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师流动的理性审视
2012-08-15何孔潮
何孔潮
(毕节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毕节551700)
城乡教师流动的理性审视
何孔潮
(毕节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毕节551700)
城乡教师流动应是同一区域内城市与农村之间教师的自由、合理、有序的双向流动,其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基础教育公平,但也面临着来自制度、现实与观念上的重重障碍。
城乡教师;流动;理性
一、城乡教师流动的内涵审视
受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城市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差距越拉越大。一方面,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低,客观上造成教育质量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城市不停地面向农村选拔优秀教师为自己“锦上添花”,无疑使得农村教育质量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城乡教师流动绝不能仅仅成为城市向农村“拔优”的口号与工具,我们应首先从内涵上厘清城乡教师流动的本质与特征。
有较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城乡教师流动的内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昝尔丽从制度层面提出:“教师流动是建立在强制性基础上的教师合理性流动,所谓合理是指教师流动制度并非一味地靠强制力来控制教师行为,而是通过各项的正式制度作支撑来促动和引导教师流动。”[1]郭文琴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提出:“城乡教师流动是指同一区域内的城市和乡镇教师之间的自由、合理流动,以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达到师资均衡配置,教育均衡发展,以促进教育公平。”[2]李宜江则从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角度给出了定义,他认为城乡教师流动是指:“教育行政部门为了均衡配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师资,采取行政或法律的手段,按照一定程序安排部分教师在不同学校之间进行轮岗。”[3]
笔者认为,所谓城乡教师流动应是同一区域内城市与农村之间教师的自由、合理、有序的双向流动,旨在提升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推动基础教育公平,并在整体上实现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城乡教师流动的特点可概括为自由、合理、有序与双向等。所谓自由指的是教师流动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主动性与意向性,不能简单化为行政强制的手段;所谓合理指的是教师流动要充分考虑到城市与农村的教师现状,不能脱离具体的教育背景;所谓有序,指的是教师流动要充分考虑到流动的规程、周期及待遇等,不能让流动的教师有后顾之忧;所谓双向,指的是城市教师与乡村教师之间要双向互动,不能简单地变成城市向农村索取优秀教师资源,同时也不能弄成简单的城市教师向乡村教师支教等单一行为。
二、城乡教师流动的价值审视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城乡教师流动的宗旨之一是为了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教师的专业意识,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城乡教师流动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益处,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首先,城乡教师流动提供了教师专业对话与交流的平台。城乡教师彼此拥有着不同的教育经验,在易地教学时必然产生更多的思想火花,通过相互间的思想交流与经验共享,可以使彼此的专业水平都得到提升。其次,新的专业环境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反思。城市和农村由于教学条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参与流动的教师而言,无论是入门的青年教师还是成熟的老教师,都如同进入了一个新的专业环境,将面对新的学生,新的同事与新的环境,也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这些都会促进流动的教师加强教学省悟与专业反思。第三,城乡教师流动可以缓解职业倦怠心理。有研究表明,入职达到7年以上的教师,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出现专业发展水平停滞、反思能力弱化、得过且过等职业倦怠心理现象。而城乡教师流动则为这种职业倦怠心理问题提供了解决的契机,因为,城乡间的定期流动为教师提供了新的工作环境与新的专业平台,也为教师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二)推动基础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基础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为基础教育发展上的东西失衡、城乡差别和阶层差别,而核心问题则在于城乡基础教育的二元发展格局。从宏观来看,基础教育公平主要指入学机会公平;从微观来看,基础教育公平主要指教育过程公平。前者涉及到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后者涉及到课程与教学的公平问题。无论是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教师无疑都是其中的核心要素。因为,对于教育而言,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具体执行人和主导者,教师的素养和配置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质量。城市与农村在教师建设方面,无论是教师素养还是教师规模上都是城市远远胜出,这直接造成了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失衡现实。而城乡教师流动无疑是解决这一顽症的良方。一方面优质的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施教帮扶,另一方面薄弱的农村教师进城市学校学习进修,充分体现了对农村教育的关注与关怀,让农村学校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从而留住学生,吸引学生,壮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效果。尤为重要的是,城乡教师流动在促进教育公平上并非“削峰填谷”,而是“以优扶劣”、“以强辅差”,最终使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均受益。
三、城乡教师流动的问题审视
(一)制度障碍
1.城乡户籍制度的影响
我国因历史原因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制约城乡教师有序流动的重要因素。目前,虽然全国各地都在酝酿并逐步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放开户口迁移的条框制约,淡化城市户口概念,加强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的通约与衔接,但城乡分割仍是当下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典型特征。这一现状给城乡教师合理有序的流动造成了根本性的障碍,即便是推行中的相关教师流动政策也因无法突破户籍制度的坚冰,而相继出现“蜻蜓点水”式的流于形式的现象。这违背了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初衷,也难以达成促进基础教育公平,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根本目标。
2.教师人事制度的影响
我国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乡教师流动的有效实施。在我国,教师的身份是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不在国家公务员身份序列其中。这样,与教师形成契约关系的表面上是代表国家与政府的教育部门,比如各地教育局,但实际上最终教师并非隶属于国家或政府,而是隶属于其工作单位——所在学校。在这种体制下,教师事实上成了所在学校的内在附属品,而所在学校往往因种种原因规避本单位教师的流动,以减少额外增加的管理负担和工作压力。同时,我国各地试行的教师聘任制度也加剧了城乡教师的不合理配置,制约了教师的有序流动。在市场经济与利益驱动下,必然形成“好学校挑好教师,好教师选好学校”的竞争链条,这使得城市优秀教师更加富余,而农村优秀教师更为薄弱。
(二)现实障碍
1.城乡教师“同工不同酬”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教师的基本工资实行国家统一标准,并对农村及边远地区给予适当倾斜;但实际上,城乡基础教育教师的工资还是主要依靠当地县市财政转移支付来完成。尽管当前农村长期以来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已然得到缓解,但城乡教师之间收入上“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有调查显示,全国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城市教职工的68.8%和69.2%。2006年与2005年相比,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乡教职工工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4]只要城乡教师“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城乡教师间合理有序的流动将无法达成既定的目标。
2.教师的“经济人”特征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教师即便是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也具有普通人的属性。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即“经济人”的特征在教师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是否积极流动,往往与流动前后的收益增减有关。基于城乡教师之间收入及待遇差距颇大,出现的大量农村教师向城市的单向流动现象便不足为奇了。
(三)观念障碍
1.“稳定”的职业心态
尽管全国各地都在逐步推行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试图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事业单位“大锅饭”现象,落实“能者上,庸者让”的用人策略。但长期浸渍下所形成的“稳定”为先的职业心态已经在教师心理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导致城乡中小学教师的大范围流动显得既不合理,也不够现实。因此,如何破除一味追求“稳定”的职业观念,显然对于有效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大有裨益。
2.对“家庭”的依附心理
中国广大农村作为一个伦理本位的乡土社会,尤为重视家庭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角色与地位。虽然近来各地正在推行城镇化改革,让中国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家庭”本位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仍然渗透到中国农村的每一个角落,支配着人们日常的选择和行为。因此,城乡教师流动面对的往往不是一个个独立的教师个体,而是涉及到以“家庭”为单位的选择与迁移。另外子女抚养、老人赡养,还有夫妻异地上班等问题,也时常影响着教师的流动积极性。
3.对政策的信任危机
“流动以后待遇如何落实?”“流动以后职称怎么处理?”“流动以后想要回来怎么办?”这些问题体现了当下教师对于地方流动政策的信任危机。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社会诚信领域却在一路滑坡。个体之间的不信任,逐渐蔓延到个体对于政府的不信任。教师也不例外,同样担心流动时的政策在流动后得不到兑现,或伴随着当地政府或学校的领导调整,当时的政策会不会成为一纸空文。信任危机作为一种自发的文化习惯,久而久之也会作为一种强大的内心强制力,左右着城乡教师的流动意愿。
[1]昝尔丽.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制度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17-18.
[2]郭文琴.中东部地区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9.4-6.
[3]李宜江.论县域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流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J].基础教育研究,2009,(12):3-5.
[4]贾建国.我国城乡教师流动制度创建的制度阻力探析[J].教育科学,2009,(5):34-35.
Reflections on Urban-rural Teachers’Flow
HE Kong-cha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Bijie University,Bijie,Guizhou 551700)
Urban-rural teachers’flow should be free,bidirectional,rational and ordered between urban teachers and rural teachers in the same district.It aims at promoting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ushing basic education equality,but confronting with such barriers as institutional,practical and idea problems.
urban-rural teachers;teachers’flow;rational
G525.1
A
1008-8156(2012)01-0017-02
2012-02-01
2012-02-20
何孔潮(1980-),男,安徽枞阳人,毕节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2011年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学前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