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演教学应加强理论渗透

2012-08-15刘树春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感受力人物形象舞台

刘树春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话剧影视系,山西 太原 030001)

表演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它以人为中心对社会生活做出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识、个别性与概括性相统一的反映;把创造性地再现生活与表现情感结合起来,并用语言、音调、色彩、线条等物质手段将形象物化与外现,成为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表演创作不同于其他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三位一体”,表演者既是演员既是创作者,又是创作工具和材料,还是最终作品的体现者。表演艺术的表现工具是“人”,这就需要我们戏剧演员有过硬的基本功(1.形体、台词、声乐、表演;2.一套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3.正确的思维模式和符合时代气息的创作观念)和丰富的生活内涵以及深厚的艺术修养。那么,要想具备这些知识,除去我们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之外,还必须进行科学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才能使我们在艺术实践中增强对作品的理解,深入浅出地挖掘作品的内涵,从而塑造出闪耀时代光辉的艺术形象来。

凡是踏入艺术院校门坎的学生,无论是表演、美术、音乐、舞蹈等专业门类,都要无一例外地进行艰苦的专业技能训练,而最后检验学生专业技能的标准尺度是什么呢?我想不外乎这么几条:1.是否准确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2.是否准确地体现了该作品的风格和形象;3.是否很熟练地完成了表现作品时所要求的技术指标;4.是否很好地塑造出了独特鲜明的人物形象。大概有以上几条便可大致地阐明表现艺术作品时的基本尺度。当然,艺术无止境。我们在衡量一个人的艺术水准、专业水平时,需要有一个量化的尺度,给它做出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

大家想,我们在欣赏一场高水平音乐会的时候,当听到音乐家演奏着优美动听的乐曲时,真似那潺潺流水,悦耳动听、沁人心脾;观看精美的歌舞戏曲晚会时,听到演员那娓娓动听的声腔演唱,如泣如诉、如痴如醉;看到那雄浑有力、柔中带刚、动静相宜、婀娜多姿的舞蹈动作时,使人陶醉令人激动。那么,这种“弹其琴如临其境,闻其声如观其景、赏其舞如见其人”的艺术境界正是我们每一位艺术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这样的艺术造诣没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是不可能达到的。

我省十多所艺术专业学校似乎对理论课重视不够,特别是中等学历层次的艺术学校,其理论课教学基本没有体现在正常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中,日常教学主要以学生的基本功训练为主,而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状况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所谓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尖子人才,也只能是技能上的突破,真正从理论上、美学的角度上经得住推敲的优秀人才数量极少。虽然我省近几年推出了一大批优秀剧目,通过优秀节目的排练演出,也推出了一些新人,但演员的自身素质和艺术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照现在培养人才的专业学校的现状来看,如果不在教学上进行大动作的改革,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大力度灌输理论知识,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过几年人才匮乏的断层状况会愈加明显,这不能不向我们每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敲起警钟,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课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在日常的教学或演出观摩中,我时时听到学生们发出这样的赞叹声:看人家唱得多好!声音多么好听!看人家的舞跳得多美!琴弹得多流畅,手法真妙!看人家表演得多象,说哭就哭,说笑就笑!我想这些赞誉之词都为之不过。但是,难道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只有这些就足够了吗?我们大家一定会说不够的。因为艺无止境!我们的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也会指点出许多不足之处,可能他们说得都很对,而且非常有道理,指出的问题也在点子上,我认为这就是成绩,是进步的开端,应该受到表扬与肯定,但反过来说,我们教师的责任不光是要教给学生们辨别基础功力深浅的能力,而是在学生自身鉴赏能力的基础上从一定层次的理论角度去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评判、鉴别,从美学的角度上,理性地思考一些问题,只有这样才是提高学生自身理论水平和艺术欣赏能力的必由之路。有句俗话叫做“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个“门道”就大有文章可讲。艺术创作有不同的创作方法、流派和风格,它们决定着一件作品的基调,表演者的创作方法、艺术修养与个性及表演技巧,也各不相同,甚至连舞台美术各个部门也都各呈异彩,每个方面都有很多学问和研究,这就是所谓“门道”。若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懂得这些“门道”,那同学们的欣赏水平自然就高,同时也会在高水准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激发出自身极大的艺术潜能。

作家、艺术家的心理因素、心理特征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多层次、多侧面、多动力的有机整体,其心理特征包括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诸方面,对艺术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的学生在专业课上非常吃苦,功夫练得也很到家,但是他表现的作品怎么也感染不了观众,观众只是在欣赏他的技巧而已,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与他在艺术实践中没有以丰富的生活为依据不无关系,没有建立起正确的艺术信念,作品中体现不出多姿多彩的生活内涵,缺少一个艺术工作者应有的想象力、理解力、感受力和形象感等方面的素质,那么他表现出来的作品能不空洞吗?

下面我以表演课上对学生创造人物,体现作品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做一番简要的说明。我们知道演员拿到剧本后的第一个任务是通过剧本从中感受剧作者的创作意图,分析自己所饰演的角色在整个戏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在理解自己角色任务的前提下,才能根据剧本的提示和规定情景开始艰苦的有目的的人物创造。这一过程准备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角色在舞台上的成败。那么我们教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从依赖性的单纯模仿逐渐走向自觉性地创造角色心理行动和形体行动呢?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来加以解决。首先,要让学生通过表演元素的训练,掌握表演技巧和寻找正确的舞台自我感觉及分析创造人物的方法,并且要熟悉舞台和理解音乐与舞台画面,懂得把握人物的心理节奏。学生有了这个能力以后便可根据自身的修养和生活经历来施展自己的才华,使之从被动模仿和简单创造上升到以理论作指导能动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的高级阶段。下面我以几个条目分别说明。

一、极大地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艺术家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能力。想象是演员进行形象创造的重要前提。演员在舞台上的一切行动都是凭借想象来完成的。面对舞台上虚构的一切(舞美造型)而相信这就是豪华宫殿——这里就是高山之巅——凭借天幕上景象的不断变化,演员会想象出一会儿在晴朗的天空下,一会儿又涉足在荒郊野岭之中;面对舞台音效里传出来呼啸的北风,天桥上飘洒下的点点“雪花”,演员就要凭借想象相信自己身处在满天飞雪、寒风刺骨的严冬季节。如我们看到伟大诗人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时,借助我们的想象力,眼前就会出现一幅气势宏伟的壮景:从直插云霄的高山之巅奔流直下的瀑布,似那九天之上的银河倾落而下。这副壮美的图景及其虚构的一切景物都是靠演员的想象力来完成的,演员只有这样才能在舞台上产生真实的舞台行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启发帮助学生分析规定情境、分析角色,寻找剧本中无法提示的人物形象、事件和具体行动,用想象的力量去补充、完善剧本的不足,把虚构的东西变成假定的东西,“以假当真、假戏真做”,注重观察生活,多读文艺作品,加强生活、文学修养,不断从直接和间接的生活里来充实记忆仓库,丰富想象的源泉,创造出有感染力的舞台形象。

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

理解力是对客观对象本质的了解、分析、领略的能力。一个演员理解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对剧本和人物的把握上。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加以揭示的。因此,学生分析剧本,理解主题时不应该是理性的、概念的,而必须是形象地、感性地深入人物、事件、冲突、规定情境中去开掘,特别是底蕴深厚的剧作,更需要调动学生的理解力以及全部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去进行挖掘,理解得越透彻,才能对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的思想情感有着深刻的体验,才能使人物形象体现得鲜明有深度、生动感人,否则,人物形象会显得单薄,思想脉胳不清,甚至还会导致人物形象的歪曲。所以,正确地指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图,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时代对人物性格发展的制约,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物个性,使学生塑造出的每一个角色都有血有肉,羽翼丰满、光彩照人,而不是简单地图解题目,以致违背生活逻辑,不合情理,使人看后对人物没有一个整体上的感受,人物性格不鲜明,模棱两可,这就是没有很好地理解剧本、分析人物的主要原因。所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正确的分析力是表演理论课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三、培养学生强烈的感受力

人由于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和激发在心里产生相应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称之为感受力。对于一个演员来说由于表演专业的特殊要求,需要他在想象的引导下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及人物之间关系,对剧本所提供的背景、环境、事件、情节等虚构的一切、都必须产生真切的感受,只有这样演员才能获得表演上的真实,观众才会相信其舞台行为的真实性,这就是感受力的作用。我们的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强烈的感受力,做为艺术专业的学生,由于其专业性质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在感受力方面比平常人要强烈,要敏锐,平常人感受不到的他感受到了,平常人感受到的,他感受到的程度应该更强烈些、更深刻些,使他们在有意识表演的情况下,能做到感情真挚、真切自然,而且还能使这种感受不断地重复,努力保持他的新鲜感,并在不断艺术实践中努力加深和巩固这种感受,让舞台行为基本上做到自然真实可信,在表演过程中能产生真挚饱满的情感和比较准确的舞台态度,那我们的教学目的基本上就算达到了。所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是艺术院校表演课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四、培养学生塑造鲜明艺术形象的表现力

在实际生活中,人的精神风貌、性格都有其个性特征,而演戏就是演人,演员要通过自己的表演在舞台上塑造活生生的具有独特性格的人物形象,要做到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最忌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当然,一个演员能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能够创造出各自不同的性格上差异的形象,这是由自身丰富的生活修养、文学修养以及娴熟的表演技巧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要教给学生捕捉形象的基本能力,鼓励他们到生活中去观察捕捉不同人物的特殊形象,达到“逼真逼肖,方能造妙”的艺术高度,在理论上要教育学生“形要传神,神类形传”的创作原则,即要讲精确的外形,又要以正确的神态来加以充实和统帅,两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缺一不可。正如川剧前辈张德成先生所总结的“饰其衣冠,假其口吻,传其神情,肖其肌肤,仍其气质,神乎其技”,这段话全面地概括了塑造人物形象的精髓所在。同时也提醒我们教师在帮助学生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不光要注重外形的表现,更应强调内在神情的刻画,两者同时兼顾不可偏废,否则,有损人物形象的塑造,应慎重对待,使其达到“神形兼备、个性鲜明”的塑造人物形象的完美境界。

以上观点是我多年的实践演出和实际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和发现的一些问题,做为一家之言与诸位同仁商榷,其目的只在为促进我省艺术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和提高。

猜你喜欢

感受力人物形象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浅析演员必不可少的创作素质——感受力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桑塔格的“新感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