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2012-08-15宋玉花王素梅黄琼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13期
关键词:人民卫生出版社宫腔体征

宋玉花 王素梅 黄琼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 h内阴道出血量≥400ml,24 h内阴道出血量≥500ml[1],是产科重要的并发症及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中,宫缩乏力居首位,占产后出血的70%~80%。预防和控制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十分值得探讨。我科采用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产后出血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1月至2011年11月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患者行B-lynch缝合术共33例。年龄20~43岁,平均31岁。妊娠36~40+3周,平均38+5周。其中双胎8例,三胎6例,前置胎盘10例,瘢痕子宫2例,重度子痫前期3例,胎儿窘迫1例,羊水过多1例,巨大儿2例,均为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均采用硬外麻,均为娩出胎盘后子宫不收缩,大出血,采用缩宫素宫体注射、静脉滴注,按摩、热敷子宫,应用米索、卡孕栓等后宫缩无明显改善的情况下,立即采用B-lynch缝合术。

1.2 手术方法 英国Milton Keynes医院于1993年首次报道的一种控制产后出血外科缝法[2,3]。B-lynch缝合方法将子宫托出腹腔,两手加压宫体,缩小子宫体积,若出血明显减少,估计该术能成功[4]。术者以1号微乔线从子宫切口右侧下缘下方2~3 cm,距侧缘约3 cm处穿入宫腔,在子宫切口上缘上方2~3 cm并距侧缘4 cm处穿出,线绕至宫底加压于距宫角3~4 cm处,再由宫底垂直绕向后壁,在与前壁相同部位进针至宫腔,水平出针至子宫左侧后壁,将线垂直绕过宫底至子宫前壁,在如同子宫右侧壁的部位进出针于左侧子宫切口上下缘。子宫表面从前壁至后壁可见两条可吸收线在子宫两侧,两条可吸收线在助手加压协助下牵拉并结扎[5]。牵拉时用力均匀适度,打结后缝线与子宫浆膜间可容纳一手指为适度,观察无明显出血后,缝合子宫切口。观察子宫色泽由灰暗转红润,无明显出血,生命体征平稳后方关腹,观察时间约15~30min。

1.3 疗效评定 ①有效:阴道出血≤50ml,子宫收缩良好,生命体征平稳,尿量正常。②无效:阴道出血>50ml,子宫收缩不良,生命体征恶化,尿量<30ml/h或无尿。

2 结果

33例B-lynch缝合术治疗均有效,所有患者缝合后子宫均缩小、变硬、色泽转红润,出血停止。术后无一例因血液循环不良或术后再出血而再次手术。术后24 h内阴道出血量均<150ml,宫底脐平或脐下1指,腹部切口愈合良好,42 d复查时子宫恢复至正常大小,随访3~12个月无远期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产后出血在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中居首位,而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约占80%。处理该类患者,传统方法为按摩子宫,药物促宫缩治疗或宫腔填塞,甚至切除子宫。切除子宫保留附件,切断了卵巢固有韧带,阻断了子宫动脉上行支对卵巢的血供,卵巢血供至少减少1/2,且子宫并不单纯是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还是一个功能复杂的内分泌器官,它可以分泌多种激素、细胞因子和酶等,参与多种生殖生理变化,因此对于绝经前妇女,保留子宫甚为重要。B-lynch缝合术可用于剖宫产或阴道产药物应用无效的宫缩乏力性大出血,可避免切除子宫,保留生育能力,疗效确切,易于掌握,快捷方便,无明显后遗症。通过实践认为,B-lynch缝合术尤适用于剖宫产术中药物治疗无效的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1]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56.

[2]高云荷.产后出血原因及高危因素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19(5):258-259.

[3]Wax JR,Chawnell JC,Nandersloot JA.Packing of the lower uttering segment-new approach to an old technique.Int J Gyneccol Obstet,1993,43:197-198.

[4]邢海燕.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应用.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9):2723-2724.

[5]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966-968.

猜你喜欢

人民卫生出版社宫腔体征
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粘连切除术后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分析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多次人流可导致宫腔粘连致不孕
超声结合宫腔造影在诊断宫腔粘连中的应用探讨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