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从《游褒禅山记》的教学谈文言文生活化教学趋向

2012-08-15

中学语文 2012年30期
关键词:教者文言文生活化

康 存

目前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以知识至上,重字词落实轻文本分析,重知识积累轻情感熏陶。课堂上串讲之风大行其道,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需求。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堂教学失去了活力,也使古文失去了生命力、感染力、震撼力。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内在关系,启示我们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体验进行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渗透现代生活的内容,注入时代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深入地把握古文的思想内涵,优化文言文教学的效果。正是源于此,易中天先生讲三国,总喜欢把古代战争中运用的战略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策略联系起来,他的讲坛就有了生命力,也就赢得了众多的听众。

高中文言文教学回归生活化是一种取向,它很好地处理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沟通了古代和现代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的理解的能力。作为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寻找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的联结点,焕发古文的新的生命力。下面结合《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实例,谈谈高中语文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与思考。

一、精心设计情境,增强文本的感染力

在教学中,根据文本的提示设计相关的情境,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入情境交融的境地,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深入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比如精心设计导语,创设生活情境。好的导语能唤醒学生的生活中沉睡的记忆,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期待,创设生活的情景,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使文本更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的时候,教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古人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学生曾经游览了哪些名山大川?心中留下了哪些印象?有什么启示?作者游褒禅山和你们的体验一样吗?以上导语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体验,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了文本的亲切感。学生游览名山大川有了深切的体验,就能产生积极的移情作用,在解读游记的时候,能很快把握作者游览过程,形成清晰的空间印象,如本文的游览顺序是:由慧褒禅院向东行五六里到前洞,再由山脚向上攀登到后洞。通过导语设计,让学生进入文本,再现作者游玩褒禅山的过程,这样对褒禅山前洞与后洞的特点就能深刻地领悟了。

此外,教学中,教者将文中“不能到好游者的十分之一”一句进行假设:如果他到达好游者的游玩路途的十分之一,他会发现什么,教者运用多媒体展示后洞的画面,如果到达路程的八分之一,他将会看到“织女”图(投影演示);如果到达五分之一,他会看到“送子观音”像(投影演示),可惜他到“荆公回步”处停下了脚步。通过演示学生个个被美妙的画面吸引,对文中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理解更为深刻,学生欲罢不能,教者也兴味盎然,意犹未尽。

二、精心解读背景,加强文本与生活的联系

李镇西老师倡导语文教学生活化,在实践中,包括“语文讲读生活化、语文训练生活化、和语文教育生活化”,他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这就告诉我们,在讲读文本时,力求体现文言文的生活化内核,联系文本的背景材料,解读作品的时代精神和思想内核,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品当下的意义,形成身临其境的情绪体验。在教学《游褒禅山记》时,教者让学生思考 “王安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褒禅山游记的,他写这篇游记有什么时代意义。”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4月,王安石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结合作者生平我们又了解到:本文是王安石34岁(1054年)时的作品。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变法,改革政治。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由此看来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反复陈述“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的原因:北宋朝政腐败,积重难返,他仍然决心兴利除弊,坚持到底。通过知人论世,研读作品的时代背景,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作者知难而进、鞠躬尽瘁的改革家的光辉形象,这样我们可以把他和邓小平、朱镕基等当代的改革家结合起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使作品有了鲜明的时代意义。挖掘文言文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了解古人生活的社会内容,借古论今,增强作品的时代感,是文言文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

三、挖掘生活资源,拓展文言文教学空间

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提倡“大语文”教育,所谓大语文教学,即是指在目中有人,学生主体的观念下提倡语文教学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去关爱大自然,关注社会,关注自己的生活,让他们通过对自然、人生、命运的客观理解来感悟文言文的内涵。我们的语文教学如能开发利用好这些生活资源,必将促使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例如教《游褒禅山记》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旅游经历,畅谈寻幽探胜的感想。同时将自己暑假游玩浙江桐庐瑶琳仙境的录像投影出来,让学生与 《游褒禅山记》中“游后洞”过程进行比较,并思考畅游名山大川的意义与价值,从中体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的道理。联系学生的生活资源,结合文本思考社会生活的本质,进而领悟到文本阐述的主旨:“志、力、物”三者之间关系,这正是文言文教学生活化回归的主要手段之一。此时再适时地将一些文言知识略加点拨,同学们对文本定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四、联系学生体验,活学活用,内化文本内涵

“体验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和验证。”也就是说,体验是生命主体的整体性亲历过程。中学语文教学本质上是将文本内化为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与教材之间构成一种体验和被体验关系,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听”与“读”去理解吸收教材的意义,通过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展示自己的心灵体验。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强文言文与时代的联系,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域,在现实生活中领悟文言文中蕴涵的生活的真谛,这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一环。《游褒禅山记》是一片富有哲理性的散文,它启示学生: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志向、力量和外物三方面的共同作用。教者可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本文的时代意义:联系高中生的生活追求,让学生畅谈成功所必需的条件;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思考面对今后的激烈竞争的生活,应树立怎样的志向,如何增强自己的实力,增加自己的外在竞争条件等等。教者立足于当下,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文言文实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尤为可贵的是学生在讨论主题的过程中还认识到机遇、命运、财力等要素对成功的意义,这就更加拓展了作品的时代内涵,也丰富了学生创新学习的体验。

这堂文言文的授课使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生活化的教学之路上,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只有尽可能地回归生活,展现学生生活中真实的体验,才会让高中文言文课堂成为有水之源,生命中永恒的诗意才不会枯竭。

猜你喜欢

教者文言文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文言文阅读专练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会背与会默写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