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具慧眼 删繁就简——论“关键词”在高考主观题审题、答题中的作用

2012-08-15代春生

中学语文 2012年36期
关键词:关键词主观题题干

代春生

在高考语文复习备考中,教师一般比较注重学生答题技巧和规范的培养,尤其是在二三轮的复习中。课堂教学中,教师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注意”:“注意技巧”、“注意审题”、“注意答题规范”等。应该说,教师是“注意”到了,但这种“注意”对学生的答题有没有起到效果呢?有,但不是很明显。学生在答题时依据老师的“注意”,通常在作答中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一旦遇到某一类型的题目,便将这一类型的概念、术语通通套进去。如在解答阅读题中的“作用类题型”时,学生则很少结合具体的文本。随意的将“承上启下”、“为全文营造某种氛围”、“奠定某种感情基调”等术语写上去,其结果通常使答案空虚、枯燥而无实质内容,这也是阅卷老师所反感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在解答主观题的过程中,常用较为冗繁的文字作答,“眉毛胡子一把抓”,认为写得越多越好。为了使高考备考更加的有效,我们尝试着把“关键词”这一关键要素纳入到高考语文备考中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规范作答意识。

所谓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1)指能体现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中心概念的词语;(2)指检索资料时所查内容中必须有的词语。这两种解释都指出了关键词在文章或资料中的重要性,尤其对我们快速阅读或检索资料。但从高考主观题审题、答题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关键词”是指在题干、材料以及在答题中出现的核心词素,它能够统帅整个材料,是题干或材料的重点所在。它犹如诗歌、文章中的诗眼或文眼。当然,在主观题的答题中,有些是以关键性的语句呈现的,因此“关键词”也具有了广义的性质。由此来看,无论是在审题抑或在答题时,都应将“关键词”作为关键要素进行考虑。兹作具体论述。

一、独具慧眼,聚焦题干

命题者通常会在一些主观题的题干或材料中设置一定的陷阱来迷惑考生,考生稍不留意,便会陷入命题者的彀中。因此,对于题干或材料中的关键词,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在作文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以2011年的广东高考作文为例: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该题的典型特点是由“导语”引出“标题”。我们在对标题引起重视的同时,也不应该忽略“导语”中的关键词语。导语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大千世界”、“无所不在”、“起点”、“源头”、“中心”。 这些关键词不仅为考生提供了写作的范围,还提供了具体的写作角度,使考生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同时在思维层面上也可收放自如。此外,对于“回到原点”这个标题,我们也要注意分清主次。该题目是个动宾短语,对于标题来说,每个词都很重要,但要注意词与词之间的轻重主次。除了要注重宾语“原点”外,更重要的是对“回到”一词的理解。命题者的意图是要考生结合生活体验和认识,谈如何回到原点。明确题意后,既可写一个同学、亲友感情、关系修复,回到原点的故事,也可按照“原点是什么——为何要回到原点——怎样回到原点”的思路写一篇议论文。理解了这些词语的主次轻重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审题立意,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见,由“导语/材料”引出“标题/话题”的作文题型审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关键是在审题时能否抓住关键词。从考场作文反映的问题看,低分作文很多是因为考生不能揭开“导语/材料”表面隐喻,透视出所给“导语/材料”的寓意,造成偏题跑题,结果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所以,面对这类作文题,必须首先读懂“导语/材料”,抓住核心意思,提炼出关键词。

此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直接给出“标题/话题”的作文题型。写作这种作文题首先要确定哪几个词是关键词。能否准确确定关键词是切不切题的关键。以2008年的广东高考作文题为例,该作文题目是《“不要轻易说‘不’”》,这其实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不要说不”和“不轻易说不”两者之间是一个转折关系。“不要说不”并不是不让你说“不”,而是强调你“不轻易”说不,所以,它们之间有一种转折关系,关键词不仅仅是一个而至少是两个,而且重点是“不轻易”。

不仅作文审题如此,在阅读中对题干的解读也应该抓住“关键词”。以2010年安徽卷的诗歌鉴赏为例:

岁 暮

[唐]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对于本题的解答,不少考生不知从何下手,“简要分析”又该做怎样的分析?其实,在解答本题时,我们只要抓住题干中的两个核心词语“寂寞”、“壮心”,便可迎刃而解。“寂寞”一词比较容易理解,而“壮心”一词,联系全诗,可理解为“爱国之心”。在诗歌中,能够体现出“寂寞”的诗句有“岁暮远为客”、“朝廷谁请缨?”能够体现出“壮心”的诗句有“烟尘犯雪岭”、“济时敢爱死?”对这些诗句稍作分析,便不难得出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题干或材料中的关键词往往有这样的特点:它能够指出答题的范围或思路,甚至有些关键词会在高考中反复出现,如诗歌鉴赏中的“意象”、“意境”、“情与景”、“动与静”等。 现代文阅读中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对重点语句的“赏析”以及某些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等。诸如此类的字眼,都应该把它们作为关键词来理解。

如2010年广东卷现代文阅读《不可“无我”》第14题: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本题中,有这样三个关键要素:“第五段”指出了答题的范围,“我”与“非我”则指出了答题的思路。

因此,在审题过程中,我们要聚焦目光,用自己的慧眼去挖掘题干中的关键词,从而使答题更加有效。

二、删繁就简,浓缩文字

作答时,考生通常会尽可能的把所有的信息写进答案中,唯恐遗漏信息。因而也造成了答案的冗繁,信息的繁杂。冗繁的文字信息往往也意味着思维的模糊、混乱。因此,考生在作答时,为了突出重点,使语言简洁有力,在答案中务必要出现关键词,这在作文中表现的也是比较明显的。我们不妨看下面的一个片段:

与你为邻,我懂得了“奋斗”的含义;与你为邻,我看尽了辛酸和血泪;与你为邻,我为你的伟大而骄傲,为我的渺小而羞愧。你我为邻,你离不开我,我更离不开你。我亲爱的农民工兄弟,但愿你在城市里能找到你真正的归宿,真正对这城市产生归属感,长久地与我为邻。

——《与你为邻》

在本段中,关键词“与你为邻”在文中出现了多次。更重要的是出现的比较自然、贴切,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不仅如此,在作文时,除了单个段落中出现关键词外,整篇作文的其余各段也要应时地出现,这些关键词在作文中是很“给力”的。

此外,在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中也应该出现关键词。以2011年高考福建卷的第11题为例:文章第③段提出了“与完满和中级的整体相关的价值观”,请简要阐述这个价值观能够产生的作用。本题的参考答案为:①引领人们用积极的行为争取达到自身的利益,并协调人际利益关系;②召唤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③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我们不妨把参考答案与原文相关语段做下对比。与本题相关的语句为 “作为人的生命之自觉形态的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还能够召唤人们不断地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答案中的关键词(句),其实就是将文本的相关语句做些调整。如将复句改为两个或多个单句,将文中个别多余的字词(通常以虚词为主)删去,这样既摆脱了摘抄原句的嫌疑,也提升了自己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俗语说,“浓缩的才是精华”。考生若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审题、答题,抓住关键词则是重要的一个步骤。在审题和答题时找准关键词是符合命题规律和答题规律的。但重要的是,在答题时,找出关键词,只是做到了“简约其途”,抓住了答题的核心要素,此外还要做到“丰腴其实”,要在原文信息的基础上重新组织语言,注意语句的通顺和完整,否则,即使在答题中出现关键词,也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关键词主观题题干
浅谈高中政治“认识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数字算式
高考政治主观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图解十八届六中全会“关键词”
“关键词”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探讨
掌握方法 有效答题
例析诗歌鉴赏主观题解答五忌
破解诗歌鉴赏题五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