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借鉴

2012-08-15白淑珍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义理儒家生命

白淑珍

(太原大学社科部,山西 太原 030032)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通过有效的思想教化使全体国民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皆符合国家发展方向的一种国民教育。它对统一国民思想、凝聚国民意志、升华国民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大学生群体作为国民中最占文化优势和年龄优势的特殊群体,作为未来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主体人群,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对整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将之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纳入高等教育课程序列。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实施以来,在各高校的高度重视下,施教者通过辛勤耕耘,使这门公共课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方向、提升大学生政治意识高度,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这门课的扎实开展,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执政理念、法制法规等在高校的推行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载体作用。因此,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以来的成绩一再表示肯定,并在新形势下对之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但是,毋庸讳言,近年来,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普遍陷入一种严重的困境之中。尤其是今年“香港国民教育”引发热议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过时论”,政治教育“下岗论”一时甚嚣尘上。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一个党和国家思想教育战略的普通执行者,笔者对此深感忧虑,在这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前景的担忧中,笔者对这一行业陷入困境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反思,并在反思基础上结合儒家生命观教育对之进行了重新设计,进而提出了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途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其成因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遭遇的困境,鲜明地体现为被教育者即大学生对这种教育的消极态度和逆反情绪。而施教者在被教育者情绪的感染下,其施教态度也日益怠惰,乃至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1.大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公共必修课态度消极。上课时迟到现象严重,听课过程中心不在焉、神游八极者比比皆是。甚至一些品学皆优的学生,在听课时也失去了学习专业课的那种聚精会神、积极向上之气。这让笔者不由得甚为惊讶,为何同是大学课程,学生会有如此不同的反应呢?笔者为此私下与多名学生就此展开交流,但多数学生“王顾左右而言他”,并不愿将对这门课程的真正看法告诉教师。这让笔者意识到,在大学生心目中,思想政治教育课以及政治教师,可能已经沦为一个“不愿接近但又远离不得的怪物”。他们对此只能敬而远之,并远远地对这门课和讲这门课的教师表示轻微的不屑与反感。

2.与学生的这种消极听课情绪相应,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任课教师,逐渐消泯了职业荣誉感和起码的职业操守。这其中又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以粗暴简单的行政惩罚应对学生的逆反情绪,动则以期末挂科相威胁!此举毫不意外地换来了学生逆反之外的仇恨心理。而另一种倾向是放之任之,上课时任你魂游天外,我自在三尺讲台上和尚念经。期末考时提前划定范围、通报答案,以求集体过关、皆大欢喜。这种自甘低贱之举虽然降低了学生对课程的逆反之心,但从反面刺激了其对这门课的藐视之心。

针对这两种倾向,笔者认为,与其苟且度日,不如积极反思。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时代、学生以及这种教育本身都有莫大的关系。简言之,是开放的时代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放到了一个检验其战斗力的风口浪尖上,是学生积极进步和对高度敏感的思想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逼到了一个检验其亲和力的悬崖上,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冷硬与粗暴,又使其在新的时代面前显得水土不服。

1.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的思想意识已经迎来一个多元碰撞的时代,对每一种植入大脑的意识观念,国民都不再像建国改革开放前那样被动地进行全盘接收,而是要运用大脑中新的观念、新的文化,对之进行思辨与反驳,任何一种经不起思辨和证伪的观念,都很难再引发国民的认同感。在这种形势面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须以其自身的魅力和含金量来吸引受教育者,教师施教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接受学生检验的过程。遭遇质疑和反驳是很正常的,但如果这种质疑和反驳得不到圆满的解答,甚或遭遇了粗暴压制,那么这门课必然会被学生私自打入冷宫。

2.中国大学生从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那一刻起,便是肩扛天下兴亡之任、胸怀民族振兴之志的优秀群体,他们有着积极进取的意识、宽广远大的视野和高度敏感的文化兴趣,他们对各种思想文化潮流,都有品之而后快的巨大热情。所以,他们的大脑,总是最先被各种新的思潮、新的文化、新的娱乐所占据,他们所能够给予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本就不多,而如果这种思想教育,与之固有的精神理念相悖,且经不起推敲,那势必会引起普遍的反感与藐视。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有其本身的致命缺陷。它既不是纯粹的政治学,也不是丰厚的的历史学,更不是富有终极关怀意义的人文课程,但让人尴尬的是,它既有一点政治学,也有一点历史学,还有一些粗浅的社会学概念,时而还有些许人文关怀。要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失之纯粹而陷于暧昧,很难构建出其清晰的课程范围与施教体系。而因循多年的照本宣科式讲授、与当前现实已很难相互映照的课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难以担当起塑造当前大学生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重任。

在这种情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存在意义受到严重质疑便在情理之中了。对这种质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应该通过自我反思,自证行业存在的意义,并给出开拓行业新前景的现实途径。

二、以儒家生命观思想培养贯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想

笔者从儒家“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大义理中窥见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缕曙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儒家生命观培养贯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构想。

(一)儒家生命观培养

生命问题是人类最古老的问题之一,生命观念构成了人类意识的核心。如何对待自己宝贵的生命,如何通过积极的后天培养丰富并成就自己的生命,如何使个体生命在与外部世界的和谐互动中达致圆满,这一直是中华文化先贤们思考并力图回答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是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体制下的每个生命个体都孜孜以求的问题。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率先提出了以“养生”“厚生”“益生”为核心的生命观,并十分重视对生命物质性的养护。而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家在重视生命物质性意义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在社会伦理体系中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生命观。这种生命观,首先强调社会伦理体系对生命的约束,进而强调个体生命通过接受思想教化,使自我生命的发展方向与社会整体的大方向保持一致,并在这种一致状态中追寻并实现个体的意义。要言之,儒家的生命观,是一种让社会整体和生命个体都感到满意的生命观,其生命观教育,是一种社会个体乐于积极主动接受的思想教育。

儒家文化所培养的“士”阶层,皆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精英,其胸怀、胆识、才学以及积极投身并建设社会的激情与勇气,都对当代大学生的成才有重要启发意义。而儒家对“士”阶层的培养,正是抓住“生命”这个核心,通过有效的思想教化,使其“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教育理念中,“诚心,正意,修身”是自觉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这种教育的成果体现。而从整个社会的价值系统来看,儒家推行的思想教育,不但符合历代统治阶层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大多数群体的价值诉求。正因为如此,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个体才自觉接受了儒家思想教育,并在其中寻找意义。而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千年兴盛,就是因为其对维护政统和社会道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而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儒家生命观教育推行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二)十大义理是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所谓“义理”,原意是指儒家经义的学问和道理,也指合于一定伦理道德的思想行为准则。宋代以来,经过程朱阐发,儒家学说又被称为“义理之学”。而所谓儒家十大义理,是指“仁、义、”。从儒家经典的本源来看,“仁”与“义”乃十大义理的核心。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并明确指出“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孟子提出了“义”的概念,后人将之阐发为“公平正义”。汉代刘熙在《释名·释言语》中说:“义者,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礼记》在论述“仁”“义”的关系时说:“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这已明确指出仁是义的根本,内在的仁外显为义,而韩愈则将“仁”解释为“博爱”,“义”解释为“合宜”。他在《原道》中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以仁义为核心,儒家诸贤又生发出“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其中,“礼”是指“恭敬”(“礼者,自卑而尊人。”)“智”是指“学习”“认知”“智慧”,引申为实践中获取的真理及其行为。(“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信”指“真实”“真诚”“诚信”。孔子曰:“民无信不立。”孟子曰:“朋友有信。”“忠”指“尽心尽力”“忠贞不贰”“坚守正道”。《忠经》曰:“忠者。中也,至公无私。”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忠,敬也,尽心曰忠。”《左传》说:“临患不忘国,忠也。”“孝”指“孝顺”“尊敬”“赡养父母”。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又曰:“君子之孝,忠爱以敬。”“廉”指朴素精神于节俭精神。“毅”指远大的志向,引申为自主精神、独立意识、个人尊严、自我实现、奋斗精神、探索精神等。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和”指“宽恕包容”“中庸之道”,可引申为和谐之道。《周易》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若联系当前形势,要而言之,“仁”指仁爱之心;“义”指公平正义;“礼”指遵纪守法,谦逊有礼;“智”指积极向学,储学富才;“信”指诚实守信;“忠”指忠诚待人,“孝”指孝顺尊敬;“廉”指清正廉洁;“毅”指执著坚毅;“和”指宽容和谐。这十大义理看似浅显,实则渊深,其中“仁、义、礼、智、信”前五条着重强调生命个体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也就是说,一个接受儒家正统思想教育的“士”,是一个有仁心、有正气,有智慧,讲礼节,讲诚信的人。而“忠、孝、廉、毅、和”后五条则着重强调生命个体在社会中所承担的政治责任和国民义务。也就是说,一个接受了儒家思想教育的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要有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政治信仰,要有卫国卫民、勇敢献身的政治理念,要有清正廉洁、为民谋福的政治操守,要有执著坚毅、上下求索的政治追求,要有宽容大度、实现和谐的政治愿景。

以儒家十大义理为核心而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千百年来濡染着中国历代精英的精神世界,使其自强不息,使其心怀天下,使其以苍生为念,使其先公而后私。可以说,十大义理基础上的儒家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了历史向前的车轮,促进了人类向前的步伐。从客观的意义上讲,它是成功的、有效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同时也是超越于时代的、可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而正因了儒家义理可与时俱进的特性,我们才拥有了借儒家生命观教育推行贯彻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

三、将儒家生命观教育贯彻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可能性

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完全可以联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要求,对儒家十大义理基础上的生命观进行重新阐释和丰富,并将之贯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过程中。

(一)联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对儒家十大义理的再阐释

1.仁,可阐释为仁爱之心,具体表现为爱党、爱国、爱民。大学生作为时代的骄子,应有“万物一体之仁”,应将热爱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来加以贯彻。

2.义,可阐释为公平正义,具体表现为对国家民族讲大义,对集体团队讲公义,对社会他人讲公平正义。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要时刻牢记公平正义的思想政治信念,以身作则,与一切不公平、非正义的恶人恶事做积极斗争。

3.礼,可阐释为遵纪守法,谦逊有礼,具体表现为遵守党纪国法,尊重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秩序。大学生作为知书达理的知识群体,理应带头讲究礼仪,带头知法守法,维护社会安定。

4.智,可阐释为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学习,完善自我知识体系,成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学养的人才。所以,一定要天天向上,积学成才,报效祖国。

5.信,可阐释为诚信。在当前社会诚信意识淡薄的形势下,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神脊梁,要以诚信之身重新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6.忠,可阐释为忠于信仰。大学生要有精神信仰,要敢于忠于自己的信仰。而共产主义信仰是我们理应高举的忠诚之旗,越是在当前娱乐至死的氛围中,越是要高举信仰的大旗传播正能量。

7.孝,可阐释为孝敬。大学生要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鳏寡孤独,以身作则,在社会上兴起敬老爱老之风。

8.廉,可阐释为廉洁。对一个国家民族而言,贪腐之下无正义,廉洁方可有前途。大学生作为民族栋梁,将来必定要在各行各业成为领袖人才,而清正廉洁之风、光明正大之气要早早养成,时时恪守。只有以身作则,方可扭转社会风气,重振朗朗乾坤。

9.毅,可阐释为坚毅。能执著方有大作为,不坚毅则无以铸伟业。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大学生,必须有坚毅之心、执著之意。如此方可不负重托,成就事业。

10.和,可阐释为和谐。和谐是生命个体和社会的融合,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方向。大学生应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分子,以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大同贡献力量。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前景

笔者认为,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儒家生命观教育,借儒家十大义理宣讲贯彻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必将使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一个新气象。简单来说,这样以尊重并培育个体生命为课程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与学生无关的庞然大物,不再冰冷生硬,它是紧贴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是有着人性温暖的,是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实际要求的。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不再是学生的被动学习,而是在教师的主导的,师生共同学习儒家经典文化、共同研讨思想政治动态的主动学习。甚至可以说,这样的学习,已不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个体思想在一个富有亲和力的场域中的自由生长。这便是笔者对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前景的展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丰富、不断生成的活课题。它需要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在教学实践中投诸智慧、付诸心血,以此滋养出一个鲜活而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场域,并使作为民族未来栋梁的大学生群体在此场域中陶冶情操、澡雪精神,早日成长为祖国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陈杰思.中华十大义理[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3]孟繁华.九十年代文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义理儒家生命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公共理性与整全义理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王船山《周易内传发例》义理演析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贾樟柯电影的义理、伦理和地理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大足石刻《牧牛图》艺术的美与宗教义理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