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针灸治疗
2012-08-15王玉香
王玉香
(加拿大中医妇科研究院)
妇女由中年过渡到老年,随着卵巢功能逐渐丧失,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心血管循环系统,导致心、脑、血管、神经功能紊乱,脏器组织功能衰退,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医学干预旨在顺应卵巢功能丧失的客观存在,协助身心建立新的平衡,预防老年病,减缓身心衰退速度。针灸调理可以减轻及缓解各种围绝经期症状,采用新的针灸选穴及手法疗效显著,建议广泛采用。
围绝经期综合征常见的临床表现如下:
1)月经紊乱,甚至崩漏,终至闭经。
2)心脑血管症状如潮热、汗出、心悸、眩晕、胸闷、失眠。易患高血压,冠心病,静脉血栓形成。
3)精神、神经症状如抑郁,焦虑,人格行为异常,记忆力减退。易患心理疾病。
4)泌尿生殖系萎缩,性欲减退或丧失,易患泌尿道刺激症,外阴阴道炎症。
5)全身皮肤光泽弹性减少,面部皱纹增多,肌肉骨骼韧带松软无力,易患老年性关节炎。
治疗原则:调和阴阳表里上下。
1)取任督脉穴和面部穴为主,辅以因症取穴。
2)腰以上穴针刺治疗,腰以下穴以灸或针灸并用为主。
3)面部及上肢穴位宜浅刺,腰腹及下肢穴宜深刺。
主穴:大椎、身柱、命门、肾俞、腰奇、腰俞、百会、上星、印堂、承浆、廉泉、迎香、大迎、地仓、攒竹、头维、列缺、照海。
因症加减穴:月经失调,加关元,三阴交,隐白。烘热汗出:加复溜。失眠,加神门,四神聪。易怒,加太冲。
病案介绍:患者女,52岁,初诊于2008年10月29日。
初诊主诉,月经开始紊乱3月余,上次月经周期提前10 d,现月经过期半月未至,伴烘热,腰冷喜暖,乳房胀痛,焦虑不安致其开车及去大商场购物有困难,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其工作效率(从事语言翻译工作)。
舌淡暗,脉关尺沉细无力,左寸脉滑硬。有甲状腺功能低下病史,服天然甲状腺素得以控制。诊断:1)更年期综合征。2)肾阴阳两虚,冲任虚损,伴肝郁气滞。治以二仙汤合逍遥散加减。
服中药近5个月,病情时好时差,在此期间,有泌尿道感染及上呼吸道感染,有时头痛明显,予以随证治疗。至2009年5月诸症加重,头痛或头晕,自觉体内颤动,下肢及躯干与大脑脱节,月经周期先后不定,经前乳房及小腹胀痛明显,严重疲劳,惊恐不安,每天向诊所打电话描述病情。化验检查,甲状腺功能进一步降低。开始配合针灸治疗,针以主穴,并配以因症加减穴,每周两次。在6月底7月初,因病情严重致无力开车与工作,改为每日1次连续10 d。后继以每周两次治疗。症状逐渐改善。2010年1月始恢复开车。目前患者月经闭4月余,有轻度烘热汗出,焦虑等症,仍在坚持针灸每周1次,并服中药控制绝经期症状,预防绝经后所致的老年病。总结症状改善于针灸治疗疗效,有以下规律。
1)针大椎同时灸命门、腰阳关、肾俞,对下肢无力,疲劳,神弱作用显著,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在治疗后即刻有改善,体力精神增加。
2)头痛头晕主穴是上星、攒竹,配太冲,当头痛发作时,可使头痛即刻消失,并预防头痛复发。
3)任督穴同用贯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使患者焦虑为主的一系列症状最终得到控制。
围绝经期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期及绝经后期。
传统针灸治疗选穴多选背部膀胱经腧穴及腹部下肢穴。如肾俞、关元、中极、三阴交等穴。在临床中,笔者感觉效果欠佳,近几年努力探寻更有效的选穴及手法。
《内经》描述性功能由盛转衰的过程是始于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坠,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由此可见,围绝经期综合征始发于面部阳明经气血衰少,继而任脉虚。笔者在治疗中,选用承浆,因承浆是任脉与足阳明胃经在面部的交会穴,有调理任脉与足阳明胃经两经气血的作用。并选用手足阳明经在面部的迎香、地仓、大迎、颊车、下关等穴,可以起到补益阳明经气血,充养大脑的作用,故可延缓年龄衰老,并调治以神经中枢功能失调为主要病因的头晕,头痛,情志改变等一系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中医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机是妇女在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冲任二脉虚衰,天癸渐竭,而致绝经,由于机体难于适应这种生理变化,使阴阳二气不平衡,脏府气血不相协调,临床表现阴阳偏盛偏衰,上盛下虚,上热下寒等病理变化。由于任脉总司一身之阴,督脉总领一身之阳。任督脉合用,可以通调阴阳。在治疗手法上,头部及上半身穴为阳,要以针为主,并且要浅刺,腰腹及下肢为阴,要用灸法或针灸并用,宜深刺。最终达到调和阴阳,泻上补下,清上温下的目地,使阴阳达到新的平衡,身体恢复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