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肾穿刺引流在梗阻性肾病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意义
2012-08-15甘宏斌陈志健黄俊祥黄志红
甘宏斌 陈志健 黄俊祥 黄志红
梗阻性肾病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上较常见,且后果常导致患者出现生命危险。以往常以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行膀胱镜检查-病侧输尿管逆行插管引流尿液,动用资源较多,费用较贵,而改用经皮肾穿刺,梗阻肾穿刺引流,使尿液改道,减低肾内压,迅速使病肾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因此,经皮肾穿刺引流,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梗阻导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自到2009年4月到2012年4月收治50例该类患者,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31例,女19例。独肾合并输尿管石1例;一侧因肾结石曾行体外冲击波碎石出现肾萎缩无功能,另一侧输尿管石1例;有输尿管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史,本次住院发现碎石侧输尿管狭窄,另一侧肾盂结石1例;一侧肾萎缩无功能,另一侧肾盂石2例;双侧肾盂石10例;一侧肾盂石,一侧输尿管石21例;双侧输尿管结石14例。50例住院时均出现下肢浮肿,尿少;有5例出现眼睑浮肿,食欲下降。急查肾功能,肌酐在380~1032 μmol/L之间,有3例有体温升高,体温在37.8℃~38.3℃,部分患者出现酸中毒。入院后即行上尿路CT检查,IVP检查等,证实为梗阻性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凝血机制正常或轻度异常,经利尿,对症等治疗,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尿量无明显增加,即行经皮肾穿刺肾造瘘或微造瘘术,有4例患者引流出液体为完全脓液,3例引流尿液稍混浊。经穿刺引流尿液后,患者症状大部分得到改善,引流量明显增加,术后3 d血肌酣值明显下降,38例患者下降达150~230umol/L之间,12例患者血肌酐值恢复正常。
1.2 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上尿路先行CT检查,IVP检查,急查肾功能等,证实为梗阻性肾病导致肾功能衰竭,了解梗阻的部位、梗阻的程度。明确有适应证,且无禁忌证后,行经皮肾穿刺引流术。利用CT片定位,选择腋后线第11、12肋间,或积液最明显肾盏引流。积液稍少的,可通过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取侧卧位,局部麻醉下行双侧或单侧经皮肾穿刺引流或微通道引流术。肾造瘘管用14~16号硅胶引流管,微造瘘则用深静脉穿刺导管引流。
2 结果
经行穿刺引流后,50例患者当天引流出较多尿液或脓尿,从1500到2500不等。患者精神明显好转,食欲好转。第2天复查肾功能明显好转,血肌酐下降明显。引流造瘘2 d后,14例患者有尿液自尿道导尿管排出。
3 讨论
梗阻性肾病可导致不同程度肾积液,代谢产物排出障碍,出现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出现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因此上尿路梗阻的治疗原则是尽快解除梗阻或行尿流改道,使体内毒素及潴留水分及时排出,最大限度地保护肾功能并使肾功能得到较快恢复。
经皮肾穿刺引流治疗急性梗阻性肾功能衰竭,具有操作简单,设备要求不高,手术治疗效果显著,经穿刺引流后,大部分患者肾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尤其对于上尿路感染、脓肾等患者,通过引流,不但使肾功能得到恢复,且使上尿路炎症得到有效控制,迅速改善肾功能,为进一步治疗原发病及同时患重度贫血等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为后续治疗梗阻性疾病及其他病症,创造了时机。
经皮肾穿刺引流也具有一定风险,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术中术后出血。部分患者穿刺后没能达到充分引流的目的,肾功能改善不明显等。
经皮肾穿刺(PCN)引流作为一种微创、高效、成功率高的引流术式,不但可有效引流尿液,而且可为二期手术提供操作通道。对于孤立肾并输尿管上段结石、肾输尿管多发性结石以及并发上尿路感染者,应首选 PCN[1,2],待患者病情稳定,肾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后再行解除梗阻的进一步治疗。
[1]Mokhmalji H,Braun PM,Martinez-Portillo FJ,et al.Percutaneous nephrostomy versus ureteral stent s for diversion of hydronephrosis caused by stones: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Urol,2001,165(4):1088-1092.
[2]孟祥军,李逊,曾国华.孤立肾上尿路结石的微创治疗.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06,11(2):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