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关系初探
2012-08-15罗光晔
罗光晔,曾 丽
(1.广东外语艺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40;2.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430)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关系初探
罗光晔1,曾 丽2
(1.广东外语艺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40;2.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430)
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难题,课程设置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混乱性,这就需要对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认真剖析。通过研究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的关系,可以找到两者之间的融合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学生就业
受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等多方面的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许多院校调整了专业。但由于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课程设置与就业不协调,就业危机持续存在。所以,必须先了解课程设置的现状和就业趋势,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就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调和,才能使高职院校健康、快速地发展。
一、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现状
“高职课程设置的主旨在于使学生获得或提高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因此,高职教育必须避免同一的课程模式,必须密切关注社会的实际需要,从相应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特点出发,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取舍,对课程的类型与模式进行合理化、多样化设置。”[1]但是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社会需求的专业不断更新,造成了课程设置上的盲目性、混乱性和滞后性。
1.盲目性
受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等多方面的影响,近年许多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主要原因是没有把准当今社会的真正需求。有些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前没有对这一行业的真正需求进行社会调查,只是对就业形势比较好的工作岗位进行收集,然后迅速制定学生课程表,加入一些社会暂时需求量大的对口专业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结合学校本身教学现有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只是在课堂上简单教授一些关于对口专业方面的知识。一方面,对学生而言之前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内容、没有专业基础,现在突然学习变得无从下手,一部分学生或者根本不感兴趣。因为不是自己原本所选专业的内容,这就造成学习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增加一定量的新开课程,就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减少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也可能是加大了理论学习,减少了实践操作。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其优势本来在于动手能力较强,当理论变多实践减少时,将减弱学生优势,降低其社会竞争力。这种盲目性带来的后果是:知识的积累在快速的学习中没有成效;能力方面的实践锻炼由于时间缩水而降低水平;就业上因课程的无序凸显危机。
2.混乱性
课程的设置是需要智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最佳的课程设置。所以,一般在设置课程的时候都会考虑到这一点,将公共基础课放在前,然后是专业基础课,最后是专业课及实践学习。每一阶段的学习都是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不能违背的。如果在设置新课程时功利性太强,跳过一些环节,直接将所要新学的课程加进来,就会导致课程体系的混乱性。接受知识的逻辑顺序发生了改变,这样学生就无法正常地认识事物,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教授的内容,无法将这些新学的知识与之前所学联系起来。造成的后果是课上了却不知道怎么用、应该用在哪里;甚至于不知道学了什么。这对就业一点作用都没有,白白浪费时间。所以只有将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关键在于对就业形势的了解。
3.滞后性
学校一般会根据社会的需要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也就跟随专业被设置出来。设置专业的过程是对社会多次调查的结果,这个阶段必然是围绕市场需求而进行的。对课程内容的编排必然是源于经验的总结和对相应理论的探索,这些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同时也是学生就业危机的根源。如果太依赖于课本知识而不结合现实情况,毕业时将很难保证会符合社会的要求,原因是课程内容相对于岗位需求有一定的滞后性。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用人单位对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而课本内容相对固定,很难适应时代的变化。因此,必须时刻关注社会变化,洞察市场需求倾向,及时修改课程内容和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才能保证学生顺利就业。
二、高职学生就业形势剖析
高等院校毕业生数量在逐年增加,2008年为559万,2009年611万,2010年631万,2011年达到新高660万。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高职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危机不只是因为人数增多所造成,更是由于社会因素、学校环境影响和自身发展问题所引起。
1.社会因素 经济危机使就业率下降和失业率增加,“农村大约还有1.5亿左右剩余劳动力要加快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事业单位要进行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等,这些都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紧张态势,从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负面影响。”[2]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高职学生的排斥。一方面,用人单位选择职工时存在不公平。选择中存在性别歧视。对于普通岗位,或只招男生或只招女生,没有给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在选择学历时,往往只追求毕业院校的声誉,而不把高职学生当作人才看待,放弃对高职学生的招聘。存在“裙带”现象:单位不是用人唯贤,而是将亲戚或熟人引进到单位来,直接打击了高职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国家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由于之前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被直接安排工作。现在实行市场经济,用人方面要实行双向选择;而国家关于这方面的制度部分仍坚持计划经济时的做法,无法真正做到调节学生就业,结果是大部分毕业生被滞留于家中,无法真正发挥所学知识。这些问题都是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但也不能只找外在因素,更多的要考虑内部存在的问题。
2.学校环境影响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和环节,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直接因素。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就业指导是学校应该做的工作。但是,学校内部的一些部门并没有真正做好对学生的引导,而是轻视或忽视了对学生择业观的引导,使部分学生人生定位不明确,在迷茫中错失就业机会。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是一个过程,从一进校门就应该给同学们灌输一种思想,必须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了解社会发展动态,才能在毕业的时候抓住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方面,学校在入学教育时,只是对新生有一个简单的介绍,并没有使学生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学生对大学的美好憧憬就在迷茫中度过,对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缺少动力,没有忧患意识。导致在毕业的时候才知道所学的知识根本达不到社会的要求,想补习也没有机会了。只好在社会上一边学习,一边锻炼,这就减少了找工作的优势,而且很难找到好的工作。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学校为了应付这个流程或不太重视这个环节的教育,没有专业老师做指导,只是让一些从事就业的老师或其他行政人员来做个简单的对就业形势分析,根本无法给学生指明选择的方面,更别提就业的技巧和选择工作的方法了。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在关键时候抓住机会,对选择就业有一种恐惧心理,在面试的时候无法发挥正常,失去就业机会或只能降低自身要求,做一些不符合专业并且待遇也不怎么好的工作,完全失去了上大学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必须把握好在学校环境下的教育,这是塑造学生就业观和培养学生成才的关键。
3.自身发展情况 人的发展是会因环境的影响而改变的,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目标的定位就决定了今后的就业方向。一方面,高职学生的来源大多是高考没有上本科线的学生,文化理论基础相对较弱,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不能正视自己和端正学习态度,不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延续了高中时代好玩的心理,想着交了学费,毕业时一定能混个文凭。他们虽然也很努力学习实际操作,但由于理论知识有限,无法正确指导自己的实践。以至于时间花了很多,技术却没有真正学到,只懂表面却不知道实质。就像有的学生只知道设备或按钮的作用,却不了解机器的实际运行过程,导致找工作时无法判断什么情况下应该用哪个设备或按钮,因而失掉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在择业问题上大部分学生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高职学生本身就是拥有高级职业技术的人才,是介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人群,他们有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理论知识。许多高职学生在自身定位与社会承认方面存在着偏差。他们认为自己懂技术,有自主选择工作单位的能力和资格,对不属于自己专业的工作不感兴趣或直接选择拒绝,致使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合适的工作,而被划入失业人群当中。现在的就业形势由不得我们随便选择,经济危机的出现,大量技术人才的滞留,工作单位选择的多元化,都要求学生们要认清自己的位置,不是几十年前的经济大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填补,当今社会人才需求大都饱和,有些单位只是部分新老员工的交替,用人需求已不如想象中那样多了。所以,现如今的高职学生和普通大学生一样自主选择的机会很少,不能先择业再就业,而是要先就业再择业,这才符合当今社会的要求。高职学生必须正视自身处境,选择正确的就业方式,才能缓解就业的压力。
三、协调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的关系
1.课程设置决定学生就业
学校对课程所作的设置,决定了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和今后所掌握的技能,也决定了学生就业的能力与方向。高职学生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区别,就在于高职学生以学习技能为主,主要目标是为了就业。在这个过程中所追求的内容是社会实践中急需的技能,这对学生的就业而言,也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或者说是对口性和专业性。如果所设置的课程不能将社会必需的新兴技术包含进来,那么对于学生而言就业就无从谈起,踏入社会后就毫无择业优势,相反却可能被社会所忽略。例如,作为一个数控专业的学生,他在找工作面试时,对照着设备示意图却无法说出操作顺序或按键功能,自然不会成为用人单位要选择的对象。主要原因是这种设备很先进,学生在课程学习当中根本就没接触过。由于学校不能及时提供新知识的更新,学生也就只能失去这次就业机会了。这说明课程设置决定学生就业的前景,必须认真教授学生课堂知识,加上足够的实践能力,学生毕业后才能在社会生存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学生就业反作用于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学习内容的确定过程,它决定了就业方向。学生就业情况反映出课程设置合理与否。如果学生完成了课程所要求的学习内容,容易找到工作,说明课程设置是合理的;如果就业时找不到合适的单位接收,则说明课程内容还有待改进。学生就业情况体现了时代的需求,也反映出高职院校应该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为学生找到新的适应社会生存的方法。当今时代,社会的需求就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前提,必须认真对待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才能更好地发展学校本身。例如,一家工厂需要焊工,那就必须找到符合条件的、并且一定得是专业的人员。学生想就业就必须是学焊工的,这对学校也是一种要求,必须要在课程中体现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机会,这样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才能顺利地签约。也就是说学生的就业情况体现了课程设置的价值,并反作用于课程设置。
当然课程设置和学生就业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简单地将课程设置凌驾于学生就业之上,因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就业;但是也不能盲目地根据就业需求设置课程,这样会导致学生就业的时候专业过剩或过时。作为高职院校必须考虑学校的长远发展,多做调研,发挥学校这个团体的特殊性,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双赢。在课程设置方面还要加大对学生就业指导的力度,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或晚上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内容,或是邀请校内一些就业方面的领导或专家讲解就业方面的经验,增加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实质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自己,对待择业的态度要灵活,遵循先就业再择业的原则,这样才能在社会上找到立足之地,也才能摆脱失业人群的命运。总之,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是互相影响的,只有对社会做充分的调查研究,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就业的课程,也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健康发展的就业有利局面。
[1]吴群力.高职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模块化与多样化[J].当代教育论坛,2006,(12):113-114.
[2]陈良堤.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90-91.
The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urriculum Sett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LUO Guang-ye1,ZENG Li2
(1.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Arts,Guangzhou,Guangdong 510640;2.Guangzhou Institute of Railway Station,Guangzhou,Guangdong 510430)
In order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better,curriculum arrangement is very importa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However,many curricula arran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blind and confusing in some ways,which requires serious analysis of current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Through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design and student employment relationships,where you can find the fusion between the two points,we can reach the goal of fostering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urriculum setting;student employment
G717.38
A
1008-8156(2012)01-0022-03
2012-03-02
2012-03-12
罗光晔(1978-),男,湖南隆回人,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党委组织宣传部主任科员,哲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职业教育管理。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就业关系研究》(批准号:2010tjk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