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亿亩耕地,要数量更要质量

2012-08-15中国农资评论员郑敏

中国农资 2012年11期
关键词:中低产田种粮农田

□ 《中国农资》评论员 郑敏

中国的粮食安全,背靠的是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北京会议中心农业38组的小组讨论会场里,就针对“退耕还林”和“保护耕地”如何协调的问题发生过一场激烈的争论。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等委员坚持的观点是,在全国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退耕还林多了必然会减少粮食播种面积,从而影响粮食供给。聂振邦表示,自1999年我国开始退耕还林之后,我国粮食产量连续 4年出现减少,因此退耕还林的前提是解决吃饭问题。而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王金祥为代表的反对观点也是针锋相对,王金祥表示退耕还林的地主要是生态条件差的地,比如水土流失严重、沙化、盐碱化,这些地粮食产量低且不稳定,甚至本来就不种粮,因而退耕还林并不影响粮食安全。而且他还指出凡是退耕还林搞得好的地方,地种得少,粮食反而种得好。比如,江浙两省,人均耕地很少,但粮食产量并不少。而凡是广种薄收、不科学种粮的地方,粮食产量反而上不去。

事实上,双方观点皆有理有据,参与讨论的委员们也均不否认退耕还林在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功绩以及对农业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分歧的关键就在于减少耕地是否会影响粮食安全。于是,在争论过程中,部分委员表示,粮食安全年年提,持续重视,但决定着粮食总产量的耕地质量却长期被忽视,因此稳粮增产关键是在于提高耕地质量,让现有的这些农田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发挥出更大的功效。

2011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已经攻克了926.6公斤大关,而我国四大作物的平均实际单产仅为302公斤,因此从耕地质量入手提高粮食单产提高潜力很大。根据调查显示,我国耕地中有78.5%的中低产田,而且尽管在粮食八连增的背景下,仍未能摆脱“靠天吃饭”的现状,由于农田基础设施环节的薄弱,导致农业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极其低下。近几年来,每年春耕时节干旱都会频频“来访”,成为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最大“元凶”,有统计显示,自1950年至2007年,全国农业平均每年因旱受灾3.26亿亩,年均因旱损失粮食158亿公斤,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粮食损失的60%以上。以中等干旱的2010年为例,全国因旱损失粮食达168亿公斤。

因此,在两会期间,众多代表委员也都提出,耕地数量增加空间有限,但是耕地质量提高空间尚存,下一步应该把耕地质量建设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措施,将稳粮增产的关键放在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良中低产田,特别是要进行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建设上面来。譬如鼓励研发高效节水、资源节约型等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技术和农资产品;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增种养地作物,增施有机肥,加强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土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等。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坚守18亿亩耕地面积的底线外,如果加大力度提高耕地质量,对于稳粮增产工程来说是将是如虎添翼。而对于“退耕还林”与“耕地保护”孰轻孰重的争论,或许也会因此得到一个根本性的解答。

猜你喜欢

中低产田种粮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画画就如种粮
济源市中低产田类型分布及改良利用措施
三江侗族自治县中低产田障碍类型及改良措施
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 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