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静安区内外资企业商务环境的差别分析及对策

2012-08-15吴和雨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2年10期
关键词:内资静安静安区

吴和雨

(上海市静安区统计局,上海 200003)

近年来,上海市静安区着力推进高端商业商务楼宇建设,提升经济和社会发展能级,吸引了大批跨国公司总部入驻。2011年,静安区百幢重点楼宇税收突破140亿元,对全区总税收的贡献度达六成以上,楼宇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在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中,静安要形成名企高度集聚的国际商务港,还需要加快商务环境升级,创建新的品牌招商优势。

一、静安区商务环境面临的挑战

现代商务环境是个很宽泛的概念,除办公环境外,还包括满足商务发展、商务人员工作生活需求的配套要素及设施,如交通、商务聚集性、休闲娱乐条件等,并日渐涵盖更多内容。目前,静安要继续保持商务环境在全市的先行地位,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挑战:

(一)成熟中心区原有优势逐步弱化

现阶段,上海城市发展重心由内向外扩张、多极化发展趋势凸显,静安作为老牌、成熟中心区的原有优势逐步弱化。沿中环一带区域性的分中心日渐兴起,大型商务项目相继竣工。相对于发展空间近于饱和、土地面积最小的静安而言,周边地区有更多的土地开发资源和配套工程,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二)中央商务区的办公成本全市居首

企业在静安中央商务区的办公成本高企,国内外经济趋紧提高了成本控制的需求。以办公楼租金为例,据DTZ戴德梁行研究部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上海甲级办公楼的平均租金达每天每平方米8.9元,其中静安区为每天每平方米10.11元,居全市各区县之首。伴随CPI的波动上行,“招商”之后,需要更多的“留商”策略以减轻企业成本上浮的压力。

(三)公共设施与公众需求存有一定差距

2011年,静安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均不足1平方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其建设速度有待推进。公共设施作为商务软环境之一,为企业职工提供生活休闲场所及人文关怀,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归属感。而且中心城区生活成本高于郊区的客观实际,驱使企业对本区的公共设施有更高诉求。

二、商务环境问卷调查基本情况及分析

针对上述挑战与问题,现对区内九大行业、14个门类的174家企业展开商务环境抽样调查,探索内外资企业对商务环境的差别需求,从而更好地为其服务。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企业落户静安的关键因素,包括区域形象、交通便利、政府服务、生活便利、财税政策、楼宇租金、劳动力成本等七项指标;二是企业对静安经营环境的感受,即企业满意度,包含楼宇环境、交通条件、市容环境、政府服务、产业政策、生活便利等六项指标。两组指标相互对应,受调查企业对其进行主次、优劣排序,从而反映企业对商务环境的关注重点与满意情况。

调查显示,静安地处市中心的地理优势明显,区域形象、交通便利是企业落户静安的首要原因;而由于本区现代服务业占九成以上,第三产业中单个企业的从业人员相对较少,企业选址时对劳动成本因素的关注度大都较低。满意度方面,本区的楼宇环境、交通条件获得一致认可,而产业政策、生活便利方面还需优化提升。具体而言,内外资企业的调查结果差别如下:

(一)外资较内资企业更注重将区域形象作为落户静安的首选要素,但两者对其满意度均有待提高

从企业选址的关键要素看,把区域形象放在第一、二位的企业占总量的55.2%,其中67.3%的外资企业把区域形象作为落户静安的最主要因素,超出全部调查企业样本12.1个百分点,而内资企业只有49.6%。相对内资企业来说,外资尤其是国际知名品牌、总部公司,如摩根士丹利、古驰、爱马仕,更注重本区与自身品牌地位相符的高端区域形象。

对应“区域形象”这一选址因素的企业满意度指标,是“楼宇环境”与“市容环境”:楼宇环境方面,企业普遍比较满意,52.3%的企业对楼宇环境的满意度位列一、二位,其中外资企业为54.6%,内资企业为51.3%,可见本区楼宇建设成效显著。而且从内外资企业两者差距不大的结果表明,本区的楼宇环境已向国际水准看齐,获得一致认可。市容环境方面,半数以上企业将其列于第三位之后。市容环境评价不高,主要因本区地域面积小,集约化发展进程中部分区域的环境治理未及时衔接,整修、拆迁带来的工程渣土、噪音及光污染较郊区相对集中。

(二)生活便利是企业最不满意的因素,外资比内资企业对生活便利的要求更高

梅龙镇、中信泰富、恒隆、久光、金鹰等五大商厦代表的高档消费区在静安区发展良好,但区内大型超市、书店、餐饮连锁店、菜市场、健身馆等生活消费场所则相对较少、覆盖面小。

数据显示,32.2%的企业对生活便利情况最不满意,其中外资企业为43.6%,超内资企业16.7个百分点,说明外资企业对生活便利的要求远远高于内资企业。

除电子数码、保健品、居家用品等消费场所较少外,外企职员普遍反映洗衣店、商务礼品店、高科技产品维修店等中高档服务便利店也不够充足。主要是因为静安区“南改北建”,造成生活居住区、办公区相对零散,周边的生活便利服务及消费场所发展滞后。本区的日常生活用品消费场所和便民服务建设,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三)内外资企业对产业政策的满意度差别明显,内资较外资企业对财税政策更为侧重

从企业满意度情况看,外资企业把产业政策列于第四位、第五位的占49.1%,比内资企业高7.9个百分点。其中,商贸流通业、专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业的外资企业对产业政策的满意度更高,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对投资管理、咨询、法律服务等领域的政策支持。现阶段,在静安区的五大支柱产业中,商贸流通业、专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业都处于高增长期。上述调查结果,非常符合本区目前的产业发展情况。

企业选址因素中,与“产业政策”相对应的是“财税政策”,把财税政策作为首选要素的内资企业比外资企业高出2.9个百分点,说明内资企业对财税扶持政策更为敏感。政府前期往往侧重宣传吸引外资的政策规章,对内资企业有所忽略。结合国家政策法规,为内资企业营造全方位的投资环境,将迅速提高内资企业满意度。

三、优化静安商务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在政策制定上,做好内资与外资企业的统筹

分行业、分阶段,为内外资企业提供不同的政策支持,优化产业结构。比如,商贸流通业、专业服务业方面,主要以外资企业为先。坚决贯彻本区高端商贸市场的目标定位,以专业外资服务拉升商务服务水准,将高端商贸与资深服务完美结合,进而加速其他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业方面,重点加大对内资企业,包括上海广播电视台等大型传媒企业以及创意园区的关注,以内资企业代表的本土文化为根基开发文化产品,便于获得周边市场的快速认可。加强内外资企业统筹,增强产业间的融合度与均衡性,有助于减少国外经济的不利影响,夯实经济基础,形成健康、稳定的商务氛围。

(二)在资源权衡上,做好商务载体与配套设施的取舍

截至2011年,静安商业商务楼宇总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占全区面积的57%以上。商业商务楼宇的高速增长,带来体量发展水平与配套设施建设的不对称,个体发展水平与整体能级要求的不对称。只有合理规划土地、资金等资源使用的优先权,做到商业商圈联动开发,保证量与质齐头并进,才能逐步兑现上述两个平衡。本区可通过建立复合型城市功能轴来盘活区域设施,以“梅泰恒久金”等商厦楼宇为中心,在周边支马路开拓商务配套空间,由点到面强化楼宇功能的多元化。

(三)在生活服务上,做好日常需求与高品质的分流

从目前情况看,本区世界顶级品牌入驻的高端商厦、商场较为充裕,而社区周边卖场等日常生活设施因城区大规模更新改建、拆迁等原因,普遍布局散、数量少、规模小。政府应以社区为衍射点,完善社区周边生活公共设施的布局和建设;以社区商业网点、社区购物中心、标准化菜场等项目为主体,建立“家政、保洁、维修”等一条龙服务机制,为居民打造“便捷生活服务圈”。此外,为满足国际丽都、中凯城市之光等高档居住区外籍人员的差别需求,可将相关服务外包给高端物业管理公司,或者与周边区域合作,发展社区商业配送的服务业态。

(四)在销售渠道上,做好电子商务与实体营运的结合

通过网络平台打破静安空间有限的短板,是现代科技带来的发展契机,也是未来几年静安多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相对于浦东新区的1号店、嘉定区的京东商城,静安在电子商务领域基本上是空白。本区应加速打造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引导企业加大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集成制造、物流、销售、售后服务的一体化,开发虚实结合的商贸营运新模式。建立电子商务成熟产业链的作用,一是充分发挥高端品牌集聚效应,发展奢侈品电子商务;二是开辟企业间产业高端环节的联网合作,拓展高附件值的专业服务业务。

综上所述,面对增速放缓的经济形势,依据上海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指导方针,静安区需要积极构筑自身发展优势,形成驾驭市场的标志性竞争力。在坚持“高、精”路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CBD枢纽建设,利用楼宇经济的整体地域优势,加强专业服务层级与特色商贸体系的构建及优化,将静安打造成商务环境复合高能、内外资企业合作共进的国际城区。

猜你喜欢

内资静安静安区
上海市静安区启慧学校:少先队教研常态化
上海市节能协会与静安区发改委联合举办节能宣讲进社区活动
深海漫过赤地雪
曹静安
台资或变“特殊内资”引解读
漫画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electroacupuncture at four sacral points for overactive bladder syndrome
内外资对中国碳排放影响的比较
FDI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关系揭示
静安区实现中心城区首个“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