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观探讨
2012-08-15黄世勤曹希培
黄世勤 曹希培
(广东省肇庆市工程技术学校 广东 肇庆 526070)
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观探讨
黄世勤 曹希培
(广东省肇庆市工程技术学校 广东 肇庆 526070)
在新的形势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质量观,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制定和实施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措施,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观;能力本位;技能型;人才
21 世纪初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
21世纪到来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呈现了全球化、区域化、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人类社会进入了以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为基本特征的崭新时代。21世纪初正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上台阶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参与新一轮全球化产业调整重组的关键时期。21世纪初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中心,以确保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人口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为战略,加速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建立和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发展高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以金融、会展、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和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以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现代装备如汽车、钢铁、石化、船舶制造等为主的先进制造业,以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环保、新能源、海洋为主的高技术产业以及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淘汰靠大量消耗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支撑的落后产业,改造提升家用电器、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建材、造纸、中药等优势传统产业;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劳动力转移,实现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率先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计划经济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社会上物质匮乏、人才匮乏,社会需要的是知识型、学术型人才,即“学科人”。20世纪末,我国进入了市场经济、工业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但我国经济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科技含量较低,经济增长靠的是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企业对生产一线的中初级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求不高,工人只需要掌握简单的知识、技术和动作技能就可以胜任工作。这个时期,企业虽然也需要大量的普通工人,但他们并非急需的人才,社会急需的是有一技之长和管理能力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步入了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以及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社会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第一产业产值与劳动力的比重在逐年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在显著上升,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的人才需求将急速上升。另一方面,社会需要的人才,除了顶端的高科技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外,更多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即现代技术工人。所谓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人才或专业人才。这类人才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以及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同时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掌握多种专业知识,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能胜任多个行业的工作,能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的多元化的人才,具体包括有专业背景的营销人才、有技术背景的管理人才以及精通本专业又通晓其他领域相关知识的综合型人才等。
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内涵的变化
在新的形势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中等教育停留在学历教育、应试教育阶段,根本不存在什么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的出发点是 “社会本位”,培养的是“知识型、学术型”人才,即“学科人”。20世纪末,我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工业经济时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一方面,由于我国工业化程度相对还比较低,企业对生产一线的中初级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求不高,另一方面,社会上中高级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所以,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基本上定位在“技术型、管理型”人才的层面上。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盲目扩招,不注重专业的建设和改革,专业口径过窄、知识结构单一,人文教育薄弱,教学方法手段落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技能培养,所以,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将成为继劳动力、原料、资本三大市场要素后的第四大关键要素。要实现经济增长,除了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外,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必须以人才、技术作为依托和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同时,由于新型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顶端的高科技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更多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即现代技术工人。所以,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十分明确,其培养目标的出发点不再是“社会本位”,而是“市场本位”,是根据行业、企业需要和学生就业需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即现代技术工人,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急需的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变化 计划经济时代,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科人”,培养模式的立足点是“学科本位”,强调的是知识、学术教育,培养模式单一,从学校的名称、学制、办学层次到专业的设置、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教材编写等,都是由国家教育部门包办,完全属于政府办学。现阶段的培养目标是“行业人”,培养模式的立足点是“能力本位”,突出的是技能和素质培养,培养模式多元化、多样化,有政府办学、民间办学、工学结合和校企结合模式,尤其是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得到广泛推广。
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求的变化 计划经济时代及工业化初级阶段,企业对生产一线的中初级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求不高,工人只需掌握简单的知识、技术和动作技能就可胜任工作。现阶段企业对生产一线的中初级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有了更高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如下知识和职业能力:(1)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胜任本职工作的文化科学基础,同时也是日后继续学习的基础。(2)熟练掌握岗位群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尤其是现代工业及高技术产业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它是完成、胜任本职工作的前提,同时也是向专门人才发展的前提。(3)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度融合,信息网络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计算机将成为每个人工作、学习最基础的工具,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掌握计算机知识是对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4)熟悉相关知识,包括法律知识、人文知识、管理知识、营销和公共礼仪知识等。相关知识是适应岗位变化、转岗和转业必备的知识储备。只要做到基础扎实,专业技术知识精通,相关知识宽厚,学生就能做到一专多能、触类旁通,从而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5)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也就是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本专业的岗位操作能力,能出色地完成专业工作。专业能力不仅仅是指生产建设领域中的应用技能,还包括营销、管理和服务等多种领域的活动能力和方法手段。这是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生存能力,学生能否成功就业和胜任工作,专业能力是关键。(6)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属于基本发展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和企业文化的核心,它决定着企业的兴衰。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化分工的不断发展,各种产品生产之间协作更加密切,如果没有积极进取、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企业就不可能取得惊人的业绩。敬业精神、协作能力已成为企业录用员工重要的考量点之一。因此,必须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协作能力。(7)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学会求知和学会学习。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了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需要,学生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要具备继续求学、求职的潜力,以应对转型时期一系列变化的挑战。(8)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质量竞争和人才竞争,企业更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因此,每个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9)要有职业转换能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不断催生新的行业、新的企业和新的职业,同时残酷的市场竞争又使许多传统的行业、企业和职业在短时期内可能发生变迁、重组、合并或消亡。因而,每个人都必须面对不断变动的职业生涯,都要经历多种多样的工作,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具备适应不同工作、职位及职业的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变化 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在学历教育、应试教育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采用 “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毕业实习”的模式,是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追求学科体系,难度偏大,陈旧,且以理论教学为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的课时内容不足,比例偏低,难以满足培养学生熟练职业技能的需要。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普遍采用 “宽基础(文化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活模块(专门能力模块、选修课模块)”的模式,属于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文化基础课致力于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按照“够用为本”的原则设计,而核心技术课和职业技能课是以现阶段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按照应用性、实践性、针对性的原则进行设计。所以,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所制定的课程体系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实践、贴近学生,更加实际、实用、有效。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的变化 在学历教育、应试教育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沿用传统 “灌输式”、“填鸭式”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把课讲得很具体、很透彻,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变成了客体,缺乏互动,学生听起课来觉得枯燥无味,难以理解和掌握,且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到了具体操作、应用时感到束手无策;教学手段基本停留在“粉笔加黑板”阶段,现代教育设施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十分注重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和创新,推行的是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模块教学、案例教学、分组教学、角色扮演教学、项目教学、多媒体教学、一体化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手段。这些教学方法是以学生、实际任务、实际操作技能为中心,融“教、学、做、创”于一体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和职业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变化 建立有效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在学历教育、应试教育阶段,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是用统一化的尺度、单一化的指标去考核和评价学生,也就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标准来评价学生,是一种以知识考核评价、结果评价和学校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评价结果不够科学,不够客观,因而使学生失去了合理有效地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采用的是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知识考核与能力素质测试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评价的内容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评价、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评价、专业建设评价(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评价)、教学管理水平评价、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包括理论课、实践课、毕业论文设计评价)、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毕业生社会评价(包括毕业生职业道德素养、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评价)。中职学生是一群具有特殊智力倾向的群体,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基础素质差异较大,采用多样化、多元化的模式和指标考核和评价学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优势潜能和特长,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树立科学与发展的职业教育质量观
基于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内涵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科学的、发展的职业教育质量观,以保证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科学的、发展的职业教育质量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树立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质量观 这是由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人的知识、智力将成为实施知识经济的先决条件,未来市场的竞争表面上是产品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人才的竞争。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谁能率先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等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优胜。同时,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高层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更多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为此,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树立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质量观,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突出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尤其是要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制定以市场为导向、突出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措施,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对路适销的合格人才。
树立终身发展的职业教育质量观 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知识、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新的行业、新的职业不断催生,同时残酷的市场竞争又使许多传统的行业、企业、职业在短时期内可能发生变迁、重组、合并或消亡。为了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需要,每个中职学生都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要具备继续求学以及适应不同工作、职位及职业的能力,以应对转型时期一系列变化的挑战。为此,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树立终身发展的职业教育质量观,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应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模式,以确保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课时比例,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要极力推行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模块教学、项目教学、多媒体教学、一体化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手段,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发展的能力,从而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树立多样化、多元化质量评价的职业教育质量观 随着高中阶段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普及,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均等机会,每个人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中职学生是具有特殊智力倾向的群体,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基础素质差异较大,不能用传统的统一化的尺度、单一化的指标去考核和评价学生。为此,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掌握知识多少来评价学生的知识质量观,树立多样化、多元化质量评价的职业教育质量观,建立多样化、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养、社会活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潜能和特长,确保学生就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同时,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素质差异因材施教,为社会培养多层次、多规格、有特色的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1]王一鸣.21世纪初期我国经济发展展望和战略选择[OL].(2006-04-28). http://www.gzass.gd.cn/contents/18/4460.html.
[2]贾继海,杨百梅.论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J].教育与职业,2005,(35).
[3]郑禹.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的探讨[OL].(2010-05-04).http://www. ahlyedu.cn/ty/01/2-1.html.
[4]李桂霞,钟建珍,王立虹.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20).
[5]只海平.21世纪中职人才规格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趋势[J].机械职业教育,2001,(3).
[6]罗俊,宋充.如何转变市场经济时代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商场现代化,2007,(11).
[7]龚道明.省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1).
G717
A
1672-5727(2012)05-0058-03质量是职业教育的永恒主题,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科学的职业教育质量观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具有现实的重要指导意义。时代在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内涵也应该随着社会需要而变。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科学的、发展的职业教育质量观,以保证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
黄世勤(1967—),男,广西玉林人,广东省肇庆市工程技术学校讲师,生物技术专业科科长,研究方向为中职教育。
曹希培(1964—),男,广东罗定人,广东省肇庆市工程技术学校讲师,教务副校长,研究方向为中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