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古典诗词文化弥合学生素质缺陷
2012-08-15李涛
李 涛
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并不一定是生活的美好和心灵的幸福。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重物质、轻精神的社会。正处在人生观、社会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青年学生,面对巨大的诱惑,部分学生出现了一系列的素质缺陷:盲目愤世嫉俗,过度消极颓废,心理极度脆弱,理想责任缺乏,思维简单幼稚,想象能力匮乏,精神情感冷漠,独二代三代的心理焦虑等等。在现代文明营养不良的情况下,或许可以借助古人的思想弥合这些伤口。把古典诗词强烈的人文阳光做为引导,发掘中国古典诗词的教育资源来弥补学生的素质缺陷,对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善学生的气质性格
中国古典诗词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举凡胸怀天下、嫉恶如仇、自强不息、珍视亲情、修身养性……,包罗万象,这些都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
1.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代的高中生基本是独生子女,从小在众多长辈的精心呵护下成长,容易表现出自私、脆弱、承受能力差、缺乏进取精神等心理的缺陷。他们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往往不知如何处理,有的甚至会走向极端。
古典诗词中有大量诗歌表现出了诗人在逆境中的抗争,在挫折中的奋起,在各种打击下的坚韧与旷达、乐观与昂扬,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后人。苏轼一生处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之中,“乌台诗案”中几乎送命,宦海沉浮,屡遭贬斥。被贬黄州时,他在《定风波》中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他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即使被贬到远在海南岛的儋州,他依然不改自我,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身处逆境而不觉其苦,反而将此当做人生难得的游历机会,苏轼的这种乐观旷达的心态,总能激起后人的唏嘘感慨。像这样在古典诗词里表达进取乐观的诗句俯拾即是: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让人于绝境中看到希望;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人体味执着昂扬的乐观精神;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让人领悟一种不懈的追求的积极进取精神。
我们专门把这些类似的诗词名篇单独编辑成校本教材,提供给学生阅读。接触到这些诗词的学生大多身上焕发出的积极进取、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和坚忍不拔、傲视挫折的执着精神,很明显烙上了古人的印记。
2.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气质人格
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并不一定是心灵的充盈和幸福感的增加。市场化、功利化的风气影响了学生的道德成长,很多学生缺乏高尚的情操、健康的人格,思想浅薄庸俗。
古典诗词里有“长河落日”“骏马秋风”,也有“小桥流水”“春雨杏花”。欣赏古典诗词,学生可以在“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感受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可以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欣赏矢志不渝;可以在《大风歌》中体会志得意满;可以在“力拔山兮气盖世”中品味英雄末路。引导学生在诗歌的王国里感受王维的超脱、李白的洒脱,苏轼的旷达、杜甫的沉郁顿挫。古典诗词就像一个知识的万花筒不管从哪个方面进去,不管从哪方面欣赏,里面都其乐无穷,都能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悟,获得内心的充盈,进而养成气质,塑造人格。
二、培养学生的理想责任
1.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意识
在当今物质文明急剧发展、多元化思潮碰撞的形势下,高中生由于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很容易产生道德消极、价值观念扭曲,厌恶读书,沉湎网络,得过且过,浑浑噩噩,没有生活目标,缺少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情况。
在中国古典诗词王国里,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宋词,无不蕴含着高昂的理想追求和社会责任意识。《离骚》中的屈原绝不同流合污、九死未悔的执着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淋漓尽致地凸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于谦《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让人感受到为了理想、不怕粉身碎骨的顽强;岳飞《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让人产生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激情。
这些古典诗词中的经典篇章正是激发当代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优秀素材,很容易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促使他们努力学习,追求理想,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时代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精神
国家长期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得许多学生报效祖国的意识十分淡薄。而学校里的许多爱国教育呈现空洞化的倾向,学生并不乐意接受。
古典诗词里有大量文质兼美、激奋人心的爱国诗篇,例如屈原《离骚》中那虽“九死而不悔”“上下求索”的精神,杨炯《从军行》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中投笔从戎、报效国家的书生意气,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把自己的生命价值完全融入国家民族利益之中的气魄,女词人李清照《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中“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的爱国誓言,都可成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素材。让学生在爱国诗词的王国里感受那伟大的精神,潜移默化中强化了爱国意识,既避免了空洞的政治说教,又激发了爱国情怀,传承了民族经典文化。
三、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古典诗词具有言简义丰的特点,学习古典诗词对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苏轼的《赤壁怀古》之所以会让人感受到到古战场惊心骇目的气氛和声势,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之所以会让人产生如山风海雨、滚滚而来、铺天盖地、无边无际的愁绪,很大程度是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古典诗词内涵丰富的含蓄之美,在一定程度上会调动读者的欣赏情趣,激发积极的想象和联想,“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产生“一唱三叹”的审美效果。没有丰富的想象,诗人无法创作出具有优美意境的诗歌。同样读者在鉴赏具有想象之美的古典诗词时,也必须充分调动自身的想象力才能体验到作者所表现的优美意境。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特点出发对其中的意象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开拓想象能力的效果。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娱乐化、快阅读、浅阅读充斥着中学生的学习空间,他们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社会人生。许多学生到了高三,思维还十分简单,写出的文章依然非常幼稚,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古典诗词中有许许多多的作品含有深刻的哲理,这些优秀作品在表达作者情感的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思索,在简洁凝练的语言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例如辛弃疾《沁园春》中的“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告诉人们做事要有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走向反面,说明了“物极必反”的道理;朱熹《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之中,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新旧的知识,不断发现、探索新的事物,才能永葆青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告诉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身处庐山之中,就只能看到庐山的一点,难以看清它的全貌,认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其实,我们看待其他的事物何尝不是如此?
这些传诵千古的名句,能够诱发学生思考社会人生,反思人生追求,考量个人得失,促进思维的全面、健康发展;进而学会客观地看问题,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办事。
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诗言志。人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表达人的丰富情感的诗歌当然也就异彩纷呈。因此,带领学生欣赏这样的诗歌作品,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而使他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1.带领学生感悟友情的珍贵
当代中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有的学生甚至表现出自私、冷漠甚至孤僻、狭隘,无法形成较好的人际关系,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关心他人、歌颂真挚友情的诗句很多,多情重义的古人留下了许多忘年之交、金兰之好、刎颈之交的佳话,是我们带领学生感悟珍贵的友谊不可缺少的素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达出知己之心可以超越天涯的慰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现了李白对朋友的依依惜别的场景;李颀《送魏万之京》“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表现了对朋友的劝诫和勉励;南宋词人张元幹在抗金名臣李钢、胡铨贬官除名之时,不顾奸相秦桧的熏天气焰,写下了大义凛然的《贺新郎》为他们送别。
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友情观念、与人交往的协作意识,诚挚友善的情感体验等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正是当代中学生所严重缺失、也是中学生心理所渴望得到的。《论语》有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古典诗词,带领学生感受其中洋溢着的浓厚的友情,品味诗词中对友人的关切、思念或是劝勉,开展相关的演讲、讨论等等,会丰富我们的心灵,滋养我们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
2.带领学生承受乡情、亲情的洗礼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虽然有着许多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乡情、亲情的缺失依然是当代社会的一大问题,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令万千离家的儿女泪流满面。在古典诗词中,对乡土的深深眷恋、对亲人的深情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杜甫《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望中透露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宋之问《渡汉江》中“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出了游子回家的复杂矛盾的心理;崔颢的《长干行》中“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传达出了乡音所唤醒的那扑面而来的亲切之感;崔颢的《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让人感受到了望故乡而不可见、乡情与辽阔江水同其迷茫的愁绪;孟郊《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游子炽热的情怀。
鸟飞故乡,狐死首丘。乡情、亲情是中华古老的文明,带领学生欣赏这一类的古典诗歌,引导学生想象亲人最平常、最感人的细节,带领学生仿写古典诗词,让学生承受乡情、亲情的洗礼,用民族根文化来丰盈充实他们内心亲情、乡情世界。
3.引导学生感受美好的爱情
对爱情的赞美也是古典诗词的一个永恒主题。《诗·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吟唱千古流传;《诗·上邪》中“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誓言感天动地;白居易《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私语令人荡气回肠;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嗟叹令人为之心碎;贺铸《西江月》中“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的意境令人心驰神往;秦观《鹊桥仙》中“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绝唱令人为之咏叹;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描绘令人为之泣下;陆游《钗头凤》中三个“错、错、错”,三个“莫,莫,莫”则令人扼腕叹息。
引导学生思考古典的爱情,促使他们能感悟古典爱情的表达之美,从而自觉抵制现代一些俗不可耐的歌曲,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在中学阶段,大力推行古典诗词,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理想责任和想象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并且有助于民族根文化的发扬。尤其是在传统民族根文化日渐式微、人文学科举步维艰的背景下,在中学阶段大力倡导古典诗词教育,发扬古代诗教传统,引导学生重新定位和思考人生的价值,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让中学生在诗词艺术的王国里,体认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艺术形象的欣赏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这或许是枯燥的思想道德教育所不能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