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选择——谈“GoldWave音频制作”教学策略的实施与反思
2012-08-15高小燕
■高小燕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思考、探索和创新。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整个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教学策略是为实际的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是教师为实现高效课堂而有意识地选择筹划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灵活处理的过程。但是不管应用何种教学策略,教师必须要从高效课堂出发,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
1 学习内容与设计思路
“GoldWave音频制作”是苏科版信息技术上册第6章中的一节内容,学生在这节内容中需要学习录制声音,声音的简单编辑,以及声音的合成等技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作品进行主题的设定以及规划和设计;进而,获取相关素材,如伴奏音乐、旁白等,当获取的素材无法满足作品的需要时,就需要对素材进行处理。为了完善作品的效果,要对作品进行后期加工,如编辑、降噪、添加音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势必会遇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帮助学生对GoldWave的应用融会贯通吗?这些都是在选择教学策略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笔者希望能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需求,激发学习欲望,促进他们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学习必须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实现,在学习软件的同时提升对信息处理的技能,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所以整个教学活动笔者采用了3种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设计情境,将学生带入学习环境,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基础;
2)任务驱动——通过实践任务产生学习活动,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土壤;
3)小组合作——通过生生合作,互补互助,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养料。
2 教学策略的实施与反思
2.1 “情境教学”教学片段与反思
“GoldWave音频制作”学习内容的出现,时值深冬。如何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能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元素呢?笔者在课前请前任班主任老师录制了一段音频,其中旁白出现前加了雨滴滴落的声音。当笔者播放这段音频时,学生纷纷议论。
生1:周老师是不是在走廊啊?
生2:我觉得好像不是的。
师:那周老师的声音怎么来的呢?
生2:老师提前录下来的吧?
师:风声雨声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时学生纷纷开始讨论,一位学生说:老师肯定是把声音组合在一起了。
师:那怎么做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把目光转向老师,寻求答案。
【反思】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说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会有这样的效果吗?以往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笔者总是一开始就使用课件展示学习内容,然而学生似乎并不感兴趣,没有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自然打上折扣。而此处应用的情境教学将学生从被动的接纳学习者转变为主动求知、积极参与的学习者,是帮助教师快速转移学生注意力到课堂的有效方法。但是情境的创设不能与课堂教学独立开来,需要立足学生认知,紧扣教学内容,服务于课堂教学效果。
2.2 “任务驱动式”教学片段与反思
在学生明确学习内容之后,继续将学习内容转换成实践任务,把学习主动性放到学生手上,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师:现在我们就可以借助Gold-Wave软件,进行我们的音频编辑了。
生3:可以录音吗?
师:当然可以,不但要录音,还需要配上背景音乐等。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在明确学习任务之后,学生就急不可耐地开始尝试了。
师:大家不要着急,思考下我们要完成整个音频的制作,分别需要做些什么?
生4:请一个同学录音,先要确定哪个同学的声音比较适合录旁白;将背景音乐和同学的声音合成在一起——不对,应该是先把背景音乐剪辑成需要的时间,然后再和同学的声音合成在一起;可以加上特效。
师:太好了,让我们一步步来吧。
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前,带领学生将学习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便于学生学习和操作,提高学生的任务完成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动力。学生在本课实践任务一中,认识并学习了GoldWave的界面,熟悉了控制器的操作,通过认识软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软件的应用能力。
生1:老师,我录好音了,但是我听到录音里面不单单有我的声音,还有很多噪音呢,怎么办啊?
这时,很多学生纷纷响应起来:是呀,旁白的声音也录进去了!
师:这个问题发现得很好,试试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1:老师,你就告诉我们吧!
师:想想看,有噪音,我们就把噪音去掉,找找看工具栏上有没有去除噪音的按钮呢?很简单的,你们试试看!
学生带着疑问开始探索如何去除噪音,这个过程也是学生继续熟悉软件的过程,更是学生主动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当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获得的不只是成功,还有自信与自主学习的快乐!信息技术的教学不是单单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而是要提高到学生学习能力以及信息素养的培养。
【反思】教师对“任务”的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分层次设计任务,让学生由易到难地完成任务。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而“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并不是全部放给学生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必不可少,在每个任务完成之后,根据需要进行交流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及时对学习情况做出反馈。
在学生进行实践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选择地帮助学生处理问题,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教师给出问题的答案,就结束了学生的认识求索过程。而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3 “小组合作式”教学片段与反思
“小组合作”在这一教学内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第三小组正在录制他们的音乐短剧,由于组员是清一色的女生,由其中一位扮演剧中男生角色,捏着嗓子,拿腔做调地装男生说台词,累得够呛,可总是不像,引得周围的学生哄笑。
生:老师,我们能向其他组借一个男生吗?
师:(走过去)为什么?
生:我们组都是女生,没人能读男生的台词。
师:那不必了,可不可以通过Goldwave将女声变成男声呢?
生:怎么变啊?(学生对笔者的话爱搭不理的)
师:想想男女生声音的频率、音调的特点,把速度变变试一试。
第三小组的学生带着疑问开始探索如何改变声音的速度,反复尝试之后,取得成功。该小组的女生先正常读了自己的台词,然后利用时间错位将录制的声音变为男声,轻轻松松完成了任务。同时,这个小组变声成功,激起了其他组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纷纷向第三小组请教如何变声,于是第三小组的学生当起了小老师,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成果。
【反思】以往的“小组合作”都是学生合作完成任务,或者是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弱的学生共同进步。而这次的“小组合作”似乎充当起了“拦路虎”的角色,只是这只“拦路虎”是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故意设置的障碍,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只“拦路虎”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提高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通过这次“小组合作”,笔者发现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应用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铺设道路,优化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也并不意味着安排学生坐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个任务,这需要教师对小组活动过程认真地思考和关注,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创设合适的合作学习。
3 结语
教学策略的有效应用,需要教师本身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积累。信息技术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把二者结合起来,通过重视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实施,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所学的知识要真正理解和善于运用。通过有效的应用教学策略,真正实现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