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66例治疗分析
2012-08-15刘俊英
刘俊英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1]。为了探讨CAP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我们对66例CA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6例,其中男31例,女35例,年龄19~76岁,平均44岁,其中≥60岁的老年患者 35例,占53.0%;无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均符合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2]。其中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咳嗽、咳痰、发热胸痛及呼吸困难等,而多数老年患者则出现嗜睡、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查体发现肺部存在干、湿啰音,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片状影等。
1.2 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行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加强营养支持,给予吸氧、解痉、平喘、祛痰、吸痰等综合治疗。同时,根据临床经验或痰培养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有效的抗生素,主要以头孢拉啶、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阿奇霉素为主;对于重症患者采取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14 d后判定临床疗效。
1.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卫生部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标准》,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细菌学检查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临床疗效,按痊愈、显效、进步、无效四级评定。痊愈:症状、体征、化验及病原菌检查均恢复正常;显效:病情明显好转,但上述4项中有一项未完全恢复正常;进步:用药后少于3项有所改善,但不显著;无效:用药72 h后病情无明显进步或有所加重。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14 d后,痊愈53例、显效9例,痊愈率80.3%,总有效率93.9%。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原体种类繁多,包括各种细菌和病毒,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较多见。患者一般以发热、头痛、咳嗽咳痰等呼吸道感染为首发症状,肺部啰音证实肺内感染,部分患者有胸痛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到白细胞增多,部分可见到核左移,效果不佳患者在疾病中期胸片可见肺实变,多见单侧肿受累[3]。老年CAP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和患有其他慢性病等原因,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不明显,很多则表现为嗜睡、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神经系统与消化系统的非特异性症状,容易造成误诊及漏诊,应特别注意。在本病治疗初期,还没得到病原学诊断结果时,需要进行经验性抗菌治疗。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对抗菌药物的耐受性或药物副作用、疾病的严重程度、临床表现、合并联合用药情况、接触史和流行病学等因素。如果用药72 h后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则应考虑治疗方案的正确性,必要时改换其他药物,或者添加治疗衣原体、支原体的抗生素。在病原菌和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后,应按检验结果有针对性地合理选择抗生素。在应用抗生素时要注意老年患者常有肝肾功能减退,解毒排泄能力差,对药物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应少用对肝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应重视全身综合治疗,保证患者充分休息,摄入足量的蛋白质、热量、维生素及水分,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对一些病重、年老体衰、贫血以及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可给予血浆、新鲜全、白蛋白、脂肪乳等辅助治疗。在进行退热、化痰、止咳、平喘,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同时,及时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我们对本组66例患者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加强营养支持,给予吸氧、解痉、平喘、祛痰、吸痰等综合治疗措施的同时,根据临床经验或痰培养药敏结果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对于重症患者采取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结果表明,治疗14 d后,痊愈53例、显效9例,痊愈率80.3%,总有效率93.9%。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既可以表现为肺炎的典型症状,也可以出现神经系统与消化系统的非特异性症状,尤其是老年患者常常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不明显,应注意避免误诊和漏诊。早期确诊,合理应用抗生素并重视全身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1]罗金梅,肖毅.抗菌药物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应用.中国全科医学·医生读者版,2011,14(10):36-38.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10):651-655.
[3]涂银萍,崔立华,王晶,等.院外社区获得性肺炎179例临床特征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13):1010-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