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神池县志》所载节序竹枝词的民俗文化

2012-08-15王利明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竹枝词民俗

王利明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产处,四川 汶川 623000)

竹枝词原为巴蜀民歌,后经中唐诗人刘禹锡等人的倡导而流行各地,成为颇具地方特色的中国古典诗歌体裁。清代学者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中云:“竹枝咏风土,琐细诙谐皆可人,大抵以风趣为主,与绝句迥别。”[1]849千百年来各地文人借“竹枝”的形神,以浅显易懂而有饱含深情的诗句,描风光名胜、叙民俗风情、赞地方物产、谈民间百业、评本地名贤,构成了璀璨多姿的历史画卷,为研究地域乡土民俗文化提供了丰富而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一、神池“竹枝词”的文献价值

由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撰的《中华竹枝词》,其《前言》说道:“本书诗稿的收集,部分来自我们的藏书,多半是辑录于地方和院校图书馆的藏书以及友人提供的书刊资料,包括铅印、石印、木刻版本和手抄孤本。……总计辑录了始于唐代、止于民国初的一千二百六十多位作者的两万一千六百多首作品。”[2]6该书按照现行政区为纲,收录了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所能搜集到的竹枝词,可以说是一部“中华竹枝词全集”。从收录的竹枝词数量来看,“竹枝词”的发源地南方保存数量较多,北方除北京外的其他省份较少。

《中华竹枝词》收录了山西“三地四类”的竹枝词,“三地”分别是太原、闻喜和孝义,“四类”为(清)崔旭的《太原杂咏》二十九首、(清)杨深秀《闻邑竹枝词》十六首和署名晴岚氏的《广孝义竹枝词》十首、《孝义竹枝词》十五首。其中太原竹枝词内容多为咏史怀古、风景名胜、地方特产及民间民俗等,闻喜是清一色的情歌,孝义则是对地方土特产的歌咏以及民俗约定等。从收录地域来看,三地属晋中和晋南历来文化发达之地,而晋北及晋西北文化欠发达地区竟无一首竹枝词。

是晋北真的没有竹枝词,还是编撰者因资料有限没有发现?笔者偶读刊刻于光绪六年(1880)的《神池县志》,发现卷九“附录《竹枝词》”,共计十二首,鉴于资料珍贵,誊录如下:

才过新年五日中,纸裁人样剪刀工。扫除舍榻无多土,直向街前去送穷。

城乡不吝出余粮,捏马蒸神散独忙。又有炉灰图作窖,新年廿日过天仓。

边关二月正勤农,谁料愚氓欲素封。父老清晨忙挑水,家家都为引钱龙。

堤边细柳赖春生,岂料顽童手自擎。圈个圈儿头上戴,只因来日过清明。

四月中旬演剧场,阿婆最喜计儿郎。稚童云集争趋拜,出痘曾焚了愿香。

望日才分巧月辰,坟前化纸起烟尘。荒唐惊说隋麻秸,惹得吾乡送面人。

赏月楼头各秉虔,中秋瓜果当绮筵。红绫美饼分如许,最喜儿孙绕膝前。

赏菊重阳快称豪,茱萸胜会赋登高。兴来不避刘郎讳,直向庖厨要米糕。

朔日轮回十月天,扫墓拜坟各依然。女郎痴性真堪笑,十字街前哭祖先。

堂前酒馔变时雍,知是阳生祭乃宗。整饰衣冠皆聚集,都云此日拜新冬。

纷纷枣米豆成汤,此粥调和异味香。留得佳名传腊八,残膏给与众花尝。

才当除夕庆家筵,比户忙穿压岁钱。爆竹一声齐带笑,定知来日是新年。[3]

这十二首竹枝词,分别记载了破五、天仓、二月二、清明、四月社戏、中元、中秋、重阳、下元、冬至、腊八、春节等重要节令,是典型的节序竹枝词,详尽勾勒出清代神池县岁时节庆的民俗风貌。从数量上看,上述山西三地共有六十首竹枝词,而清光绪版《神池县志》收录十二首,数量与闻喜、孝义竹枝词接近;从内容而言,太原、闻喜和孝义的竹枝词均未涉及节令,而《神池县志》则皆是描写岁时节日民俗;从保存民俗价值来看,神池竹枝词不但如实记录了清代本地人过节画面,而且也为研究晋西北乃至晋北节序民俗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神池地处晋西北,明代为卫所,清雍正三年(1725)设县,属宁武府。宁武府辖宁武、偏关、神池、五寨四县,“其山岨峿阻积,凭凌怒垒,无广川巨流以疏其郁塞,而地处高寒,四时多风,飘振劲烈,水泉淤浊,含刚辛之性。民生其间,禀方隅之气,以少长饮食乎是,其喜怒好乐,群相习焉,而成乎自然,至于久而不能变,盖地气然也。”[4]269类似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四县人民相似的性格特征,其民风“椎野朴钝,犹号淳质”,[4]270“民情淳朴,颇为近古,……其尚晋、唐之遗俗乎?”[3]在清代,宁武府属四县共修订了五部志书,分别是《宁武府志》、《山西宁武守御所志》、《偏关县志》、《五寨县志》和《神池县志》,均较为详细地记载各地节序,但只有《神池县志》单列“竹枝词”,以诗歌为载体完整地记载了当时民众过节盛况。

鉴于四县的地理环境和风俗基本一致,我们可以从《神池县志》节序竹枝词出发,在分析探究的基础上,进而延伸到对其他三县节序民俗的研究上。因此,神池竹枝词为研究晋北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二、民俗画卷的展示

每个节令都有其独特的风俗,并伴随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喜闻乐见的仪式,集教育和娱乐于一体,薪火相传,具有延绵不断的影响力和强大的生命力。神池竹枝词体现了人民对富足生活的向往、对祖先的孝心和对平安健康的祈求,并勾勒出一系列鲜活生动的节序民俗画卷。

祈福图。“才过新年五日中,纸裁人样剪刀工。扫除舍榻无多土,直向街前去送穷。”正月初五,当地俗称“破五”。初五当日,妇女拿起剪刀,剪裁彩纸为人形,男子则掀起炕席打扫炕土,洒扫庭院,把过年后五天的尘埃扫到簸箕内,然后把纸人放在上面,敬香烧纸后,送到街外的垃圾堆,磕头焚香,爆竹一响,送走穷神,俗称“送走穷媳妇”。“城乡不吝出余粮,捏马蒸神散独忙。又有炉灰图作窖,新年廿日过天仓。”“天仓”即“填仓”,在正月二十二日这天祭拜仓神,祈求五谷丰登。《帝京岁时记胜》载:“当此新正节过,仓廪为虚,应复置而实之,故名其日曰填仓。”[5]12此日不管城里乡下,人们“不吝”家中所剩不多的“余粮”,捏制各种灯盏和马神,放在家中的面瓮、米缸、菜窖上,祈求当年粮满仓、米满缸,吃穿用度有余,日子富足。“边关二月正勤农,谁料愚氓欲素对。父老清晨忙挑水,家家都为引钱龙。”二月二,俗称“引钱龙”,当地民间流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在当地,趁太阳出山前,大家争先恐后奔向泉井,或肩挑或手提,汲满水后放置几枚铜钱直到家中,把水和钱币一并倒入水缸,意喻引回了钱龙。

祭祀图。“堤边细柳赖春生,岂料顽童手自攀。圈个圈儿头上戴,只因来日过清明。”“柳”,留也,小儿折柳编帽留得欢笑快乐,大人则插柳于祖坟茔,新增绿色,以告慰逝者。“望日才分巧月辰,坟前化纸起烟尘。荒唐惊说隋麻秸,惹得吾乡送面人。”七月望日即农历七月十五,民间俗称“鬼节”。七巧节刚过,各家祖坟便冒起了上坟的纸烟。祭奠完后,回家路上挽几棵谷子和麻,并相互赠送具有各种寓意的面人。“朔日轮回十月天,扫墓拜坟各依然。女郎痴性真堪笑,十字街前哭祖先。”十月初一,下元节,又称“祭祖节”。一年年的轮回,各家扫墓依旧。感时节之变化,念逝者愈烈,“痴性”的女郎即使不能亲自到祖坟祭奠,也要在十字街口哭祭亲人。

平安祥和图。“四月中旬演剧场,阿婆最喜计儿郎。稚童云集争趋拜,出痘曾焚了愿香。”农历四月十八是社戏节,各村举行娘娘庙会,祈求娘娘神能够庇佑出天花的孩童。阿婆高高兴兴叫卖炒熟的胡豆,父母争相购买来祈求未出痘儿童的安康,盼望“天花”远离自己子女。那些已经出痘者,也要到娘娘庙敬香还愿。“赏月楼头各秉虔,中秋瓜果当绮筵。红绫美饼分如许,最喜儿孙绕膝前。”中秋节,俗称“团圆节”,祭月、拜月、赏月、分享月饼便成为这一节日的特征。面对月圆之景,尽享“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品月饼之美味。神池盛产胡麻,麻油是当地的一大特产,添加麻油制作而成的神池月饼便成了山西的名小吃。《山西名特产》中记载胡油的特点为:“久放不沉淀,生食无杂味,炸食烟雾小,上色快,味道清香;色泽纯黄而透明,营养丰富,有药用价值。”[6]42神池月饼源远流长,古时许多文人墨客对神池、神池月饼予以赞颂,形成了独特的月饼文化。清宫士式咏道:“清流五道绕城驰,城若龟形枕海湄。更有城头楼望海,佳名斯号曰神池。不论山田与水田,胡麻麦豆种年年。夫耕妇绕相随外,剩有儿童叱犊鞭,”[7]描绘出一幅胡麻种植与人文生态自然相融、和谐发展的图画。“赏菊重阳快称豪,茱萸胜会赋登高。兴来不避刘郎讳,直向庖厨要米糕。”九月初九,称为重阳节。暑热已过,寒秋袭来。一早,妇女们便生火做米糕,而男人和孩子们则爬山、赏野菊、采茱萸,回家把采来的茱萸插在大门边、窗子、屋门旁以辟邪。“才尝除夕庆家筳,比户忙穿压岁钱。爆竹一声齐带笑,定知来日是新年。”除夕,俗称“过年”,是辞旧迎新的佳日。吃年饭、守年夜、备岁钱、祭天地、响炮竹,全家欢天喜地的在一起吃团圆饭,家人团聚,推杯换盏,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长辈着手准备“压岁钱”,把早准备下的新币用红色的纸包好,纸上写吉祥祝福话语,待初一孩子拜年时给之。

三、竹枝词蕴含的民众心理

一方地域民俗的形成总是与该地人民的某种心理需要和心理动机紧密联系的。“从民俗的形成看,都与人的心理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具有一定的心理特征,特别是表现心意诸现象的信仰民俗更是与人的心理有着直接的联系,它直接反映人的心理特征。”[8]神池竹枝词中描写的神池民俗是神池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生产生活实践不断总结和塑造的,它不仅承载了神池人民生活历史文化特点,还反映了神池人民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观念。

怯贫盼富。老百姓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即使经过一年的劳作,到头来也常是衣难遮体、饭不果腹。因此,心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在来年开春前祈求上苍驱除贫穷带来幸福。“五日,扫门庭尘垢,弃之街头,以送五穷。”[3]清代《燕京岁时记》所记:“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则王妃贵主以及各官室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春。新嫁女子亦于是日归宁。”[5]46正月初五“破五节”,家家剪纸人、扫尘土,不是单纯的娱乐,更是为了满足心中的的一种期盼,愿“穷”、“困”远离。“二十日名小填仓,二十五日名大填仓。是日,煮窝煎饼,点灯于仓廪,名为填仓”。[4]“填仓”即把粮仓填得满满的,祈求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解决“仓廪实”之温饱问题。“二月二日,……是日也,合邑人民于天明时,去龙泉挑水,曰引钱龙;小儿争相剃头,曰安龙角。”[3]为了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甘愿相信“钱龙”的存在,并认真应对这一神圣的节日。早起、早出门、抢先提水,一路不说话,亦不敢把水洒了,担心把到手的“钱”丢了。这不仅仅是迷信,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慎终追远、崇宗敬祖。“幽明两界好像只隔着一层纸,宇宙是人、鬼共有的;鬼是人的延长,权力可以长有,生命也可以长有。”[9]48死者和生者所生活的世界,除了阴阳相隔外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生命的终结仅是离开阳间而回归到祖先那里,是现实生活的延续。亲人去世,入土为安。“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孝之至也。”[10]1629在神池竹枝词中,生者以现实世界的生活为参照,每当节气变化之时,便去坟茔定时送去必需生活品,在祭祀祖先时尽自己一片诚挚孝心。

“三月清明日,祭祖于墓,芟除荆棘,士女则竞秋千为戏。”[3]寒冬已去,万物复苏。秋天残存的杂草,狂风吹来的黄沙,大雪破坏的房屋,萧瑟荒凉之景尚笼罩在这个晋西北小城。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雨季,人们都在修整自己的庭院。同样,祖先安身之处的坟冢也遭受狂风、大雪的侵扰,坟头亦是蒿草凄凄,满目苍凉。以生者延及亡者,于是带上供品,打扫墓茔,除其杂草,覆以新土,为亡灵营造一个衣食充沛温馨安居的家。农历七月十五是初秋之季,气候趋凉,此时各类水果均已成熟,人们在尽享人间鲜果美味之时,也不能忘记亡者。于是带着各式水果,制作祭品,上坟祭奠祖先。“十月一日,民间呼为“岁腊”,又号“鬼节”。剪纸为衣,同诸钱焚墓上。天气已寒,惟男子往而妇女不出矣。”[3]十月入冬,天气渐渐寒冷,人们逐渐换上冬衣,担心在冥间的祖先缺衣少穿,因此剪纸作冥衣和冥钱,祭祀并焚烧于坟头,为亡灵送去过冬的必需品。

祈安康团圆。人生最悲惨的便是亲人的生死离别,特别在医疗条件极端落后的古代,祈求亲人安康,盼望合家团圆,便是梦寐以求之愿。“立春前一日……是日,民之男妇携儿女看春,俟土牛过,各以豆撒之,谓之散疹。”[3]“散疹”即天花,民间俗称“豆疹”,在没有疫苗的时代,死亡率是相当高的。人们为了躲避“豆疹”带来危险,在迎接来年到来之际,“以豆撒之”许下自己祈求安康的心愿。“四月十八日,娘娘庙献戏三天,村城人民各携儿女敬香纸还愿。”[3]当地人认为“豆疹”的庇佑者是娘娘神,于是各村举行娘娘庙会,祈求娘娘神能够给出天花的孩童带来福祉。而那些已经出痘者,也要到娘娘庙敬香还愿。“八月中秋,士民皆以瓜、桃、梨、枣、月饼馈送,夜则设酒赏月,妇女亦有家宴以永兹夕,虽贫,无不食西瓜以庆贺会焉。”[3]面对月圆之景,人也团圆是人间的一大幸事。“九月九日,亲友以米糕相送,登高饮菊花酒。”[3]秋高气爽,深秋到来。清阳之气逐渐消失,肃杀之意阵阵逼人。为了避免邪气中身,本地人吃米糕暗含节节高升,登高以健体、赏菊以清目,期盼身体强健安康。

[1]王士祯.带经堂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雷梦水.中华竹枝词[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

[3]崔长清.神池县志[O].清光绪六年刊刻.

[4]魏元枢,周景柱.宁武府志注[M].董常保,注.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5]富察敦崇,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 燕京岁时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6]吕日周.山西名特产[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7]杨宇宁,肖巍.漫画神池月饼[J].科学之友,2011(9).

[8]贾稀儒.试论民俗中是社会心理特征[J].青海社会科学,1993(6).

[9]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10]礼记正义[M]//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竹枝词民俗
冬季民俗节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问题与路径:云南竹枝词整理述要
清代宋庆常《石阡竹枝词》勘误补正
民俗中的“牛”
书法《竹枝词》
民俗节
《竹枝词两首》其一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