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2012-08-15胡建强

中国校外教育 2012年17期
关键词:朗诵者普通话语感

◆胡建强

(山东省滕州市界河镇界河中学)

朗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胡建强

(山东省滕州市界河镇界河中学)

主要分析了朗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朗诵课文,培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和语文活动。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具有独特的作用。严格的语文能力训练,往往体现在朗诵教学上,中学生只有经过这种训练,才能具备坚实的语文功底。

语文课堂教学 朗诵 语感 阅读

朗诵是一种以读为表现形式的对学习对象进行感知、记忆、思想、想象,同时伴有情感发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的复杂心理过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朗诵活动,能大幅度提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来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一、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

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为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很多条件。例如,

1.语音模式。语文教材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汉语拼音注音,是推广普通话的书面标准样式。学生按标准的读音朗读课文,训练用普通话读书、说话的能力,是我国目前提高全民族普通话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语言模式。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所包容的古今词汇、句式十分丰富而全面,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教材不仅可以作例子来讲授古今汉语的规则,还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学生在大量感知古今汉语词汇、句式词语搭配的前提下,对汉语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就可望有较大提高。

3.表达模式。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典范作品,是学生学习写景状物,表情达意的最好范例。鲁迅先生说得好:“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如果能将教材中的典范的表达技艺、语言气势、情感风格学到手,表达思想感情也就有望“文笔增华”。

4.思辨模式。文章是思想的积淀,好的文章蕴含有或今或古思路的精华,其中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青少年起着规范的作用。接受这些思想的熏陶,取精用宏,头脑会得到充实,思想会日趋成熟。

中学语文教学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中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在千百遍规范朗诵作品中训练而来的,所谓“熟读是把一切成例化成习惯”。提高普通话水平,必须依靠对文学作品的正确诵读。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用于日常交际,也可以消除方言和语言渣滓的消极影响。

二、加强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感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它在理解语言,判断语言正误、优劣上比理性思维来得快捷。反复朗诵名家作品,就是模仿典范语言,接受其影响。朗诵,就是带有感情地把文章读得琅琅上口,对文章里的词汇、词语搭配、句子的格式、语言气势与格调已经比较熟悉,在这个熟悉的过程中,良好的语感就基本形成了。通过朗诵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这是学习语言的传统经验和基本规律。

朗诵之所以能够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是因为朗诵需要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所以,朗诵者必须考虑作品的背景、作者的思想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对作品有深入的认识,朗诵时才能更好地把握朗诵的基调,否则很有可能处理错误,甚至歪曲原作。

2.深刻感受作品的形象。朗诵好比是内心深处真情的自然流露,他怀有一种要把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给听众倾吐出来的强烈愿望,朗诵的字字句句都牵动着听众的心。朗诵者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迫使”听众与他同喜同悲同呼吸,发生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俗话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朗诵者应具有这种魅力。

3.依据作品展开想象。在理解和感受作品的过程中,朗诵者要依据作品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自己的再创造,使作品的形象在自己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像亲眼见到,亲身经历一样。这个过程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这种想象所点燃起来的艺术魅力,有唤起听者的想象,不仅使听者听得见,而且仿佛“身临其境”“设身处地”。这样的朗诵自然会有感染力。

基于以上几点,朗诵的过程就必须有这几个步骤:

第一步,初步分析研究——阅读作品;第二步,进一步分析研究——分析作品;第三步,综合地分析研究——总结;第四步,内化——心领神会。

三、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反复吟诵典范文章,“使其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皆若出于吾之心”。有目的地选择构思、结构、表达方式上有特色的章节、段落,予以反复咏诵体味,久而久之,对文章的思维脉胳、文章套路的感性直觉增强了,胸中有了格局,品文便知道优劣,下笔就了章法。毛泽东青少年时期读书采取“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相结合的方法,每读一文总是反复诵读吟味,用心领会它的意义、气势、节奏和神韵。这是值得借鉴的。

因此,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朗诵技巧。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朗诵有它自己的组织和表现形式。朗诵是通过有声的语言来进行艺术创造,声音语言的运用是朗诵艺术的本质特征。

1.对于语音的基本要求

(1)用普通话进行朗诵。

(2)念准字音。在注意声韵调的同时,还要掌握音变的规律。主要有“轻声”“变调”“儿化”等。

2.在于朗诵的表现手段

在朗诵语言的运用中,主要的表现手段有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节奏等。

如重音,同样结构内容的句子由于强调重点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强调重音,重音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

好的朗读,充分显露着朗读者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强有力地强化着听者的理解。优秀的文字作品,读出来的,较之于写出来的有着更直接、更生动、更适合于情感表达的优势,它是文章全方位的立体显现,那语气、语调、语势及音色共同构成了声音的抑扬顿挫,极富于活力。通过朗读,对情操的陶冶、对心灵的感染以及对思想的启发教育作用,往往比单纯的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

总之,为了适应人才培养需要,有必要在初中学生中开展朗诵活动。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借助这一艺术手段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获得艺术享受,更有必要开展朗诵活动。朗诵可以为教育教学服务,为社会需要服务。

猜你喜欢

朗诵者普通话语感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开启文化类节目的霸屏时代 成就文学与电视的完美遇见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关于朗诵者朗诵与诗文作者朗诵的比较分析
浅谈朗诵者应该如何选择朗诵稿件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我是小小朗诵者
17