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长导师制
——特殊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2012-08-15郭香玲司丽华张金玲
◆郭香玲 司丽华 张金玲
(山东省青州市东夏初中)
学生成长导师制
——特殊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郭香玲 司丽华 张金玲
(山东省青州市东夏初中)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普及化、均衡化、优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学生成长导师制”的运用,能让教师注重特殊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方式,让特殊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特殊学生 学生成长导师制 教育改革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普及化、均衡化、优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然而,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总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协调的现象: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智轻德、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导致了在思想、学业、心理、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特殊学生的出现。因此,要求教师顺应当前的教育形式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关注学生成长的教育健康新机制,大胆探索新的教书育人模式,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在新课程理念下寻找适合特殊学生发展的“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践与研究。
一、操作方法
针对调查我们了解的现状,我们将学习有困难的、自控能力有偏差的、家庭教育背景不良的、单亲家庭的特殊学生群体列入关注的范围。通过课内外“一对一”、“面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促进特殊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身心的健康发展。
1.一个理念
教师人人都是导师,学生个个得到关爱。导师应具备的新理念: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关注特殊学生整体成长发展的同时,特别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要。教师变成导师,不仅要关心特殊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关心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品德、学习习惯、心理状态、交友、生活等,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真正为学生的前途命运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使教师从学生的“学业导师”真正变为“学生成长导师”。
2.两个目标
两个目标是: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注重亲情化、个性化教育,把教师的关爱深入到特殊学生的心灵深处;善于发现每一个特殊学生的潜能,寻找发展其潜能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
3.三个制度
(1)建立特殊学生成长档案袋制度
为每一位特殊学生建立成长纪录档案,追踪特殊学生成长轨迹。包括:特殊学生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特殊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特殊学生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特殊学生的长处、短处及潜在优势分析;特殊学生的发展目标,发展措施;对特殊学生每月的表现及每次模块考试成绩逐一记录,分析对照。
(2)建立家长联络制度
导师每周至少一次对特殊学生进行电话家访,每半学期至少一次上门家访,及时对特殊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状况进行了解,并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作出相关判断,并取得家长的配合,导师每次的家访内容要有记录。
(3)建立考核评价制度
学校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对师生进行多元化评价、过程性评定和质性评定。以是否有利于指导特殊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是否有利于促进指导特殊学生的品德与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特殊学生的精神成长为主要依据,建立和完善师生绩效评定内容和评定方式。
4.四个职责
四个职责是:帮助、指导特殊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关注特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上的细节表现,防止和纠正特殊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关心特殊学生的学业进步及个性特长发展,合理指导特殊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困惑;关心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指导特殊学生的生活和心理;指导特殊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特殊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实践过程
1.宣传推动
学校校刊开辟“学生成长导师制”栏目,鼓励导师们发表文章,及时刊登开展“导师制”活动的经验和典型个案,并配合“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举办由名教师骨干教师主讲的“如何关爱特别需要关爱的学生”的主题论坛,推出“争当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师德教育主题活动,给教师们展开导师制工作予以积极肯定,也为其他教师树立榜样。
2.科研推进
围绕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与探索、学生心理疏导有效性的研究、闲暇生活指导对学生成长作用的研究等小课题开展实践研究。这些课题有的已经立项,有的成为教研组的小课题,以教科研带动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措施保障
关注特殊,面向全体生,关注特殊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通过实施教育助学制度,积极建立帮困扶贫的长效机制。每年学校与各个贫困学生建立档案,提供经济帮助,譬如对贫困生的资助。
建立校级特殊教育指导小组,指导学校全面开展特殊教育活动。坚持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校长亲自任指导小组组长,还担任一个特殊学生的帮扶工作,以此来带动全校教师的积极性,随时与老师们交流、切磋导师的乐趣与困惑。
拓宽导师队伍。导师从开始清一色的校内教师延伸到校外热心特殊教育的人士,极大地丰富导师的资源。学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这一方针,让骨干教师做先遣部队,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方法,在本校开展示范课活动,让更多的教师吸收先进思想。
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其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引导功能。学校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每周六,导师们牺牲休息时间,为各个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无偿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开展“争当学生最喜爱的老师”主题教育活动,同时加强导师业务培训与交流工作,促使广大教师提高业务素质,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教导处给每一个导师都安排外出学习的机会,让全体导师都能呼吸到外面教育的新鲜空气,及时补充导师教育能量,使更好地开展导师制工作成为现实。
三、实践成果
1.教师的教育理念变了
“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十个手指有长短”,教师开始能正确的看待特殊学生,遇到问题学会了换位思考;能承认学生的差异,善于倾听学生心声,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2.教育方式得以创新
“导师制”活动采用师生结对的形式,引起了特殊学生的重视和家长的关心,在活动中,导师自觉增强了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育方式得到创新;从原来单一的口头教育,拓展到利用电话、网络、书信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对特殊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师生感情更加融洽
导师制活动中,导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特殊学生的朋友、参谋,与特殊学生平等相处,坦诚以待。导师经常用谈心形式关注特殊学生的生活,师生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4.育人氛围更加和谐
“导师制”活动开展后,家校联系频繁,导师以电话、家访、书信往来等多种形式与特殊学生家长沟通,取得了家长的信任、支持和理解,使家长确立了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了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了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5.学生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导师制”为不同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特殊学生在导师的感化下,找回了信心,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一些平时教师较少顾及的特殊学生,课外也能得到导师的个别帮助,从而加快了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