行回归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随着第一大股东占有公司股权比例的增加,Tobin的Q值先是上升,直至该比例达50%左右,Q值开始下降[2]。因为,股权的高度集中将导致大股东独裁,而大股东的独裁经营使得其使用公司资产缺乏有效的监督,以致损害外部小股东的利益。例如,一个上市公司用其在资本市场上募集的资金来给母公司输血,支持其业绩不佳的其它附属子公司。这种输血行为被称为地下利益输送行为(tunneling effect)。此外,上市公司还可以与其相关联的公司进行甜蜜的交易(sweetheart deals),把上市公司的利润进行转移。然而,股东的高度分散使得经营管理层成为强势阶级,导致经理革命,其道德风险的存在也有可能导致股东权益的损害。
三、契约媒介对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影响
长期契约可以促进互惠共生模式的形成。以日本汽车下包制最为典型。根据Sako(1988)对分包企业的调查,68.2%的中小分包企业没有更换其主导企业的客户。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的报告指出,最大的30家供应商中有91.7%与其制造商的商业往来已有30年之久。
日本汽车大企业与零部件企业之间进行的交易,在按特定图纸生产期间内,具有持续性特点,在较多的场合,更换图纸的周期为4年左右。互为竞争的零部件企业的结构在长时间内处于稳定状态。Asanuma(1985)认为在汽车产业的层级供应体制中,供应商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承认图方式 (design approved,DA)供应商,另一个是借用图方式(design supplied,DS)供应商[3]。DA供应商同时为汽车制造大企业所需零部件提供设计和制造服务,是日本供应商的主流方式,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DA零部件大约占到日本汽车制造大企业所需零部件总数的62%。而DS供应商仅仅依照汽车制造大企业提供的图纸为其加工、制造零部件,是美国供应商的主流方式,DA零部件占到美国汽车制造大企业所需零部件总数的82%。作为DA供应商,它的设计开发活动不仅不脱离大企业,而且还深度参与大企业早期的开发活动。Kamash和Liker(1994)调查了日本的主要汽车制造企业在产品开发早期对供应商的管理,发现在产品开发早期,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Nishiguchi(1994)讨论了以稳定的契约关系为基础的企业间问题的解决机制 (inter-firm problem solving mechanism)对日本供应体制的高品质、低成本、动态竞争力的贡献。Sako(1992)指出,零部件交易中的长期交易关系(obligation contractual relation)具有提高X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效果。
长期契约与中间性体制有关。在典型市场经济中,市场制、中间性体制、科层制三种体制组织并存,下包制是典型的中间性体制组织。中间性体制组织是企业与市场相互渗透并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效率较高的企业合作制度[4]。在中间性体制下,共生单元资产专用化水平相对市场制而言上升,产生长期契约。长期契约引发的持续性交易,使得中小企业和大企业都认识到,只有互惠,持续性交易才有可能,并且共生模式围绕着对称性互惠模式上下波动。
四、信任媒介对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影响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信任从最初的关系型信任向计算型信任和制度型信任过渡。关系型信任以企业之间的共同信仰、企业家人际关系、情感为基础。计算型信任以共生单元的一方通过计算对方欺骗或诚信的成本和收益为基础,制度型信任以共生单元之间的契约、规则和制度等为基础[5]。
共生单元之间的信任表现在合作一方对另一方的相信或合作各方之间的彼此相信,它体现在共生单元之间发生的信任性交易行为。相互信任的共生单元之间会增加关系特定型投资。当共生单元信任其合作伙伴时,它会根据对方的意见或建议自觉地调整自身的战略和行为,以满足对方的意愿。同时,相互信任会降低共生单元对控制手段的依赖,并对机会主义行为进行克制。
在不信任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和大企业都本着能量最大化的原则参与博弈,会陷入“囚徒困惑”的境地。但是,重复博弈过程能够增加信任关系。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延续的过程同时也是信任关系不断强化的过程,交易每多进行一个阶段,共生单元间的信任关系就多得到一次强化。从第二阶段开始,每一阶段共生单元间信任关系的强度都会因上一阶段良好的合作经验而得到强化。相应地,共生单元的合作意愿也会随着合作延续次数的增加而递增。共生次数越多合作越默契,继续合作的意愿越强。
设a为信任对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合作的激励系数,a≥0。第一阶段合作时,第二阶段合作激励为(1+a),第三阶段合作激励为(1+a)2,以此类推,第 n 阶段合作激励为(1+a)n-1。合作激励改变了共生单元的合作意愿,而合作意愿最终反映为共生单元选择合作的概率。在信任的合作激励下,共生单元第一阶段选择合作的概率为p,第二阶段选择合作的概率为(1+a)p,第三阶段选择合作的概率为(1+a)2p,依次类推,第 n阶段选择合作的概率为(1+a)n-1p。因此,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合作激励的系数a越大,共生单元选择合作的概率越大。当合作的概率接近1时,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就接近帕累托最优状态,彻底走出了“囚徒困惑”[6],基于信任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会随着信任程度的提高,由偏利共生向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再向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演化。
五、对策建议
(一)优化子公司股权结构
子公司的股权结构决定着一家企业与控股公司的共生关系。多年来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由于政府“一股独大”,经理人大部分由政府指派,主要考察行政级别和政治素质,对专业水平和职业经理重视不够。因此,要加大国有股比例较高的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力度,适当调低国有股比例,让国有股退出一些竞争性行业。
(二)促进中间性体制组织发育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介于市场制与科层制之间的中间性体制的组织,如下包制、企业集团、产业集群、战略联盟、特许经营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中间型体制能够诱发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大企业以外包形式组织中间产品生产,中小企业选择若干个以有实力的大企业为核心的跨国公司、企业集团或产业集群等共生组织,瞄准其价值链上的某个环节,谋求分工经济[7]。
(三)营造诚信的文化氛围
当诚实守信的合作性文化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被普遍接受时,它对共生的维护作用是巨大的。当然,为了控制机会主义行为,共生单元除了依靠信任降低合作风险外,可采取控制措施保障合作关系的延续。控制措施的实施应根据企业间信任关系的程度与类型有所差别。营造诚信的文化氛围需要政府、中介机构、企业的共同参与。政府制定相关法律,加强诚信教育;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引导诚信的行规,开展征信工作,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企业加强自律,建立声誉营销的良性循环。
[1]McConnell J.&Servaes H.Additional Evidence on Equity Ownership and Corporate Valu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0,(27):595-612.
[2]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J].经济研究,1999,(12):23.
[3]Asanuma,B.The organization of parts purchase in the Japanese automotive industry[J].Japanese Economics Studies,1985,(8):32-53.
[4]吴德进.产业集群的组织性质:属性与内涵[J].中国工业经济,2004,(7):14-20.
[5]郑春颖,郭舒.企业间信任机制变迁:一个集群的观点[J].渤海大学学报,2010,(5):121-126.
[6]杨蕙馨,冯文娜.中间性组织网络中企业间信任关系对企业合作的作用研究[J].山东经济,2008,(3):5-10.
[7]钱书法,李辉.企业共生模式演进及其原因分析[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6,(14):47-53.
The Influence of Symbiosis Mediums on Symbiosis Modes of SMEs and Large Enterprises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Feng De-lian
(Tongling University,Tongling Anhui 244000,China)
There are two varieties of symbiosis modes of SMEs and large enterprises based on symbiosis energy,including asymmetry mutualism and symmetry mutualism.The symbiosis mediums (such as stock ownership,contract,trust,etc.)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symbiosis modes.From symbiosis medium angle of view,there are some measures that promote symbiosis modes toward symmetry mutualism,such as optimizing stock ownership structure of subsidiary company,promoting mid-system organization growth,building good faith cultural atmosphere.
SME;Large enterprise;symbiosis mode;Symbiosis medium
F224.32
A
1672-0547(2012)01-0007-03
2012-01-06
冯德连(1962-),男,安徽明光人,铜陵学院教授,安徽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产业经济、中小企业。
2010年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开放环境下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研究》(编号:KJ2010A318)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