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优化及提高

2012-08-15程云飞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年2期
关键词:基础信息技术评价

程云飞

(无棣县第二高级中学,山东滨州251900)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正式确立了自身的独立地位,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走“发展为本”的道路。从2004年改革至今已经有六年的时间,面对课程改革的新机遇,作为一线教师,反思我们的教学实际,还是存在几个现实问题:

1.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奏效

我校学生来自全县各乡镇,城乡差异较大。县城的小学及初中已经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入学前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这直接导致了信息技术知识薄弱、认识程度不高的学生难以接受深层次的知识,而基础好的学生却因已掌握相关内容而浪费了学习时间。因此,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很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满堂灌”的理论学习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以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表达趋于直观,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教学的主体仍然是教师,教与学的关系还是“你教我学”,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但因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不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报表都制作编辑不出来。

3.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合理

信息技术课的评价形式主要表现在教师评价上,略显单一。评价中只是对学习成果进行优劣评价,而忽略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这种评价体系使学生很难发现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也使教师对学生的教学难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案。

二、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建议

信息技术课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以学生为主体,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活动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思考、探索、创造,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1.发挥教师行为导向作用,实施分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及角色要有重大改变。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建立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人。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对班级进行学习小组分配,并使用了学案,引导并指导他们开展学习活动。要求每节课学生必须在自主探究或小组共同研究下完成导学案上的任务。这样可以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互帮互助的学习环境下进行良好的学习。

面对学生的差异,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励和帮助他们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扩展与提高。针对学生知识水平参次不齐的现状,笔者采用以下对症措施:

(1)措施一,课前准备的分层

例如在教学目标上可以分三个层次要求:基础差的学生要求掌握教材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操作方法;中等层次的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灵活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在中等层次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有良好的素质。

(2)措施二,对学生的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将基础较好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分到一组,采用一帮一结伴的形式,由基础较好的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使基础较差的学生有问题时可以直接问同学,克服了害怕问教师的心理,从而很快地跟上学习进度;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帮助其他同学时巩固和复习了学过的知识点,而且增强了自信心,加强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3)措施三,教学任务分层

例如,可以把一个大的动作任务分解为几个小任务以利于基础较差学生完成;给出专项训练以及拓展练习让那些能力强的学生得到充分提高。

2.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促使大多数学生对它“天生”就感兴趣。但是,如果不充分加以利用,只是照本宣科,就会减弱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求知欲。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成为关键。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采用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及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种是讨论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各自意见,通过互相讨论、辩论,对问题获得新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个人见解。例如在学习FrontPage制作网页时,先让学生欣赏课前准备好的优秀网页作品,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析作品中运用了哪些知识,其中哪些是我们可以解决的,哪些又是我们本课就要解决的问题,接着与学生分析任务,让学生明确重点难点,最终完成网页的设计制作。

另一种就是案例教学法。教师可构建信息技术教育网站,将教案、课件和操作难点制作成视频文件或专家授课视频放在网站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来浏览网页和选取下载内容,使课堂教学与网上教学相结合。

也可以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交流与沟通。比如,在处理教材任务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并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学有所用的意识和互帮互助的精神。

3.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

科学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相接轨,使学生能真正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基础内容,促使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升。我们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四种评价是在教学开始时进行的安置性评价、面向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以及最后的终结性评价。

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及学习愿望,以便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制定评价标准或评价量规,根据评价目的划分出能客观反映有关学习过程和结果的重要方面,划分不同等级;针对不同的教学活动、课程安排,教材要实施不同的过程性评价;进行学生互评、小组互评。另外,利用好个人成长记录档案袋,这样能促进学生学习、比较自己在不同阶段的作品,检查进步,自评反思。对学生学业水平进行测试,以完成对整个教学的总结评价。

[1]胡济良,李尚仁.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2]李朝军,牟艳娜,阮滢,刘向永,于丽华.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理性反思[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12).

[3]苗逢春.中小学住处技术教育的回顾与反思[J].信息技术教育,2004,(12).

猜你喜欢

基础信息技术评价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