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感悟
2012-08-15顾海燕
◆顾海燕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附属机关小学)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感悟
◆顾海燕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附属机关小学)
学数学离不开解题。双基是中国数学教学的重要特征。张奠宙教授在《中国数学双基教学》中总结了中国双基教学的四个特点:记忆通向理解形成直觉,运算速度保证高效思维,演绎推理坚持逻辑精确,依靠变式提升演练水准。落实双基离不开解题,重视解题,又不能落入题海,这就需要科学进行解题基本训练。
一、既要掌握认知心理学,也要掌握行为主义心理学
尽管理论界这个主义那个主义争论得不可开交,尽管国外对我国的数学教学“指手划脚”,尽管国内有些学者妄自菲薄,以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但务实的我国数学教师我行我素。事实上,双基,解题的基本训练一直在进行。理论界和实践界好像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互不相干。理论界有点空谈,实际工作者则是做过头了。
学习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而接受学习又分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机械的接受学习两种。
发现学习固然有很多优势,但基础教育阶段要讲究效率,同时人也不可能事必躬亲,特别是数学,有些规律是理性思维的结果,不是学生动动手就能够发现的,发现学习不是万能的。
与发现学习相比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应该是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主要方式。同时,中国人认为“人生识字糊涂始”,有时孩子并不理解某个字、词、口诀,甚至诗歌的意义,但主张先学记了再说,以后再加深理解。譬如,我国的数学教学,要小学生背乘法口诀,一般来说,多数学生当时未必理解口诀的意义,但多少年来的事实证明,“记忆通向理解形成直觉”,这是有效的。因此机械的接受学习在数学学习中,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在教师指导下的数学解题基本训练完全是有必要的。训练的过程,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也有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的成分。既然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数学解题教学的主要方式,启发式教学是与此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因此,数学解题教学应该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适当使用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广泛使用,近年来,温家宝总理也多次提倡。
二、重提行为主义
既然要进行解题的基本训练,那么必然会有练习、强化、反馈、小步子等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数学教师都在这样做,这些做法应该说就是行为主义的。现在的情况是,虽然事实上我们都在这样做,但宣传上似乎是建构主义一面倒,甚至行为主义被看作传统、落后的代名词。
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是S-R理论。S表示刺激,R表示反应,S-R表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种试误,即尝试错误之后获得正确的方法,学习结果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行为主义者从动物学习行为的研究得到了三大定律。
第一个是效果律。其意思是行为发生后的效果影响着学习。当出现预期行为的时候,要给予奖励,反之给予惩罚,奖惩手段就称为“强化”。
第二个是练习律。只有通过有反馈的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建立S-R联结。与此相关,还有小步子理论。
第三个是准备律。动物能否进行有效学习,与它是否饥饿有关,试验证明,老鼠不饿,很难学会,但饿得过度了,学习效果也不好。用到人这里,需要学习动机作为学习的动力。学习者的焦虑程度影响着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理论上说中等焦虑为好。
这些道理,我们不是都在运用吗?
近年来很多有效教学的经验,都吸取了行为主义的营养。在教学上提出了“低小多快”四字诀,就是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应该说对教学理论都有发展,都吸收了行为主义的合理成分。
我们不要用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建构主义有它的道理(它的作用等,这几年宣传得很多了,这里不再赘述),但说了建构主义,别的理论就都不对了,这就过分了。在数学解题教学中,还是应该合理地运用行为主义,同时要有适当的建构。
“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对复杂的学习现象做出全面的解释。当前最适当的选择是用不同的理论解释不同类型的学习……行为主义强化理论适合解释婴幼儿的行为学习和人类动作技能学习,但不能解释知识的理解;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适合解释知识的理解,但不能解释技能的形成……”并且指出:“既要掌握认知心理学,也要掌握行为主义心理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所长傅禄建教授认为:“年龄较小的孩子,学的方式更多的是记忆和模仿,这与他们缺少认知的积累有关。既然是记忆和模仿,那么就应该多研究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我们认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在解题基本训练时,要运用心理学的全部智慧,包括行为主义、建构主义在内,进行科学训练。有学者提出“行为主义为用,建构主义为体”且不说它的“用”和“体”的提法是否确切,总的来说,对两者的优缺点进行了合理的评价,主张兼收并蓄,这个态度应该赞同。
三、行为主义之弊
和建构主义不是完美的一样,行为主义也是有缺点的,行为主义是从动物实验得到的,它只管外部的刺激反应,不管内部的心理活动,也不研究思维、想象、情感……这必然存在缺点。从当前情况看,首先要注意训练量不要过度。还要注意,练习要促进理解。
熟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够生巧,反言之,熟还可能生笨。还要“依靠变式提升演练水准”,还要利用反思、归纳解题经验等手段促进理解,使熟练为巧,产生新智慧,促进思维发展。同时还应该重视情感的因素,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要“管卡压”。
尽管课改的要义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十分遗憾,现在的管理方式基本上是“管卡压”,甚至可以说,“管卡压”的程度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这和课改精神完全背道而驰。“管卡压”的一个特点是统一要求,作业必须人人做,人人做一样的作业。“管卡压”的另一个特 点就是强制性,作业必须按时交,做错了必须订正,不然就挨批评,有的老师还责令学生罚抄,如果学生态度不端正,考试成绩不好,就要告诉家长。看起来都是为了学生好,是严格要求,似乎没有什么不对。但是现实情况是,有的学生做不出来,为了躲避批评和惩罚,就抄袭(从德育角度说,是逼他不诚实,“逼良为盗”——盗窃知识);他抄袭了,教师还得花时间给他批改;批改了他也不看,还是不懂,感到很苦恼,也有的感到无所谓,麻木了。学生处于被“管卡压”的状态。在这种高度紧张、高度焦虑的状态下,不断强化“失败意识”,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负面影响。
能不能改变这样的“管卡压”的状况?让学生变成“我要学”?学生是人,不是机器,没有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肯定是低效的。
“愉快学习”这个提法可能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一味强调“苦学”,也是不正确的。如果能够创造出这样一个氛围,再“苦”也感到“乐”,像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梁贯成院长总结我国传统教育特点之一——“苦中有乐”,那是十分可喜的,而且一定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跳出题海,成绩照样不落后,可能吗?学习虽然紧张,但大家精神愉快,学得有兴趣,可能吗?理论上肯定是可行的,实际上也是有老师做到的。譬如有些学校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负担不重,学业成绩也取得很好的效果。
让学生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找到乐趣,自主且自觉地学习,并且会学习。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这就符合了情意原理。我们期望有更多的教师能够做到使学生负担不重,学得愉快,成绩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