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树开花”
——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初探

2012-08-15

中学语文 2012年30期
关键词:文言文言文老师

王 利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我国古代文学浩如烟海,承载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无疑文言文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如何才能真正地使文言文的教学改变“费力不讨好”的尴尬,让文言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流光溢彩?“想说爱你不容易”,想必同仁有着一样的困惑:学生缺少语言环境,语法意识淡薄,内容和现实社会相去太远,费时多收获少。

我认为老师应该真正走进学生中,用切身的感受让课堂、老师、学生、文本四位一体合谐地统一起来。重兴趣感染,重诵读领悟,夯实基础,个性探究,才能寓教于乐、事半功倍。

一、不拘于法,诵读中各表其情

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能不能上一节让学生印象深刻的好课,关键是老师的引导。诵读是最基础、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更何况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无一不是经典,其难易适中,长短适度,感情丰富,音乐性很强。老师如能激情诵读就成功了一半。

如《滕王阁序》是骈文的典范,句式整齐划一,节奏韵律,抑扬顿挫。这其中王勃失意的内心世界最能感染人:“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嗟乎!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老师如能饱含激情,一唱三叹,及至声泪俱下,效果是毋庸质疑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看过不少老师提倡“学生通过齐声读、个别读、分组读、男女读、竞赛读、配乐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朗读,营造一种文言文学习的语言环境”。其实读何止于一种表面的形式,读要因人而异,读就要读得心领神会,动情处也不妨唱一唱。《西厢记》中催人泪下的离别,望夫远去的断肠,实该读出小女子一种缠绵,哭出一种凄婉。男生如何?《五人墓碑记》中五个义士的壮举,让无数的英雄扼腕。只可扮一冲冠的义士读出一种豪壮。女生读只怕扰了氛围。女生读时男生议;男生读时女生议。岂不乐乎?事实证明:学生真切的体会绝对不能用老师的分析去替代的。

二、夯实基础,规律中提升兴趣

老师的范读只是为学生设定了一个情感的氛围,学生从范读中领会字音,停顿,轻重,语气,节奏和情感基调,培养学习的热情。文章中间的实词、虚词、通假、句式、结构、思想还需要学生亦步亦趋,夯实基础,找到文言文学习的成就感,进一步提升学习兴趣。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习,自行研究,自己解决问题,借用老师的相机诱导,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学会学习。

一直以来,在文言文的课堂上,我坚持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对文章边读边译,对文中难以理解和难以翻译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进行规律性的探讨、交流、总结。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兴趣总结的东西比老师直接告诉的答案更有效。

三、大胆质疑,释疑中各抒己见

很多老师都有一个浅性的认识:文言文教学就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疏通字词(参照教参),理解文章结构。殊不知这仅仅是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让学生提出问题,把问题的权利归还给学生,分析于学生有益的问题,才能使教学过程有的放矢,才能举重若轻,才能真正地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

在《史记》选读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是笑对学生,彻底地放下老师的架子鼓励大家发表自己的意见。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就“信陵君该不该窃符”的问题学生产生了争论,争论不仅没有影响教学进度,同时更好地理解了信陵君的重义、聪明、心胸开阔等人格魅力。只有允许有个人的见解与思维的创新,一千个读者才会有一千个真正的“哈姆雷特”。

在《项羽本纪》中,学生对生与死的意义展开了辩论,学生们前连后引,从屈原的死到司马迁的生。讨论一节课没有结果,再辩一节课,学生在辩论中领悟了作品的人物的人性美并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心灵受到震撼,受到洗涤。

只有鼓励学生的批判精神,使之产生争论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学贵有疑”。质疑才能进步,一节课不一定全盘接受老师的预设内容。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老师和教材的答案,敢于向权威挑战。新事物往往是在创新中出现的。

四、让幽默充满课堂

文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年代久远,没有生活体验,只有拉近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距离,在联系中以近譬远、以小见大,课堂才能生机无限,活水不绝,学生才能放开拘谨,趣味盎然。

高中的语文老师都知道宾语前置既是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特别是以“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死板的方法,学生觉得枯燥又难理解,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联想抗战电影中的耳熟能详的 “八路的有”、“什么的干活”等经典对白,用来对照以“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我反问:“是不是日本人没有真正的领会我们汉语的精髓?”如此类比整个课堂顿时笑声一片。

当然,我们设置幽默的目的不是为取笑而取笑,而是使学生大胆地放下包袱,拉近和文言文的距离,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五、兴趣阅读,课本外提升能力

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语文教学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活跃,“生活语文化”“语文生活化”,只有让文章深入学生的生活才能真正感染学生,我经常让学生背诵震撼人心的作品,阅读课上“三、百、千”(即《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是我们的主打教材,如《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诵读之后,知识渐开,生活的范围渐广,性格品德的发展成长很快,学生乐读不倦。从“三、百、千”到蒙求、类蒙求,基本上都是用文言的,灵活地运用三言和四言韵语把文言的各种基本结构表现出来。三五个月下来,学生们耳濡目染,有“谐于唇吻”“便于记忆”特点和“熟读成诵”要求,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一些文言习惯,缩短了文言与口语千百年的距离,跨越白话、文言那条鸿沟的桥梁。

让学生尝试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只有课外“文”不离手,学生才有学习的欲望,才能有感而发。俗语:“操千曲而后晓声。”正是这个道理,没有学生课外大量的阅读、写作、思考、应用,文言文的学习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六、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新课标提出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审美是学生个性的需求,语文的工具性即指其在社会交流中的作用,同样文言文在古今人交流思想、传递经典、创新文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身边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它积淀了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是现代人充实精神境界的土壤。文言文的学习就是要求学生从书中读出做人之本,发展和完善人格,找到自己的精神栖息地。在学习《五人墓碑记》时我努力唤醒学生生命成长的觉悟,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生树立锄奸向善的宏志。类似的还有“胯下之辱的韩信”、“忍辱负重的司马迁”、“不辱使命的烛之武”、以 “泪和情著名的李密”、“忠肝义胆的诸葛亮”,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给予他们心灵的震撼。读一篇文章如“余音绕梁”也就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教学目标。

文言文的教学不能死搬硬套,不能依赖教参亦步亦趋,只有根据文章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热情、随心所欲,才能让文言文教学流光溢彩。

猜你喜欢

文言文言文老师
文言文阅读专练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实词推断法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