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2-08-15江苏汪乐霞
江苏 汪乐霞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这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寓意是教师不能只专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责任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会学生“做人”,作为学生也应该将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放在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的位置。
中职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良好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最佳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和从业的操守。由于中职学生多数自身性格的缺失,在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中职学生毕业后走向与本专业相关联相应的工作岗位,专业课程在中职学生在校期间所学课程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因此,加强中职学校学生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这方面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促进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进一步开展,为学生职业道德的树立奠定基础。
一、中职学生人格素养的形成亟需德育渗透
近年来,中职学校的招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由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层次影响,每年的中考学生数量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加上中职学校在中考招生录取批次中是属于最后一个批次,社会上弥漫的“唯学历论”、“高学历论”使得学生在志愿选择中优先选择了普通高中,五年制高职学校成为了他们在普通高中之后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许多学生只是在普通高中、五年制高职校录取无门的情况下不得已选择了中职学校,这使得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普遍不高。
大多数中职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学习阶段因饱受学业成绩带来的压力,自信心缺失,许多学生无法从在校的学习生活中获取满足感,甚至感觉受到了歧视,人格渐渐发生扭曲。加上家庭教育方法的不当,不少学生在行为上普遍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做事率性而为,不计后果,还有一部分学生无视校规校纪,迟到、旷课、上课睡觉甚至夜不归宿,且屡教不改,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意志消沉。
这部分同学在完成中职学校的学习后基本上都将踏上工作岗位,独自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的年龄基本在20岁左右,心智尚不成熟,如果品德还有缺失,这对整个社会的潜在影响将是巨大的。因而,中职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就成为了修正这部分学生残缺性格的最后阵地,其肩负的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良好人格素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改变部分学生的陋习和缺失的性格,需要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不断进行德育渗透。
二、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尽管每位教师都认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比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事,但对由谁来实施德育教育、如何实施德育教育这些问题上,教师的认识是不一致的,许多教师在认识深度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谁来实施德育教育?”由于中职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督促者和监督部门是班主任和学生工作部,不少教师都认为德育教育是班主任和学工部的事,与普通教师没有太大关系。也有部分教师认为德育教育“人人有责”,但由于“身份”不被学生认可,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遭遇学生“不接受”“不买账”的尴尬局面,挫败感增强,久而久之也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放弃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许多老师甚至在碰到自己可实施德育教育的机会时也会故意“错过”,将学生带到班主任面前,由班主任去解决问题。
“如何实施德育教育?”不少教师认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主要应采用针对性地说服教育形式,“发现问题即教育”,由班主任对学生从思想、情感、心理等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或者在班会课上对班级同学进行德育教育。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在语文课、德育课等文化课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比较容易的,而专业课程的教学主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德育教育无关,也很难进行德育渗透。
事实上,在教育实践中不能连惯地地进行德育渗透教育,难以起到根本性作用。学校作为教育单位,课堂就是德育教育的“主战场”。从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看,专业课程开设的比重远大于德育课程,学生与专业课教师的接触远大于德育课教师,由于学习技能的必要,许多学生对专业课教师的认可有时甚至超过了班主任,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必要的,应努力探索各种较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力争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三、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措施
1.充分利用第一堂课进行德育渗透
专业课程的第一堂课,教师往往会对该课程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相应的介绍,教师可以在此时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为掌握实际技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同时更要强调企业的用人原则——“企业用人德为先”。要向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企业用人讲究德才兼备,在二者不可兼顾的情况下以德为先。企业最需要那些对企业忠诚,愿意长期为企业服务而任劳任怨的员工。因此,“学会做人”是比“学会技能”更重要的事。
2.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教师而言,为人师表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在学校的一言一行都被学生看在眼里,也容易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中职学生虽然心智尚未成熟,但对事物的好坏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判别力,教师是否能按时上课、课堂语言是否规范、行为习惯是否合适,这些都将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进而形成教师的个人影响力。许多教师教育学生不要抽烟,自己却在办公室外与同事聊天抽烟,学生当然不会听从教育。好的教师在课堂上所透露出的个人修养可能更胜过其学问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上这类老师的课,学生精神面貌也会呈现不同,也更容易接受所学的知识。
3.“小故事、大道理”,多种教学方法辅助德育渗透
由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往往会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许多教师在诠释相应的理论知识时能够找到生活或身边与之相关的事例进行激趣讲解,学生的积极性有所提高,而从这些小故事中所领悟到的学习方法、为人处事的方法也更为深刻。例如会计中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老师可以在讲课时列举一个关联故事:两位在同在一家企业实习的两名学生一位专业知识不深但深谙社会处事之道,一位专业知识扎实但个性相对木讷,企业最终留下的是那名专业知识扎实的同学。通过这个小故事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道理:做人要踏实,靠真正的本领谋生;碰到人遇到问题不要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由此可见,适当的“添加剂”的加入,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在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实训操作中更易德育渗透
专业课程的学习都有实训环节,在实训室里的实训往往是最贴近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操作过程,容易发现问题,而对此进行的教育往往最能被学生接受。比如说,进入实训室前所有学生都应穿好工作服和工作鞋,有秩序地进入自己的工作岗位;实训工具要摆放整齐;实训操作时要仔细认真、安全第一,禁止野蛮操作;要爱护实训室环境,注意保持实训室的清洁卫生。所谓5s管理,这些是企业单位对员工基本素质方面的要求,教师的强调对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实训操作既能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也能使学生对企业严格的劳动纪律、紧张的工作场面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
总之,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事情,它需要全体老师的言传身教,也需要把它贯穿于课堂、试验、实习等整个教学活动当中。“课课有德育,人人会德育”,专业教师更应用心思考、用心寻找,利用一切机会,适时地、巧妙地给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培养出的学生真正成为即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又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的德才兼备的人,为社会做自己应有的贡献,不违背教师“教书育人”的宗旨。
[1]刘东亮.浅谈学校德育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126~127.
[2]王晶.浅述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德育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2: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