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壮还需土肥 德高重在引导
——对山区初中新教师培养与成长的几点思考
2012-08-15祝建法
◆祝建法
(浙江省绍兴县王坛镇中学)
苗壮还需土肥 德高重在引导
——对山区初中新教师培养与成长的几点思考
◆祝建法
(浙江省绍兴县王坛镇中学)
“新招聘的新教师必须到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山区学校任教6年”这一新政策,意在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提高农村特别是山区薄弱学校教学质量,这批新教师大多是百里挑一或是千里挑一的“好苗子”,做好新教师的培养工作是山区教育能否决胜未来的关键。3年来的教学管理工作,让我深切感受到:有了“好苗子”,还需精心培养。
新教师培养 优良坏境 引路指导 师魂
山区教育师资现状分析:
1.近几年分配的新教师现状分析
自3年前县委县府出台“新招聘的年轻教师必须到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山区学校任教6年”新政策以来,部分学校特别是山区学校一下子就大量地增加了新教师的数量,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08年新分配14名,2009年7人,2010年6人,3年合计27人,占学校教师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还有些学校的比例更高。
这些新教师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基本功普遍较硬。这批年轻教师大多是百里挑一或是千里挑一的“好苗”,全部是正规本科师范院校或国家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生,而且很多是党员,各级优秀毕业生,这些新生力量的到来,大大地充实了山区学校贫瘠的教学资源。他们一到所在学校就被赋予重任。有的新教师第一年就做备课组长,有的还直接任八年级甚至九年级毕业班老师。同时,这些新教师绝大多数来自城区和平原乡镇,学校离家较远,生活非常不便,有些老师光回家一趟,来回就是一天,要让他们扎根山区教育,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2.当前我县山区初中师资的突出矛盾
(1)年龄结构很不合理。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学校老教师普遍较多,老教师的知识更新,在职培训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同时,近3年新教师的集中分配,导致学校内30周岁至45周岁区间的中青年教师偏少,很多学校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全校81位教师,50周岁以上25人,30周岁以下教师34人,其余中青年教师22人,明显偏少,年龄结构极不合理。
(2)缺少骨干教师,教科研能力整体偏低。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教师招考进城成为一种常态,农村骨干教师就像田里的瓜一样,熟一个就被摘走一个。大量新教师的出现,让许多山区学校的管理者有喜又有忧,喜的是他们的加入大大地激活了山区教师资源的配置,忧的是对新教师的培养与成长上有点束手无策;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客观条件,我们通过比对分析也可以发现,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对新教师的培训,促使新教师尽快成长方面,学校及上级部门有很多方面需要去思考和探讨,为此,本人在此提以下建议供大家参考:
1.苗壮还需土肥,新教师成长需要一个优良的坏境
新教师的培养就如同菜农育苗,为了让这些好苗适应力强、发展势头好,能快速成长,首先就应该提供一块肥沃的土壤,这块肥沃的土壤就是指优质学校,有了这个条件,就等于为他们提供一个规范的平台和较高的起点。
2008年,县委县府出台“新招聘的年轻教师必须到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山区学校任教6年”新政策,此举意在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提高农村特别是山区薄弱学校教学质量,也让新教师得到锻炼,其本意非常好,但实践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新招聘的年轻教师“羽翼未丰”,一进入教育领域就成长在农村学校、边远山区学校等相对贫瘠的土壤中,这些学校是否具备年轻教师专业奠基和职业发展的环境?是否具备充分催发其潜能的平台?答案我们可以从现状分析中略窥一二。
这让又我想起了农民育苗。种子生根发芽成为苗子的时候最需要优质的养料,土地越肥沃,长出来的苗子就越茁壮,移栽后成活率就越高,生长的势头就越好。反之,在贫瘠的土地上成长的幼苗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正常生长,甚至有可能夭折。年轻教师的培养就如同农民兄弟育苗,要让让这些好苗适应力强、发展势头好,能快速成长,首先就应该提供一块肥沃的土壤,城区优质学校为年轻教师提供一个规范的平台和较高的起点,让他们博采众长、养精蓄锐,当驾轻就熟后再“移栽”到农村学校。
我认为,在新招聘的年轻教师培养上,可以实行“农村学校落户,城区学校培养,最后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办法。这样,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已是农村学校和边远山区学校的人,可以防止他们中途改弦易辙。在城区优质学校培养1至2年,又可以充分利用优质学校的师资力量、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等优势,缩短新招聘教师的培养时间,优化他们的成长过程。
2.新教师成长需要好的引路人
有效的专业引导能缩短青年教师的适应期,能使青年教师顺利进入第一次专业成长期。但在现实中,不同学校、同一学校的不同学科对新教师的培养也存在着不均衡。同一时期进入学校的新教师,经过一段时间后,新教师呈现出了较大差距。原因在于,一些学校制定了不同种类的师徒结对制度,提出了师傅的帮扶要求和徒弟的成长目标及考核办法,这些学校的年轻教师普遍成长得又快又好,而有些学校没有培养年轻教师的氛围和相关制度,任由个人“闯荡”,这些学校的年轻教师普遍成长得慢。
有些学校不是没有考虑对年轻教师的培养,而是在本校很多学科根本找不到能为新教师引路的向导。以我以前任教过的一个学校为例,我作为教务主任,年年开学都为新教师师徒结对发愁,因为一个学科实在找不出几个像样的老教师当师傅,老教师对做师傅也信心不足。学校一个学科三个备课组,挑个备课组长都挑不到,从2008年起的3年中,年年有新教师一上岗就做备课组长的,搞得新教师一头雾水,自己对学科教学还懵懵懂懂,就要做引路人了。优质教师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区学校。因此,培养新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区域内或县域内优质教师资源。
目前,尽管教育局实行了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的制度,但实际发现支教人员大多为学校富余人员和为评职称而谋求农村任教经历的教师,农村学校真正需要的骨干教师、名优教师没有进入支教队伍。因此,要形成一种常态工作机制,引导城区学校名师和骨干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山区学校,且支教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与农村学校年轻教师结成师徒,通过教学、教研、科研、讲座、讨论等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指导,通过现场指导、QQ聊天、邮件、电话练习等进行交流研讨,让农村青年教师能及时得到名优骨干教师的指导。
3.新教师植根农村教育更需要铸就高尚的师魂
首先,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对青年教师的引导,不仅要导教和导研,更要导德。导德,就是指导教师靠言传身教熏陶和影响这些刚刚步入教育圣坛的年轻教师,使他们爱岗敬业。师德是最重要的素质,教师职业需要奉献,,师德对年轻教师的可持续成长起决定性作用。
具有优秀素质的新教师引入农村及山区学校,激活了农村教育一池春水,但他们是否愿意终身从教、能否安心扎根农村教育还是个未知数。除了不断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和待遇吸引优秀青年从教外,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师德培养,引导他们热爱教育事业,扎根农村教育、终身从事农村教育。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和教师待遇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更要把师德培养放在首位,要让农村学校青年教师有切实的职业责任感、认同感、归宿感和幸福感。
其次,作为新教师自身,最需要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要热爱教师这个伟大的职业,事为爱而为,为趣而究,要成为优秀的教师,你要爱学生,珍惜这份职业,热爱你现在脚下的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