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2012-08-15杜亚明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年35期
关键词:院校人才职业

■杜亚明

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杜亚明

10.3969/j.issn.1671-489X.2012.35.072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发展机遇与困境的双重考验,如何更好地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要考虑的头等大事。首先阐述高职教育的现实状况,接着描述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压力下,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努力改变不适应我国教育体制的发展要素,自觉地响应国家素质教育改革的号召,构建起具备时代特征的新型职业教育。本文通过论述高职教育的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可行性的思路与对策。

1 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1.1 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与社会需要相背离,不利于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

现如今,高等职业院校仍然以知识和技能的灌输为主,然而,学校的“灌输”并未完全与实践活动相配套。一部分高职院校因校内的实习设施不健全、配置落后而无力使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另外,高职院校仍沿袭以往“单一化”评价的模式,仍特别看重各专业学生的考分,并将每一门科目的书面考试成绩与学生的学分、毕业证的发放相挂钩,强制性地督促学生取得及格率以上的考试成绩。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仅热衷于选拔性的考试,在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评价方面有较大的疏忽;过于强调正规专业学习,偏重强调知识的传授与理论的灌输,虽然喊着“职业化教育”的口号,但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其专业技能并不能适应相关领域岗位的需要。这直接致使社会招聘岗位过度看重学历,损坏了高职教育的效果。

1.2 各项教育资源的配备不够合理,财政投入比较匮乏

诚然,国家在改革开放后对教育事业的政策是优惠的,财政每年用于教育方面的经费也呈现递增的态势,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关怀与尊重。然而,虽然高等职业院校在近几年来的发展非常显著,不论是招生规模还是办学条件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国家财政扶持高职院校的经费数量仍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准,这对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一定程度上也促使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畸形化。

高职院校的学校教育体系尚不能适应正规教育体系的理念,院校之间的自我封闭程度较高,这阻滞了教育资源的共享,院校里的一系列硬件教育设施,如图书馆、实训车间、实验设备等均很难对外校开放;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规划方面没能做到有机的、完整的统一,与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向相违背。

1.3 与企业合作的“定向式”培养模式并未真正得到贯彻,增加了学生就业的困难

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应当与社会上的人才岗位相配套、相适应、相协调。

就高职院校而言,其培养人才的流向自然而然是企业,为减缓就业危机,增加社会有效就业,国家教育部门也倡导高职教育要与企业构建互利的运营机制,实现高职学生一毕业就能利用自己的专长与技能在企业实现就业。然而,高职院校由于种种复杂的因素,教育的人才尚未完全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并且,“以职业技能为本”的目标在高职毕业生中的表现不明显;企业为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过多地强调用人成本的低廉,对高职学生一并抬高就业准入门槛。即使极富有专业技能的学生,在短期内也无法保证顺利就业。

1.4 高职院校中的拔尖教师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匮乏

高职院校对学生技能和理论知识均同时看重,两者缺一不可,然而,在高职院校内部却鲜少有高学术水平、高实践技能、高理论修养的教师,能称得上“学科带头人”的教师也少之又少。高等职业院校往往对教师职称的晋升采用“一刀切”的原则,盲目比拼学历,缺少对实践能力的考评,这也不利于从根本上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2.1 高职教育要走“专业与产业相结合”的专业教学道路

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应当与社会上的人才岗位相配套、相适应、相协调,否则就无法体现出“职业化”教育的精神与内涵。全国各地区的高职院校可结合本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着重在职业教育阶段培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合格人才。

要遵循高职办学规律,培养一批业务精、动手能力强、专业素质过硬的创造型人才队伍。

高职院校的领导必须有大局意识,形成“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的思想意识,以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要作为专业设置的根本指导方针。设置那些当地社会人才稀缺的专业,设置岗位需要量大、需高精尖人才的专业;必要时也可依据经济发展程度与社会消费水平,提升战略高度,打造“超前”类别的专业。久而久之,才不至于出现高职学生学习的专业“空洞”或者派不上用场的现象。同时,以高职学生的专业服务当地某项产业,用这项产业萌生新的专业与就业机会,也可鼓励学生在条件允许时,多学习其他领域的技能与专业知识,切实有效地增强就业竞争实力,也有更多的选择岗位的机会。

2.2 高职教育要摒除落后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生本理念,创新发展观念

前文已经提及,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均忽视了人作为生物个体的差异性,单纯强调书本知识的导入,并未系统地强调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也有这方面的一些问题。鉴于此,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彻底摆脱陈旧的教育理念对人才培养的负面影响,更好地面向社会大众开办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树立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精神。要按照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部署,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前景与方向,自觉地以培育、塑造“四有”新人为出发点,在办学过程中要将办学理念由“学历本位”转变为“以学生技能为本”的方向,从思想和举动上彻底转化,不失时机地推动高职教育理念的创新。

2.3 革新教育模式,直观地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加强专业型人才的培养

高职教育在发展中遇到的困境,有相当的原因是专业培养方向的不科学,高职教育要努力把行业的有关专业打造成品牌专业,并对相应的品牌专业开展实用性技术调研,使高职教学中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此外,要改进和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理论,并从实践中深化、证明理论的精确性,也进一步提高实践的技能。于此同时,要遵循高职办学规律,培养一批业务精、动手能力强、专业素质过硬的创造型人才队伍;着力打造高效率、高应用能力的师资队伍;加强科研经费的投入,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凸显人才优势;积极应对高职教育日趋激烈的竞争趋势,朝着正规化、专业化和有序化的方向发展,以期在就业市场上一展高下。

2.4 提高对外办学的开放程度,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教育资源的有序利用

高职院校一直封闭式办学,失去了与彼此之间切磋经验的良机。在职业教育大范围改革的今天,高职需就共同探讨的专业、学科及人才培养等诸多领域开展合作,在教学设备、师资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构建沟通管道机制,以重大科研项目为发展平台,开展科技普及活动,使每一所高职院校均深刻地意识到技能应用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此外,要强化校企合作,完善“订单培养”的长效机制,促进高职毕业生的能力完全符合企业需求,力争早日就业,实现互利共赢。

3 结语

在新课改理念的推动下,高职教育要立足于教学实际,多措并举克服过去体制机制性的发展障碍,引领高职教育朝着体现职业特征、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1]孙亮波,陈岳林,刘红,等.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9-10.:

[2]罗孟冬.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的思考[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3]孙泽文.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应对策略[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2).

[4]田建国.关于21世纪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7(4).

[5]曾琦斐.对高职教育发展现状的理性思考[J]. 当代教育论坛,2009(2):80-82.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院校人才职业
人才云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