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画笔墨

2012-08-15黑龙江闫景阳

职业技术 2012年6期
关键词:物象用笔笔墨

黑龙江 闫景阳

笔墨一词《辞海》的解释为:“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上的术语,有时亦作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这一解释从本质上确定了笔墨在中国画的重要地位,中国画没有了笔墨也就没有了中国画,中国画这一概念亦不复存在。其实笔墨早已不是形而下的概念,而是承载着文化精神的述说方式,它最大意义是与画家的生命紧紧相连,从而使人生变得更有意义。“笔墨”是中国画的形式语言,也是中国画的精神支点,这一点正是中国画的长处,也是西方文化无法进入的领域。因而,站在当代人的立场上去进行积极地探索、研究、并促其发展,这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方面。

在当今世界,中西两大绘画体系中,中国画能以一国之力而与整个西方创立的油画平分秋色,不能不让人为之叹服。中国的绘画犹如中国的历史一样,数千年绵延不断,一如既往地坚持着自己民族所特有的情感和笔墨,显示着惊人的延续性,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国画发展的一个难以逾越的山峰。现在当我们面临西画愈来愈严峻的冲击时,如何让中国画焕发新的活力,是每一位中国画家值得思考的问题。

“笔墨”是中国画的物质基础。中国画也叫水墨画,它和中国书法在工具材料的运用上是同源的,因而,毛笔和墨也就成为中国绘画的主要工具材料,它和宣纸、石色相结合构成了中国绘画的物质基础。这和油彩构成了油画,水彩构成了水彩画,雕版构成了版画是一样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几乎每个画种都是由材料决定。但是,中国绘画的工具与材料是其他画种的工具材料无法相比的,首先这些工具材料:特别有利于体现出人的主观意志,却不是单纯的用来复制自然。例如用毛笔画出的线,或者勾、勒、点等,都是对自然的抽象表述,而不是自然主义的再现,这就奠定了中国画意象的表现基础。再如“墨”,墨是纯黑色的颜料,它和白色的纸,形成了色彩的两极,但是,它是全色相的,忽略掉其他具体色相,仅以黑白的明暗色阶来表现“五彩”的内涵,也不是自然的再现,而是对自然界色彩的抽象。由形的意象到色彩抽象,决定了中国画造型的主观意趣和绘画特色,这虽然是画家的主观精神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它是建立在“笔墨”的工具材料基础之上的。中国画将大自然的丰富,仅用“笔墨”简洁的工具材料就生动直观的呈现出来,这是中华文化的特征在绘画中的反映。

中国画的笔墨,是中国画主要外显的形式和构成要素,从祖先开始记录文字到发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等中国的书写工具。笔和墨,就一直伴随着我们中华文明沿用至今。他已经是我们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一种符号,而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书写工具、记录工具,包括一些高科技的工具。而作为中国文化的笔墨能够继续的在我们现代沿用和发扬,主要是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于中国山水画来讲,总体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笔,另一个就是墨。

笔,在字面上来讲就是一种书写工具的代名词,但是从绘画的语言来讲,对中国画用笔形式上看是从院体画到文人画的过渡。从文人角度,画面更加注重用笔方法。从古至今,用笔方法、用笔技法上有各种各样的理论,能够成为有体系的理论,对现代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影响最大的是黄宾虹老师提出的用笔方法,平、留、圆、重、变。他把书法的用笔和绘画的用笔融合地总结在一起,总结出了如锥划沙,如屋漏痕的用笔要求。

笔是通过人手与思想来控制的,在用笔时更加侧重对物象思想的表达。有些笔墨为什么有浓淡、轻重、缓急之分,为什么古人说要力透纸背?就是通过这些变化的技巧才能淋漓的表现物象本身的神韵。

墨,自古以来就分为五色,中国画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用施色,是通过墨汁本身干湿浓淡的变化体现的。用墨色的变化,来体现物象的变化,比如阴雨天与艳阳天等气象变化都能够体现。所以说,如何用墨,就是我们在技法上的理解,与技法上的了解,都是需要我们用心推敲的,无论是墨分五色还是气韵生动,体现出的都是对墨的驾驭能力。古代的石墨或是加工好的墨汁,墨的干、湿、浓、淡,从墨在画面上的表现和对于墨与物象的结合能力,说明中国山水画,能够发展到今天已经可以理解成人与天地气象的结合。虽然古人留下的经验和教诲我们依旧在沿用,但是在沿用的同时我们还将它发展和创新。现在注重墨的团块性烘托整体气氛,还有墨的交融性,都有不同的表现手法与效果,墨色的衔接变化都是生动自然的,与物象的统一又非常的和谐。现在对笔墨概念已经远远超过画面体现的艺术形式,笔墨已经成为学习中国画人的一种精神,一幅好画,墨色会给人以温和的感觉,带给人心情愉悦舒畅之感!

中国画中的笔墨,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种画。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结构语言,也是一种精神外显的载体,本身具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如果我们将中国画的笔墨内涵同西方绘画做一个比较,可清楚看出,尽管西方也讲究笔法和笔触,但本质上看,其笔法本身没有独立的意义。特别是古典油画,为了追求形象完美与和谐,不求笔触的外显,笔触往往被融化在形的塑造之中。在西方现代绘画中,笔触成了画面表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成了画家个性语言的某种体现,如印象主义、点彩派、后期印象派以及野兽派、纳比派等画派的油画,几乎全是由笔触组成。这些笔触既表现了现象,又表现了画家个人的精神骚动。

“梅、兰、竹、菊”,这是中国画中经常出现的绘画题材,并且一画就是几百年,人们或者会问,究竟什么原因会使历代画家热衷于这一题材而长画不衰呢?其实并不是这四种植物的魔力吸引了百年来的画家,而是在于能够集中表现这些植物的“笔墨”上。名家的笔墨纷呈,展现的已不是四种寻常植物,而是各家自己的“笔墨”表现方式,人们欣赏时,也不是为了欣赏这四种绘画题材,而是以此为契机欣赏各家笔墨特色和从笔墨中引发的思维空间。这时可以看到绘画中的“笔墨”已更加富有变化,在用“墨”上更加丰富多彩,更富有美感。“笔墨”的运用和掌握需要作者具有很高的修养,以至于个人的一生也无法穷极尽头,深入高深的殿堂,它向人昭示的永远是探索的方向,让人在同自然的和谐中重新取得无限愉悦却没有一个达到终点,因而,它留给人的不是结束,而是继续深化和发展。

在传统中国画中,虚即是空,在宣纸上的“虚”就是空白。这一程式既炼就出杰出的艺术大师,也庇护混杂的无能的庸才。尤其是这种虚实关系的表现,难以满足现代被生活激起的情感的表达。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呢?那就让画家开始“实”起来,减少空白。另外就是虚实的要素,已不主要停留在黑白关系上,还有色彩的冷与暖,形象的大与小,清晰与模糊等综合要素:可以淡化中国画的笔墨。传统中国画的精神是建立在黑白体系上的。这个体系重笔墨,讲意境,在老庄、禅宗思想浸泡中,讲究“大象无形”、“不似之似”的空灵意味。在单纯、清雅的审美理念中,排斥色彩的运用,使得中国画在对笔墨的运用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绝妙境界。然而时间一久,我们就会发现那没有颜色的简约形象几乎成了某种文化精神的符合,与今天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以及人们对此的心灵感应无法交融。在一批中国画家眼里,一套套笔墨程式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络,束缚住了他们的创作。但是淡化中国的笔墨绝不意味着抛弃,这种淡化只是将色彩的成分大量地吸引到中国画中,加强画面的形式美,或者用色彩本身的张力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

从个人绘画学习至今,深刻体会到的是用笔对于画面所体现出的人文内涵非常丰富。比如说我们画一棵树一组树,一座山一群山,整个画面的构成要素都要一笔一笔的表达出来,那么,每一笔的要求要按黄宾虹老师提出的“平、留、圆、重、变”也好,还是谢赫讲的骨法用笔也好,都是古人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神。所以,我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用笔的变化,对物象的表现力和对思想的表现力上,这个就是从我个人来讲在用笔上体会较深刻的一点。对物象的表现力就是在用笔时能够笔笔有宗,能够把物象的外在形体充分的表现,更能体现对物象内在灵魂的表达。

中国画的特质就是因为有笔墨的文化源流,这一点要求我们深刻挖掘。正如龙瑞老师说的“贴近文脉,正本清源”文脉体现在外在形式最多的就是笔墨。如果抛开这两个字去谈中国画,那就会偏离主题越来越远。所以说,笔墨变化精神是源源无尽的,也是追求无尽的,用笔用墨要到什么样的层次与高度是我们一生也探究不完的课题。

我觉得学习中国画就是要有种马拉松的精神,要从庞大的笔墨文化中逐渐找到自我,用自己的品行,修行,思想认识与中国的传统笔墨文化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找到自己对艺术语言独有的表达方式。像李可染老师,黄宾虹老师,齐白石老师,他们都是一点一滴的积累,逐渐的从庞大的笔墨文化体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特点,发挥出来,形成了自己的笔墨语言,发挥极致。

对于后学者,首先是态度,要深入文化的角度去看,站在历史、文化的角度去剖析,去挖掘笔墨。值得我们探索的依旧太多,还需要我们用更大的勇气,用更好地精神继续追寻下去,把中国的笔墨精神不断地继承发扬光大!

【1】杨亚楠.论中国画笔墨精神.科教文汇,2009.07.20.

【2】蒋云龙.笔墨与笔墨精神.老年教育,2009.07.15.

【3】赵洋.感悟石涛的笔墨精神.东北师范大学报刊,2007.05.

【4】刘爽.石涛笔墨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06.08.

猜你喜欢

物象用笔笔墨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笔墨童年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