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宽容教育的路径探析

2012-08-15丁静静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美德市场经济个体

刘 浩,丁静静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及其所蕴含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对青少年思想观念的生成与塑造产生重要影响。竞争的加剧、利益的分化,使青少年尚未成熟与稳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遭遇猛烈的冲击与挑衅。因而,需要对青少年进行宽容教育,使其以宽广的胸怀、开阔的视野、端正的价值观念应对竞争与挑战,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不断成熟与完善。笔者试图从社会文化氛围、社会制度建设、个体道德修养等层面对青少年宽容教育的路径选择提出一些设想。

一、营造社会主义宽容的文化氛围

宽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在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形成,是社会历史不断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宽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时代背景将赋予宽容内涵以新的诠释。今天,我们着力培育的宽容精神应当是与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的精神品质,应当是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内在竞争机制相匹配的时代精神。因而,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主义文化氛围是培育当代宽容观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第一,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对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其性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价值观的取向。所谓社会主义文化环境,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保护下所蕴生的文化氛围及相关影响。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环境是社会主义文化及其价值观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意欲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环境,必须时刻谨记我国的国情及国家性质,坚持自由、平等的文化体制。近年来,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思想文化也面临转型的境遇,在这种环境下,一些文化霸权主义者仍然牢牢地握住自己过去的辉煌与成就,对不合成规、不合己规的思想观念及言行进行极力的批判与镇压,意图将那些新思想扼杀在摇篮中,以避免影响其独霸性的话语权威。文化霸权思想的影响不断蔓延,本来应当自由、平等的学术领域,近年来也有部分“学霸”不断涌现,他们对“异端”的学术思想、学术理念进行封杀,对于一些学术新人进行无情的打击与排斥,丧失了学者应有的品质与风度,给整体的文化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体系的构建。因而,坚持自由、平等的文化体制原则,培育宽容的文化氛围,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顺利构建的前提性条件,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

第二,发挥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所谓社会舆论,是指一定社会群体通过思想或观点的某种总和而表现出来的对某一社会现象、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所持的态度。”[1]它具体表现为众人的议论,即众人对某一社会现象、个人思想和行为的赞扬和谴责。“社会舆论的具体作用表现在,它是一定社会道德价值的重要载体,它通过向道德主体传递关于其行为的价值信息,从而影响道德主体的道德观念、道德选择。”[2]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普及与发展,社会舆论的社会功能不断凸显并增强,借助高科技的发展,社会舆论以多样化、新型化、时代化的特征呈现在人们眼前,对人们的生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作用既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虚假庸俗、腐蚀大众健康心灵的消极的一面。如何运用社会主义的文化号召力与制度影响力对社会舆论进行积极引导,对青少年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一方面允许并支持人们合法言论的自由表达,鼓励人们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自主创新,它是一种宽容的社会环境的表现形式,是对个体主体性地位的认可与尊重,同时也是个体享有人权真实性的重要表征;另一方面,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还应该对那些低级、庸俗、诽谤他人的消极社会舆论予以抵制,以保护公民的合法利益与人格声誉。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有利于宽容意识的培育、有利于宽容行为的产生,同时宽容的社会环境也是积极舆论产生的重要条件。

第三,加强国际间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中所存在的多种文化的总称。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由当初只关注种族、民族的狭隘内涵扩展到价值规范等诸多领域,“‘多元文化’的涵义开始由仅关注宏观层面——种族、民族差异,逐渐进展到涵盖微观层面——价值规范等的差异,开始越来越多地与‘文化’自身的涵义相对应。也就是说,多元文化指的是人类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差异。”[3]“其最终的理想是各民族群体在保持各自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身份的同时,还应享有充分的平等,最终追求的理念是平等和正义。”[4]无论“多元文化”一词的定义如何变换,从多元文化自身发展历程来看,认同文化的多元性、差异性以及平等性始终是其核心所在。“多元文化强调,社会是由不同民族、不同群体构成的,社会成分的多元化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而各种文化又都有其产生与发展的背景,都有之不可剥夺的存在理由和不可代替的独特价值,都应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并且没有优劣好坏之分。”[2]因此,运用宽广的胸怀和长远的视野来包容多元、善待差异,从中华民族整体及长远利益着眼,加强国际间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有利于青少年民族尊严与国际视野的形成。同时,多元文化的同存共荣也是构建宽容社会的重要标志及有效途径。

第四,培养青少年从不同角度欣赏美的能力。这个世界是充满差异的世界,多元、差异与矛盾构成世界的本质面貌。承认每一个个体的真实性、平等性,承认价值的多元性、真理的相对性,指引青少年平等的对待大自然中的每一个客观存在物,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美、欣赏美,既是生为当代人应具备的一种品质,也是生为当代人应具备的一种能力,同时更是对大自然中每一个合法个体生命的尊重与敬畏。通过对青少年进行生命价值教育,对其进行平等观念的灌输,使其学会爱,并不断提升爱的能力,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爱社会,爱每一个合法存在的客观对象,从而使其懂得而且善于接纳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方法,以宽广的胸怀涵容差异、善待分歧。

二、重视青少年宽容美德的培育

个体宽容美德是形成社会宽容美德的基础,是构建社会宽容观的必要保障。青少年宽容美德的形成是其身心协调一致的结果。其形成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青少年知、情、意的相互作用与协调,需要青少年内部心理与外界社会活动的亲密互动。

第一,培养青少年宽容意识,塑造青少年宽容理念。“意识问题,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理念问题,反映了一个人对宽容这个行为或品质的一种主观意向,它决定了个体宽容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一个人只有具备宽容意识,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宽容者。”[5]所以,培养青少年的宽容意识,是让宽容精神回归于真实个体的第一步。宽容意识是形成宽容精神、宽容行为、宽容美德的前提。因而,想要培育青少年的宽容美德,必须首先培育其宽容意识。个体宽容意识的培育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与原则即要遵循一定的宽容理念。宽容理念是培育、践行宽容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方案、策略、途径,以及所遵循的主要原则规范。当代宽容是应对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机制而产生的,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是其产生的前提,因而,青少年的宽容理念应当与这一基本前提相匹配。所以,青少年的宽容理念应当是:以自由、平等为前提,树立承认差异、欣赏多元、允许分歧、涵容矛盾的宽广胸怀与价值观念,以宽容意识为基础,以宽容美德为理想,以宽容行为为目的,通过社会制度规范与个体道德修养相结合的方法,使青少年能够主动的认识宽容、感悟宽容、保卫宽容、践行宽容。

第二,催醒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意识,将宽容内化为生命的必须。道德本身不是主体,也不能成为主体。“所谓道德的主体性,就是指作为人在道德活动中使人成为主体的性质,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情境中对待所面临的道德客体即以社会或他人的活动为载体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道德主体性原则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必备原则与方法,丧失主体性的个体将无法形成完整的道德体系,无法形成自身健全的内在道德机制。因而,也就不可能形成利于个体健康成长的道德。所以,道德教育必须催醒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性。首先,增强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性,必须使其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只有具备强烈责任意识的个体才会自愿完善自我,增进自我道德修养,以更好地行使个人权利与职责,履行个人义务。然后,增强道德主体性必须提升青少年的道德自我选择能力,使道德主体具备清醒的道德自觉意识,享有充分的道德是非判断与决断的权利和能力。只有不断强化青少年责任意识、自主选择意识,才能真正提升个体的道德主体意识,将宽容内化为个体生命的必须。

第三,提升青少年的宽容践行能力,将宽容美德融入现实生活。宽容践行能力是指将宽容美德、宽容信念外化为现实生活中实际的宽容行为。宽容行为是进行宽容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青少年宽容美德的外在标志,也是其进行宽容美德培育的主要目的。只有将宽容变成现实行为,使宽容惠及现实生活,才能彰显宽容的社会功能与现实价值。否则宽容美德便只能成为一种道德说教,一种学术理论体系,一种远离人们现实生活的可望而不可即的虚幻真理与“完美道德”。长期下去,青少年便会丧失对宽容的兴趣,无助于现实生活的美德是不会受到青少年青睐的。因为,青少年进行道德修养既是为了自我品质的锤炼以及人格魅力的提升,同时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更好地争取、维护个人利益。另外,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及时检验我们所推崇的宽容精神是否符合时代需求、符合社会需要,才能使宽容行为得以不断巩固、发展,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使其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融为一体。

第四,培养青少年的理性宽容观,强化宽容的边界意识。大多数人都赞成宽容既是一种美德,又是一种智慧。作为一种美德,主要是依赖个体的道德情感以及外在的社会文化氛围而存在;而作为一种智慧,主要是指宽容的理性的一面,是指宽容是有限度的,其存在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规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笔者以为应当说,宽容既是一种美德,同时也是一种智慧,以情感为内在动力,以原则为外在依靠,情理交融,美德与智慧共存。采用西方国家的理性宽容观,原则上会更加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因为其本身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但是,过于依赖理性、遵循原则,又与中国“重人情”的传统相悖,使多数国人难以接受,或者难以短期内适应。所以,只有将中国人的“情”与西方人的“理”相统一,才能培育出适应时代需求的中华宽容观。同时,只有培养理性的宽容观,才能避免国人因过于“重情”而导致无原则、无限度、无规范的宽容观,造成因宽容的滥施而使宽容自身蒙难的悲剧。因而,培养青少年的理性宽容观,强化宽容的边界意识是构建当代宽容观的重要原则与有效路径。

第五,增进人文关怀,培养青少年爱的能力。随着文化体制的不断完善,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人文关怀”一词被提的越发响亮与普遍。人文关怀要求给予青少年人性的、文明的、真诚的、平等的关照及眷恋,是对每一个个体真实主体性地位的承认,对自由与尊严的尊重,同时,更是对人类生命与人性价值的敬畏与肯定。实行“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能够使青少年真切感受到爱与被爱,感受到温暖与幸福,懂得珍惜爱、培养爱、传播爱,使爱充满整个社会,以避免、减少甚至消融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因素。因此,增进人文关怀,培养并提升青少年爱的能力,既为宽容的生长提供了内部动力,同时也创造了适宜的外部条件。

三、加强社会宽容的制度体系建设

宽容社会的生成不光依靠公民自身的宽容美德,更依赖于完善的的社会宽容制度体系、健康和谐的社会宽容文化环境。社会宽容的形成以及社会宽容教育的实现可以借助于社会制度建设的完善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宽容的影响具有历时久、非强制性、对象宽泛、预期目标不明确、效果不易及时评估等弊端,这些弊端可以通过加强社会宽容的制度体系建设一定程度上得以消解或分化。因而,青少年的宽容教育必须依赖于社会宽容教育机制的整合,依赖于社会制度体系的完善。

第一,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对青少年进行宽容教育,首先应保证青少年的人身自由及其权利的真实性、合法性。青少年权利的自由表达与合法地位是其主体性得以真实彰显的必要保障,也是其能否做出理性、自觉宽容行为的重要依据。只有具备充分的自由与合法的权利,青少年才能不受束缚与干扰,才能自由地选择宽容、表达宽容与践行宽容。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可通过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予以实现。不断健全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能更好地保障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从而为青少年创设相对健康、和谐、宽容、稳定的生存空间与发展环境。

通过对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完善,使青少年合法利益得到保障,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在公正完善的社会法制体系下,利益是双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因而,青少年实现自我权利、满足自我利益的同时,必须要承认、尊重、维护他人的合法权利与正当利益,从而实现双向的、共享的、均衡的社会利益协调模式。青少年合理利益观、权利观的形成将使其心胸更加宽广,更加向往与迫切需要宽容、和谐的社会环境,从而利于社会宽容机制的形成与运作。

第二,加快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强化青少年的平等观念。青少年公平意识、平等观念的形成与塑造对其宽容教育的顺利开展以及宽容意识的蕴育与培养深具决定性意义。青少年因其特殊的身心发展阶段,其是非标准、善恶标准等价值观念趋于成熟,但尚未稳定。公平意识、平等观念的培养与塑造为青少年进行价值观念的判定提供了评判依据与指引方向,使其能够相对客观、公正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评价他人,这是青少年宽容意识、宽容观念、宽容行为得以蕴生的前提性条件。青少年公平意识、平等观念的蕴生与塑造,需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民主进程,使民主广泛化、真实化、具体化。使青少年能够切身体悟到主人翁的真实地位,感受到身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荣耀与责任,认识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从而使青少年自愿、自主、自觉地树立并逐渐形成尊重自由、崇尚平等的思想价值观念,为青少年宽容意识、宽容理念的塑造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通过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加强,使青少年的公平意识、民主观念得以良性塑造,使青少年的宽容意识、宽容理念得以健康成长。使青少年认识到个体生命的独立性、真实性与平等性,使其明白应坚持理性的、和谐的、宽容的人际交往模式,以促成社会的整体和谐与个体的健康成长。

第三,健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机制,提升青少年的公正意识。由于“竞争建立在利害关系之上”,而“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转引自邹吉忠,现代宽容及其合理性探究[J].社会科学辑刊,1999(2).,因此竞争不仅是“自由商品生产者的基本交往形式”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转引自邹吉忠,现代宽容及其合理性探究[J].社会科学辑刊,1999(2).,而且是基本的人际关系形式。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竞争不同于古代的竞争,古代的竞争多以战胜对手,甚至置对手于死地为目的,现代竞争则不同,蕴生于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现代竞争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以自由、平等为基础。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产生了现代宽容。由此可见,以公平的自由竞争为基础是现代宽容最根本的特征。因为现代宽容已不再是上天的恩赐,也不是无原则的妥协与退让,而是一种个体与社会发展的机会空间得以最大化的规则和制度,倘若失去了自由竞争,便不可能创造出最大化的机会空间,也就不会有宽容的安生立命之所。因而,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机制,是现代宽容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是青少年公正意识、宽容意识蕴生的先决性条件。

健全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机制,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市场经济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青少年个体美德的培育。另外,和谐、宽容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将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升社会的公正水平。

第四,构建完善的宽容教育机制,促进青少年合理宽容观的形成。宽容是有合理限度的,合理限度内的宽容利于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一旦逾越合理限度,宽容将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宽容的合理限度如何把握与衡量?进而推导出宽容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与迫切性。“宽容教育的实施路径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者的思想价值观念对青少年宽容意识、宽容观念的形成与塑造具有极大影响作用,但由于家庭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价值观念迥异,因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宽容观的形成主要是一种启蒙性的意义。”[6]笔者以为,于青少年宽容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者相同,学校教育者的文化水平与价值观念也差异甚大,为了保证青少年宽容教育的合理性与实效性,需要形成一个统一的依据,即合理宽容的标准,也就是以自由、平等为前提,以对他人的认肯与尊重为基础,是一种合人性、合人情、合人意、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宽容观。宽容的社会文化环境、完善的宽容教育机制、先进的宽容教育理念是青少年合理宽容观形成的必要保障。只有形成统一的社会标准,同时将宽容视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必备因素,才能推进、完善青少年宽容教育,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构建完善的宽容教育机制,通过思想的指引与价值的渗透,使青少年形成统一的、合理的当代宽容观,使宽容通过教育变为一种社会规则、行为依据,进而内化为个体生命的必须与社会和谐的保障。

立命于竞争与合作交错并存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的青少年,迫切需要接受宽容教育,形成自觉的宽容意识、宽容理念,培育合乎情理的当代宽容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人性进步的需求。然而,当代的青少年不可避免地会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国古代宽容观的影响,而以儒家伦理为思想主线的古代宽容观之于产生于西方社会的市场经济,其合理成分依然值得肯定与继承,但其糟粕成分将影响到市场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影响到市场经济社会中青少年的前途与命运。因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青少年宽容教育的路径进行思索、探析与选择是极其必要与迫切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寻、去摸索。

[1]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01.

[2]黄珏子.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的道德宽容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

[3]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1-3.

[4]王昺.文化马赛克:加拿大移民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6-7.

[5]肖美超.宽容的伦理意蕴及其教育学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9.

[6]刘浩.宽容的当代境遇及对青少年宽容教育的展望[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

猜你喜欢

美德市场经济个体
诚实是美德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助人为乐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