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超低射血分数患者实施截肢手术的麻醉一例
2012-08-15秦学伟王卓强
秦学伟 张 斌 王卓强
1 病例报告
患者 男,81岁。主因糖尿病8年,右足感染1个月,右脚趾发黑3 d,于2011年5月13日入院。患者于1年前因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心力衰竭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前查体:患者半卧位,血压(BP)110/74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HR)95次/min,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起搏器心律。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内径65 mm,右室左右径52 mm,全心增大,左室整体功能减低,二尖瓣反流(中度),三尖瓣反流(少量),肺动脉压力升高估测值48 mm Hg,主动脉瓣反流(少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0.23~0.25。头颅CT多发脑缺血灶。胸片示两侧肺纹理增粗、紊乱、模糊;右肺中叶体积缩小,可见片状实变。两侧胸腔可见水样密度影。胸腔(卧位)床旁超声检查:双侧胸腔可见液性暗区,右侧深度约5.0 cm,左侧深度约为6.3 cm。血气分析(鼻导管吸氧2 L/min):pH 7.42,动脉血氧分压[p(O2)]58 mm 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42 mm Hg,血氧饱和度(SPO2)0.90。实验室检查:总蛋白54.2 g/L,白蛋白33.2 g/L,K 3.4 mmol/L,Na129 mmol/L,Cl 91 mmol/L,D-二聚体770 μg/L。患者口服螺内酯20 mg,单硝酸异山梨酯40 mg,地高辛0.125 mg每日1次,皮下门冬胰岛素注射液早、中、晚、睡分别6、6、8和12 U。术前诊断:糖尿病足感染,需行右下肢截肢术。因患者合并严重的肺部感染,半卧位,不能下床活动,心功能Ⅳ级,决定选择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入手术间后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Allen试验阴性后行左侧桡动脉穿刺监测血压。
麻醉方法:(1)后路腰丛阻滞。以脊突连线与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交点向患侧旁开4 cm,将神经刺激仪(B.Braun公司,德国)电流调至1 mA,频率2 Hz,并与100 mm 22G绝缘针(B.Braun公司,德国)相连。穿刺点垂直皮肤进针,当穿刺针接近腰丛神经时股四头肌收缩或髌骨跳动,调小电流至0.35 mA时仍有相应肌肉收缩,回吸无血即可注入试验剂量5 mL,待无毒性反应后继续缓慢注入质量分数0.33%罗哌卡因30 mL。(2)经典后路坐骨神经阻滞。经股骨大转子和髂后上棘两点作一连线,连线中点向内作一垂直线,在该线5 cm处即为穿刺点。通常进针深度5~8 cm。针尖靠近坐骨神经时可诱出腓肠肌收缩,伴有足跖屈或背屈,调节电流至0.3 mA,回吸无血即可注入质量分数0.33%罗哌卡因20 mL。手术全程行心电图(ECG)、有创动脉血压、SpO2监测。麻醉后患者半卧位30°,术中面罩吸氧。15 min麻醉效果确切后开始手术,手术历时65 min,术中出血50 mL,术中输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0 mL和白蛋白20 g(0.1 g/mL)。血压波动于116~129/65~71 mm Hg,SpO20.95,生命体征及监测指标平稳,返ICU继续治疗。患者术后18 d痊愈出院。
2 讨论
此患者存在肺部感染、扩张型心肌病以及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等因素。椎管麻醉虽然具有作用完善、起效快、血药浓度低等特点,但老年人由于周围血管硬化和植物神经功能减退,血管代偿调节功能降低,极易引起低血压[1]。而此患者LVEF为0.23~0.25,轻微的血液动力学波动都极有可能成为患者致命的打击。若是选择局麻,对于截肢手术,出现镇痛不确切时,容易引起血液动力学的波动,加重心脏负担。若选择全身麻醉,患者术前存在肺部感染,在低流量吸氧的情况下,动脉血氧分压58 mm Hg,气管插管的不良刺激和术后能否拔管是主要的顾虑。
外周神经阻滞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对患者影响小的麻醉方法[2]。与椎管麻醉方式相比具有显著优点:患者意识清楚,配合好,穿刺部位损伤小,血流动力学稳定。成功率高,麻醉效果好,患者恢复快,阻滞范围局限。对机体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无椎管麻醉后头痛,不需术后禁食,镇痛效果好。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局麻药,它具有感觉运动神经分离,毒性低,作用时间长等优点。
本例患者利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提高了阻滞的成功率,既避免了椎管麻醉对呼吸循环的影响,又避免局麻引起的镇痛不全,以及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的不良刺激和术后能否拔管的顾虑,是对此患者较为适宜的一种麻醉选择。
[1]蔡秋萍,徐萍.下肢外周神经区域阻滞用于老年重症患者手术的麻醉处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4(6):143-144.
[2]庄心良,曾因明,陈泊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3:1063-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